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沿沪杭高速往西走,一路上的路标都在诱惑着我——盐官观潮。看钱塘潮的地方是我的祖籍地,我已好多年没回过的老家。只要下了高速往左拐就可以到海宁,但我只有一天的时间,我此行的目的地是要向右拐——乌镇。远离了我的家乡却到了茅盾的家乡。
乌镇在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和熙熙攘攘像闹市一样的周庄相比,这里要安静了许多,当然和周庄相同的是,这里的砖桥、石桥、木桥形态各异,风姿绰约。
镇中古河道沿街而行,街在河边、河在街角,古镇人家尽枕河就体现在这河街之上。沿着旧石板铺就的古街慢慢地走去,“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袭上心头,留下来住两天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哪怕在街头的茶馆中坐一晌,看看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也是别有滋味的。
就在这条小小的旧街上,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一的石佛寺;有老酒坊和染坊;更有古风犹存的老式民宅。街上有人住的家里只剩下老人了,年轻人都已到外面去谋生活。我们的船从窗前划过的时候,老人们在窗搁中安静地吃饭,在他们的心目中,城市中的车水马龙是生活,守着旧街古水是更好的生活。
走到街的尽头处,右边是茅盾故居,左边就是著名的林家铺子了。站在这个交叉点上,就不能不让人想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了。来来往往的资本家使《子夜》成了中国文学的扛鼎之作,而《林家铺子》则是乱世百姓辛苦的真实写照。《子夜》是长篇小说,大上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林家铺子》是短篇小说,轻灵的水乡之地孕育的是短小而悠长的传说。如今的林家铺子已不再是人们抢购日用品的场所,而是乌镇特色产品的展示窗,画艺、工艺、布艺,见证着这里古代商业的发达和悲欢。
在翻看资料时发现了两种说法,一种说1940年沈雁冰的母亲去世后就切断了他和乌镇的联系,大作家就再也没回来过。另一种说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回过两次乌镇,那时他听说全中国的人都吃不饱,他不信,回了乌镇,了解到乌镇的人也吃不饱,他才信了传说。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只是想象不到,像乌镇这样人杰地灵的富庶水乡,人怎么会吃不饱。
离开乌镇说乌镇总有些遥远的感觉,因为乌镇的文脉太绵长,说也说不清楚,如果能聊些家长里短最好,茅盾要是活着,也许……
(给读这篇文章的同行一个好信息,记者证在这里是很管用的,出示一下可省100元门票。据说记者证在我老家浙江的其他地方也好使,只是我还没试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