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沈琼枝人物形象分析
一.沈琼枝其名
沈琼枝出现于《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与四十一回,是儒修沈先生的女儿。在小说中,作者吴敬梓正面描写的人物如虞育德、庄尚志、杜仪等,无论事迹,从名字上便可窥见作者态度之褒贬。“琼枝”一词,也寄托着作者的深意。“琼枝”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多次,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种。一是传说中的玉树。《楚辞·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洪兴祖补注:“琼,玉之美者。《传》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天为生树,名曰琼枝。高百二十仞,大三十围,以琳琅为实。”明代杨慎《艺林伐山·琼枝旃檀》:“佛经云:琼枝寸寸是玉,旃檀片片皆香,比之圣贤,欲无德不备;喻之诗文,欲无字不二也。”二是喻嘉树美卉。
唐王涯《望禁门松雪》诗:“金闕晴光照,琼枝瑞色封。”金元好问《同漕司诸人赋红梨花》诗之二:“琼枝玉蘂静年芳,知是何人与点粧。”明代沉璟《义侠记·取威》:“看琼枝玉树,偏将冻蕊争开。”三喻贤才。唐代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诗:“今来招隐逸,恨不见琼枝。”明代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幼文远来兼送南游》诗:“琼枝何以先旧色,客路风尘亦劳矣。”四喻皇族子孙。
唐代萧颖士《为扬州李长史贺立太子表》:“琼枝挺秀,玉叶资神。”五喻美女。唐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皓雪琼枝殊异色,北方絶代徒倾国。”宋秦观《虞美人》词:“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是离人远。”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张诒庭《无题》诗:“珍重瀛壶无限好,文鸞端合占琼枝。”六喻灯烛。明刘基《正月十五夜灯火大开作》诗:“夜寒衾冷漏声迟,卧看琼枝绽金粟。”七是木棉树的别名。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树木·棉》:“木棉,一名琼枝。”“琼枝”自古以来就是美好事物甚至尊贵事物的象征,由此可见,作者对沈琼枝这个人物的态度是肯定的。
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是小说中仅有的两个知识女性之一(另一个是鲁小姐,事见第十、十一回),更是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女性。在男权当道的儒林之中,作者却不惜笔墨来写这样一个女子,其重要性和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无论与男性相比,还是与其他女子相比,她在小说中就像一股清流,一篇传奇,给人留下了深刻而又奇特的印象。有关沈琼枝的情节可概括为出嫁之前——进入宋家——逃出宋家——利涉卖文——求助杜家——押解江都,本文将根据情节来分析沈琼枝的性格。
二.沈琼枝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沈琼枝的外貌,丫鬟领她进了房,回复宋为富道:“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还通过杜少卿与武书的视角来写其衣着:“杜少卿同武书上前一看,里边便是一个十八九岁妇人,梳着下路绺裘,穿着一件宝蓝纱大领披风,在里面支支喳喳的嚷。”总体上对其外貌和衣着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便使人觉其相貌和服饰非凡,不流于俗。
关于其才,首先是沈琼枝进入宋为富的家,看到园内景象的心理活动:“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鉴赏,且让我在此消遣几天。”可见她身上带有知识分子的特质。逃出宋家后她去利涉桥挂了招牌卖文,“也有来求诗的,也有来买斗方的,也有来托刺绣的”,生意之盛表明她是有才学有能力来养活自己的。杜少卿和武书也承认了她的才能,名士武书特意为她写诗送行,并路费交她携带于身。表现她才学的另一个重要情节是知县令她当面做诗,她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请随意命一个题,原可以求教的”,便“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简直有曹植七步赋诗的魄力,其才华可见一斑。同样是知识女性的鲁小姐,作者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但是“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鲁小姐的才能都是为“举业”服务,认为中了进士才叫名士,头脑中充斥着功名利禄的思想,对真学问却无限鄙夷,这可以说是八股取士制度对女性的毒害。鲁小姐俨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沈琼枝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自尊自立。沈先生是一介贡生,意识到宋为富不把女儿做正室之后说:“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可以看出沈先生与封建专制家长的不同,虽然也是包办婚姻,却看重女儿的自尊,保证女儿的自主性。沈琼枝开口第一句话便不负父望:“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肯去伏低做小!”入了宋家,坐在大厅张口便说:“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这句话把她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最终因不肯做他人之妾而逃出宋家,并没有因为宋为富家产万贯而屈身于此,这是她自尊自爱的一面,小说中对此也通过杜少卿之口来侧面表现:“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她的自尊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表现,她说:“况且我虽然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这句话说明沈琼枝有着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傲,其中可能有对商人的鄙视成分,但抛开盐商的身份,宋为富骗人做妾的行为说明了他低劣的品质,更无法赢得沈琼枝的尊重。
