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句
(2020-05-20 05:13:34)分类: 学生知识 |
文言倒装句 【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辨析】 (1)否定句宾语前置,只限于代词宾语。
名词作宾语(包括表尊称的名词“君”“子”之类)一般不能前置,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译文:我不是您,本来就不了解您。] (2)否定句代词宾语,在文言文中也有后置的,与现代汉语一致,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译文: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寻求什么?]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译文: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匡救天下,诸侯没有谁违抗我。] (3)肯定句中,代词宾语(包括表敬称的“子”)也有前置的,译时应将宾语移后。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节南山》) [译文:显赫的尹太师呀,百姓都望着你。] 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 [译文:百姓中有十个贤人辅佐我。]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 (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 (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惜?] (5)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4)是名词宾语前置,例(5)是代词宾语前置。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劳,再次是创建学说,即使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不朽。]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 [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类型】5.还有一些具体的字词要求宾语前置:“自”、“请”。 【实例】 (1)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陈轸为自己打算多,为大王打算少。]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山上的树木侵害着自己,点灯的油脂煎熬着自己。] (3)王.请无好小勇。(《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请求大王不要喜欢微不足道的勇敢。] (4)释齐秦,他国..请相见。(《左传·襄公二七年》) [译文:除开齐国、秦国,请其他国家的君臣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