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著导读十一:《儒林外史》

(2020-02-24 16:36:33)

名著导读十一: 《儒林外史》

【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内容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作者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婉曲尖锐的讽刺;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结构艺术上也有较大成就

(一)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二)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如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三)人物艺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

(四)结构艺术: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全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人物评价】

一、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一)第一类:儒生形象

1.腐儒

周进、范进:是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他们老实平庸,怯懦猥琐,思想麻木,一生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2.迂儒

马二先生、王玉辉:是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的迂儒,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家中既无恒产,子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要撰写礼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学”。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长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当他的“三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使他在“烈女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

3.陋儒

匡超人、牛浦郎:是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他们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陶的结果。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他吹牛撒谎,赚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二)第二类:官绅形象

1. 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王惠: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因出仕而成为贪官污吏,凭科举得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

汤奉:是高要知县,沽名钓誉,为了表示“清廉”,枷死了老师傅。

王惠:南昌太守,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dng子声,算盘声,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2.土豪劣绅

严贡生、张静斋:为土豪劣绅,诚为政治腐败的根源。通过科举特权,勾结官府,鱼肉相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

(三)名士形象

杨执中、杜慎卿:他们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无耻丑态和肮脏心灵。

二、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理路程

(一)带有某种叛逆精神

杜少卿: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教提出大胆挑战,追求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放。他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沈琼枝: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是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作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着叛逆思想的光芒。

(二)真儒名贤形象

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他们均看重文兴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

(三)第三类:市井奇人形象

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他们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要求个性自由发展。

附:

1.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墨梅明志、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正面的典型。

2.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腐儒的典型。本来是教书先生,热衷于科举考试却到花甲之年都没有中过秀才。后几个商人因为同情花钱给他捐了个监生。最后周进靠着监生的身份先中举人后中进士,到广东做官。

3.王惠,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举人,官至南昌府知府,后降了宁王,动荡中宁王被灭,后削发为僧。贪官污吏的典型

4.荀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人,进士。周进坐馆时的学生,后官至两淮盐运使司盐。

5.范进,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腐儒的典型。常年参加科举但到五十多岁还连秀才都没有中过。生活的十分贫穷。后因周进的同情之心选为秀才后又进了举人,上演了一处“范进中举”的闹剧。

6.张乡绅,南海人,举人,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

7.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高要县人,贡生,无恶不作。由于他社会地位较高,导致他常年看不起自己的胞弟。他是十足的势利眼,拜高踩低,在拜见汤知县时,谎称与汤知县是老相熟,还编造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8.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高要县人,监生。严贡生弟弟,胆小、怕事,有钱的守财奴。却没有读过太多书,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悭(qin)吝节俭,临死前因为油灯中多了一根灯草怕费油而一直不能咽气。

9.鲁编修,湖州人,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后告假还乡。八股迷的典型

10.蘧shn夫,蘧公孙,嘉兴人。秀才,后入赘鲁编修家女婿。

11.鲁小姐,湖州人,蘧公孙的妻子,从小喜欢读八股文,脑子里记得三千篇文章。

12.马静,马纯上,人称马二先生,浙江处州人。秀才,老廪生,选家。八股迷的典型。

13.匡迥,字超人,浙江温州乐清县人。贡生,后到京城当了国子监教习。他原本是一个憨厚的农村少年,乖巧勤快对父亲孝顺。后流落他乡,因受到社会的影响思想和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靠着吹牛撒谎取得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后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14.牛布衣,绍兴人,诗人,在山东范学道身边做过幕客,后病死在芜湖甘露庵。

15.牛浦郎,芜湖人。从甘露庵和尚处得到牛布衣的诗稿,冒名顶替牛布衣和名士来往。

16.鲍文卿,是一个较为正面的人物,本是崔按察门下一戏子。曾为素不相识的被人连累下狱的知县求情,堪称义举,不受人恩惠,可见清风,是个大义不贪财的君子。后被知县谢恩,如待上人。后因崔老爷病故,鲍文卿回家做生计,并收倪老爹六儿倪廷玺为继子,教他读书管理戏班。