她的自立精神主要表现在挂招牌卖诗文一情节,在要逃出宋家时,想的是:“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招牌”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东西,它代表了一种职业,一种身份,而传统观念看来,女子的职业便是相夫教子,只能依附于父亲、丈夫或儿子生存,沈琼枝挂招牌一节表现了对传统女性传统观念和依附身份的挑战与反抗,招牌的背后正是她的自立精神。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人,不甘于做家庭的玩偶而出走,但她两手空空出走的结果不外乎走投无路而堕落、死亡或妥协而回家。沈琼枝不仅有自立的精神,更用行动表明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立。
(三)智勇兼备。沈琼枝一出场便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在未进入宋家之前,沈琼枝已有计策:“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她能揣度事情利弊,是个很有谋略和主见的人。在宋为富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早已将事情猜透,打算逃离宋家,可见其察人观物之精准;她临走之际,做好了充足准备,打包金银首饰,乔装打扮,买通丫鬟,作者一连用了“打包”、“穿了”、“扮做”、“买通”、“走”五个动词,干脆利索,可见其心思之缜密、眼光之长远、行动之果断,从而得以顺利逃走。面对宋为富的追踪,她在遇到豪侠杜少卿之后,不便冒然相访,便问杜少卿是否同夫人在此,以拜谒夫人为名,找到了一条救命的绳索。
沈琼枝的勇敢表现在不畏强横,不惧势力,敢于特立独行,敢于对薄公堂。她明知宋家不安好心,却敢于只身入虎穴,一进宋家就表现出了“不好惹”的样子,狡诈的宋家使她孤立无援,她却勇于做出逃离的决定并付诸实施。为了生计竟然“敢为天下先”,做了自古女子未做之事——挂招牌卖文,这在名士武书看来都是“奇事”。在公堂之上义正言辞,敢于说真话,做诗也毫无惧色。所谓“差人比官横”,押解途中面对差人蛮横要钱的行为,她敢于直接反抗:“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么样!”便一展身手,叫差人吃了苦头。
沈琼枝既有智慧,又有胆量,才使得她能够自由出入宋家,避免了一场官司,以十分潇洒的姿态成功逃脱了一场为他人妾的命运。其言辞之当,有完璧归赵之谋;其出口之大胆,行为之魄力,有渑池之会之勇。
(四)刚柔并济。沈琼枝的刚柔相济首先表现在“侠气”与“女气”的统一上。武书和杜少卿满怀好奇地见到卖文的沈琼枝,前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清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论此时的风气,也未必有车中女子同那红线一流人。”武书的这段话,是对沈琼枝极其恰当且精彩的评价。沈琼枝精于女工,知书达礼,似与闺中女子无异,然而走出闺苑,她俨然变成了行走江湖的女侠,满带一身“豪侠之气”。避祸于杜家,她不想牵连别人,说了句:“这个不妨。差人在那里?我便同他一路去。”其果断和潇洒,许多男子都难以做到。被差人拦在门口,她从容不迫,言辞合情合理,自带威严,因而“两个差人倒有些让他”,所谓“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能够做到不怒自威,是君子的品德之一。在公堂之上,她痛斥宋为富:“他买通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将犯父上升到“不共戴天之仇”的层面,也不是闺中女子所言。面对押解她的两个无理的差人,她“走出船舱,跳上岸去,两只小脚就是飞的一般竟要自己走了去”,两个差人“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这种精彩的打斗场面,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唐传奇里的聂隐娘、红线女、红拂女等侠女的影子,吴敬梓写沈琼枝应当受到了唐传奇的影响。
其次,刚柔相济的特质还表现在她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方面。面对宋为富这种豪横欺瞒的盐商,她的态度鲜明果决,进了宋家,她“也不言语,下了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自古以来大厅是女子的禁地,她却不拘小节,“下”、“走”、“坐”这几个动词加上“不言语”、“一直”两个词,准确地表现了沈琼枝性格中直率、果决和霸气的一面。利涉桥卖文,好事的恶少来说混话和讹诈,她皆以怒骂相斥,这种怒骂,也必定不是泼妇骂街似的凶狠蛮横。而见到了武书、杜少卿,她觉两人气概不同,便“连忙接着,拜了万福”,还说“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两样人皆不足与言。今见二位先生,既无狎玩我的意思,又无疑猜我的心肠。”从而确定了杜少卿是个豪侠,故以礼相待。姚奶奶夸她刺绣之工绝佳,她说“胡乱做做罢了,见笑的紧”,表现得十分谦虚。
沈琼枝的性格刚柔并济,似侠非侠,恰到好处,而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优秀的一个女性也只能用“奇”来形容,却无法被当时的世人所理解。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沈琼枝的这种刚柔并济实则是达到了“雌雄同体”的境界,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了。
三.沈琼枝的反抗性与未来命运
《儒林外史》中,赵氏是依附于严监生的毫无地位的妾,王玉辉的女儿是传统贞操观念毒害的烈女,鲁小姐是受八股之害的女子等等。传统的妇女大都是相似的,无非三从四德,非贞即烈,反抗的女性却各有各的性格。沈琼枝是个有着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从作者对她的刻画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也能看得出来。相比晴雯的刚直任性,她更识大体;相比尤三姐以死正清白的刚烈和倔强,她的行为更理性温和;相比娜拉的毅然出走,她的眼光更加长远;相比繁漪阴鸷隐忍的反抗,她的性格更洒脱果敢……沈琼枝比她们幸运,一则因其父的地位,二则她没有爱情与家庭的重重顾虑,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性格和能力,自尊自立,有智有勇,刚柔相济,能文会武,这决定了她在传统语境中能够相对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反抗之路。
许多评论质疑沈琼枝的命运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不会有太大改变,最终还是回归传统女性的身份。吴敬梓交待的她的结局是“断还伊夫另行择婿”,这是开放式的写法。但有这样开明的父亲和这种性格的女儿决定了她不会安于传统女子的悲惨境地而隐忍一生,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从她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上讲,她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了。
在小说末回,作者借后世万历年间修儒之名表达了自己理想的举才观,列了一张理想中的榜文。除了武则天在位与太平天国两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出现过女才子、女状元,女性完全是科举制之外的存在。而在《儒林外史》中,沈琼枝位于进士三甲第一名,可见作者对她的认可,不仅是才能方面,还有对其性格的肯定与喜爱。此外还有身为戏子、为人忠厚的鲍文卿,不涉政治但修佛有为甘露僧等,作者不以身份、地位、性别、论短长,表达了进步的人才观、男女观以及相对科学的价值观,他们都是作者理想观念的载体,沈琼枝也不例外。
沈琼枝形象之分析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伤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其“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艺术结构,让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称赞《儒林外史》为“诚微词之妙远,亦狙击之辣手”,“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充分展现了明清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诸多生活,塑造了一群对科举如宗教般虔诚和痴迷的伪君子形象,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迫害,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 因为封建科举和礼教的迫害已然侵入闺阁当中,所以在吴敬梓的笔下也出现了一系列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人物形象。其中颇具特色,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儒林外史》之奇女子沈琼枝。与书中对其他其他女性形象的描写相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寄寓着作者完全褒扬态度的女性人物,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沈琼枝在作品中所占篇幅不多,仅出现于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对她的笔墨描写虽并不多,但作者仅通过者不多的笔墨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传奇女子,其鲜明大胆的个性特征,可爱可敬的灵魂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她在叛逆女性的文学长廊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她的生平可以用寥寥几笔概括,沈琼枝,常州贡生沈大年的女儿,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后参殿试,中同进士。但细细分析她的人物形象,将会发现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是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黑暗社会里一枝独秀的寒梅。 初始,沈琼枝的出场是由沈父提起其婚事引出,亲自送女出嫁,可见身为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包括之后察觉到宋家没有将女儿娶作正室的打算时,关于终身大事,让沈琼枝“须自己做主张”。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物,丝毫没有人格尊严可谈,而关于婚事上沈父却交由沈琼枝自己决断,令人称奇的同时为以后作下铺垫,沈父没有封建家长制的作风且又非常疼爱女儿,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女,宽松的家庭环境为沈琼枝独立自主的性格养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沈琼枝出场后的第一句话是:“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样待我。” 从这精炼的几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子,而且从中看出了她的有勇有谋,她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看出了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一气,而是明白就理的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她进府下轿后,没有新嫁娘的故作羞怯之态,而是以一通责难审问之词给宋为富当作“见面礼”:“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什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你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地抬了来,当作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得说了。”这锋芒毕露、英气逼人的一席话充分展示了她泼辣、直爽的大侠风范,也表现出了她敢于反抗善于反抗的特征。她面对宋为富的无耻行径不是无赖地撒泼,也不是无理地谩骂,而是用证据来反抗宋为富的婚姻“诈骗”行为,她要求宋拿出婚书当面对质,这就让荒淫无度的宋为富暴露出了胆小怕事、懦弱虚伪的本性,他不敢与沈琼枝直接较量,只好吩咐下人“向那新娘说‘老爷今日不在,新娘权且进房去„„’”