17.萑(huán字苇萧,安庆府怀宁县人,考过童生案首,和杜慎卿、杜少卿相交甚好,和慎卿定梨园榜。后到京城作了高官的幕客。

18.杜倩,字慎卿,天长县人。在南京娶了妾,组织莫愁湖大会,后入了贡,到京城参加乡试。

19.郭铁笔,芜湖县人,喜欢刻图章,在南京名士间活动。

20.杜仪,字少卿,天长县人,秀才,喜结交名士,仗义疏财。正面形象。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

21.庄尚志,字绍光,南京北门桥人,是南京累代的读书人家,被朝廷征辟进京,不久返回,朝廷把南京玄武湖赐给他住。正面形象

22.庄濯江,庄绍光的侄子,住在莲花桥。他用几千两银子在鸡鸣山修曹武惠王墓(宋曹彬)。为欢送虞博士离任,庄在住处举办登高会。

23.虞博士,虞育德,字果行,应天苏州府常熟县麟绂镇人。进士,国子监博士,管理南京教育,担任吴泰伯祠落成大典主祭,与庄绍光结为性命之交。正面形象

24.萧采,字云仙,成都二十里外东山人,其父萧昊轩。后任应天府江淮卫守备。从父亲那学了一手好弹子功,后凭此打瞎了食人恶僧的双眼,救了甘露僧的性命。半年后松潘卫边告急,萧云仙受父亲的勉励前往投军。

25.虞华轩,五河人,他七、八岁就是一个神童。虞花几百两银子银子修葺元武阁。父亲是太守,家中比较富有,没出仕

26.沈琼枝,常州贡生沈大年女儿,才貌双全、智勇兼备,善诗书,重名节。原本是要按照父亲的安排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结果发现遇到的是一场骗局,最后沈琼枝独自回到南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27市井四大奇人:季遐年,精通写字。王太,卖火筒,精通下棋。盖宽,开茶馆,精通画画。荆元,做裁缝,精通弹琴。此四人经济上自食其力,精神上任性自由、高雅脱俗。

达标检测】

一、填空题

1.吴敬梓,   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      ,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    体讽刺小说,全书   回。这部小说以     封建社会后期             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对于    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4.    ,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6.    ,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8.张铁臂,曾在娄家    事件中骗取娄兄弟钱财。此后,他以    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    “看破了相”。

9.    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10.《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11.      ,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弃妻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穷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12.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学者,成为    

13.匡太公临死前对匡超人的遗嘱是以      为重的。

14.太保公要延揽    拜在他门下,朋比结党。

15.《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个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吝啬鬼”形象是      

二、简答题

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请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略作分析。

2.简要概括小说《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

3.简答《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4.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5.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6.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请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义。

7.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生?

三、语段阅读题

(一)

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二十馀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1.上面的文字出自      (朝代)        的《儒林外史》,周学道即是        

2.小说对上文两人的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人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请分析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3.在周学道眼里范进是怎样一副形象?主考周学道对范进关照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4. 周学道在批阅范进的卷子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如何?

(二)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 A   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若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进来说“邓老爷来了,坐在河房里,定要会少爷。” A  叫两个小厮搀扶着,做个十分有病的模样,路也走不全,出来拜谢知县;拜在地下,就不得起来。

1.选文出自清代吴敬梓的《       》,整部作品以     (朝代)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士林的“群丑图”,书中          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2.上文中的A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的代表,他是        请再列举两位书中的正面人物,如                    

3.结合选文及原著简要分析A的人物形象。

(三)

那日,太公自知不济,叫两个儿子都到跟前,吩附道“我这病犯得拙了!眼见得望天的日子远,入地的日子近。我一生是个无用的人,一块土也不曾丢给你们,两间房子都没有了。A 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货,攀高结贵。你哥是个混账人,你要到底敬重他,和奉事我的一样才是!”兄弟两个哭着听了,太公瞑目而逝,合家大哭起来。A呼天抢地,一面安排装殓。

1.上文中的A 是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        ,请结合选文和自己对原著的阅读,试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变化。

2.请你结合对《儒林外史》中形态各异的读书人的认识以及现在实际,谈谈你对于读书的想法?