面对盐商的不肯出现,沈琼枝自知与宋的对质已不可能,她倒也没有乱了手脚,而是不慌不忙不吵不闹地径自安顿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屈从,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明智战略,她要待机行事。一下子就将盐商诈婚的无耻行为暴露无遗。宋为富加理亏在先,不敢与沈琼枝当面峙,只好教下人请新娘先进房再说。当得知宋为富买通官府,父亲伸冤败诉后,沈琼枝而是坚决果断地离开,并不是哭涕闹作,苦求盐商,也不是净身出户,而是席卷了屋内所有的金银首饰然后扮作一个小老妈的样子顺利地逃走了。智斗盐商这一计可谓是干净利落,大快人心! 封建时代的女子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依附在男子的身上,仿佛生命就是为了爱情,为了安于一隅,相夫教子,于是当她们的爱情被隔离、被贱卖、被误解之后,无数的女子便放弃生命,她们的反抗看似决绝的,然而它又是脆弱的。在封建等级社会中,所有女性的处境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女性所拥有的生活却不尽相同。《儒林外史》中沈琼枝和其他女性在人生道路上就是截然不同的这源于她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 如果说沈琼枝不愿做妾、从宋家逃出是源于她家庭生活中的自尊,那么她逃到南京后只靠手艺与才艺自养,而不是以色自养则说明了她社会生活中的自尊。于是她依靠双手去博取个人的生存土壤与天空,可能会有荆棘,会有汗水,可她义无反顾。当时那种社会根本容不下一个单身的年轻女子在外抛头露面,她的正当营生令她不是被一般市井之徒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作“江湖之盗”,更有不少恶棍企图去占些便宜,就连可以算是正人君子的武书也以为沈是挂招牌来掩人耳目,实际上是走“私门”的。可见当时社会虽处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的阶段,这种环境为沈琼枝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然而这种土壤是贫瘠的,社会还没有完全能够包容男女平等的力量,沈琼枝自尊追求因此而遭到更多更汹涌的抵制浪潮,她必须通过奋力的抵抗,义无反顾的前进才能使自己免于被这股巨浪吞噬。 面对市井无赖的戏弄,地方喇子的讹诈,沈毅然将她的伶牙俐齿、泼辣怒骂当作她维护自身尊严的武器。可想而知,她一方面要精心地做着自己的小买卖维持生计,一方面好要时时提防着恶势力,生活可真不易。她的怒骂不仅仅是针对“玩狎”她的市井恶少,而且她敢惹惯于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的公差。在公差将她从杜少卿家中押至衙门途中,差人想从沈那讹点钱赚点外快时,她理都不理,令差人无可奈何。在两公差押送她去江都的途中,差人再次问沈琼枝要钱,对方态度越蛮横,她的锋芒就越尖利,她的态度坚决而从容:“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么样!”这句话掷地有声,并将差人打了个“仰八叉”,这种对恶势力敢于斗争的精神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书中将沈的大胆泼辣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对她的外貌倒是着墨不多。回头审视,关于沈琼枝的外貌形象塑造,吴敬梓采用侧面描写法,多次托他人之口,传达出其无疑是美丽的事实。第一次是借丫鬟之口,沈琼枝进宋为富家当天,丫鬟回复宋为富说:“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第二次是南京清凉山地藏胜会上,倾城士女都去烧香看会,沈琼枝也出了门去。烧香回来时,“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第三次是武书见过沈琼枝本人后,用“柔媚”一词来形容她的外表;第四次是在她在县衙,“知县看她容貌不差”。再从封建社会“娶妻娶德,娶妾娶貌”的男子婚姻观念中来看,也不难推断出琼枝的美丽。 再者说她是诗赋才女,我们也能从文中找到佐证。南京是名人才人聚居的地方。庄非熊提及王府塘沈琼枝卖诗文之事时,迟衡山道:“南京城里是何等地方,
四方的名士还数不清,还那个去求妇女们的诗文?”接着武书进一步说道:“这个却奇。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可知想靠卖诗文在南京立足难度很大。可是,沈琼枝能做出要到南京卖文作诗并以此为生的决定,足见她相当自信自己的才华。事实证明她的自信并不盲目。 ‚沈琼枝自从来到南京,挂了招牌,也有来求的,也有来买斗方的,也有来托刺绣的。 ‛由此可知,她的生意相当不错。杜少卿和武书看到沈琼枝的招牌是在四月间,他们造访沈琼枝时已经是八月初了。 不仅做到了以自己的才学在南京立足,而且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沈琼枝的才华可见一斑。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却着力刻画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形象——沈琼枝。她美貌与智慧兼得,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人格魅力,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的女性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