(四)

道:“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

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清晨出了钞关门上船。

上了船,自心里想道:“我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乡人家耻笑。”细想:“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立定主意,到仪征换了江船,一直往南京来。

1.以上几段文字中的“她”是指      ,对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运用了              

             等描写手法。

2.文段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说出跟她有关的故事情节。

(五)

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且在空地下把太公放了睡下,用被盖好。母亲和嫂子坐在跟前。再寻他哥时,已不知吓的躲在那里去了。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您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两人见他说的如此,大约没得辩他。

1.上面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2.选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六)

A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A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A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A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厮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A道:“二位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

上述语段中的A是谁?小说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A)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不放在意下。

B)跟到贡院门口,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行主人指到:“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B)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得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B)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死不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B)也听不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1.选文出自名著            ,作者是       

2.写出文段中AB的名字。

3.结合选文并联系名著综合分析AB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自从,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A是谁?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的?

2.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A(人物)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3.选文人物A迟迟不肯断气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A是一个怎样的人?

 

 

A)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不放在意下。

B)跟到贡院门口,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行主人指到:“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B)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得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B)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死不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B)也听不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1.选文出自名著            ,作者是       

2.写出文段中AB的名字。

3.结合选文并联系名著综合分析AB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自从,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A是谁?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的?

2.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A(人物)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3.选文人物A迟迟不肯断气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A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十一: 《儒林外史》

一、填空

1.清 文木老人  2.章回 56 知识分子及官绅 士林  3.沈琼枝  4.王冕  5.周进  6.成老爹 7.严贡生 云片糕事件  8.人头会 张俊民 公孙  9.牛浦郎(或牛浦) 10.杜少卿  11.匡超人 12.贡生  13.德行  14.杜慎卿 15.严监生

二、简答题

1.小说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2.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艺术上有较大成就

1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

2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3人物艺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4结构艺术:鲁迅评价小说的结构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全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4.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5.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6.严监生是个典型的吝啬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一靴子头踢开了趴在他腿上的猫,这个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7.“童生”的称呼与年龄无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叫儒生或童生。

三、语段阅读题

(一)

1.清代  吴敬梓   周进

2.相似之处:醉心举业,大半生穷困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最终老年得中。 目的:这类人的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

3. 1穿着单薄、破烂,非常猥琐、悲凉。2周进非常同情老童生,他看一眼范进就油然而生一种怜悯之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别关照他。

4.周进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顾,第二遍可怜他,同情他,硬着头皮看。第三遍恍然大悟,认为是天地至文。要试官读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批判科举八股应试的制度。

(二)

1.《儒林外史》,明代,科举制度

   2.杜少卿 正面人物还有:真儒名贤:虞育德、庄绍光等。 浊世君子:王冕、虞华轩等。好官清官:向鼎、萧云仙 等。平民百姓:卜老爹、鲍老爹等。妇女形象:王勉母亲,沈琼枝等。

3.杜少卿 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三)

1.匡超人,年少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敦厚淳朴,勤学上进。后来来到杭州与一群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名利双收的假名士交往,思想开始蜕变,逐渐成为薄情寡义、虚伪狡诈、吹牛撒谎之人。

2.从《儒林外史》中,可以看到“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侵蚀着读书人的内心,以致很多人泯灭了自己的良知。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用自己的知识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肯定也不可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影响,只是我们要分清好和坏,让自己能坚持原则,保持独有的特色。避免像吴敬梓笔下虚伪的儒林那样疯狂的追求名利,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言之有理即可)

(四)

1.沈琼枝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表现了她敢作敢为,能文能武,勇敢果断,自尊自立,智勇兼备,刚柔并济,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3. 沈琼枝不甘做妾逃出宋家,沈琼枝涉利桥卖文,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五)

1.第段文字表现了匡超人对家庭有责任感、顾全大局、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第段文字表现了匡超人巧言令色、忘恩负义、虚伪贪婪、贪图权势财富的性格。

2.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表现匡超人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步地走向堕落。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

(六)

严贡生 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巧取豪夺、善于钻营、奸诈卑鄙。

1.《儒林外史》   吴敬梓   

2.王冕   周进

3.王冕:淡泊名利,天性聪明,学识丰富。周进:痴迷功名,迂腐不堪,忠厚善良。

(八)

1.严监生   夸张

2.前面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所说的话作铺垫,侧面烘托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更好地增强了讽刺效果

3.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不放心,浪费了油;他是一个悭吝节俭、嗜财如命的吝啬鬼、守财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