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初中教学常规(2016版)
(2018-06-03 22:14:28)分类: 论文资料 |
温州市初中教学常规(2016版)
一、总体要求
二、学科教学建议及课型要求
初中语文
一、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致力于人文精神的熏陶漫润,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达成初中阶段语文学习量
累计掌握常用汉字3500字左右,临摹并体会传统书法的审美价值;诵读、理解并积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浙江省毕业升学考试说明》附录要求的古诗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浙江省毕业升学考试说明》附录推荐的相关名著,每学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作文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3.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依据教材编排,综合考量各文本之间、各教学内容(如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之间的关系,确实单元教学内容;把握各文本的教学价值,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选择不同课型教学;立足单元内容,补充相关课外资源,做到课内外融通。
4.充分发挥教材典范作用
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特质,发挥文本的教育和教学的典范功能。重视学习内容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注意区分文本体式,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把握各种作品的言语内涵、言语特质及表达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升。
5.基于先行学习设计课堂任务
要依据文本和学生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先行学习任务,再根据学生先行学习情况设计少而精、灵活多样的课堂任务,让课堂学习在先行学习基础上推进。注重语文活动的设计,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分享与互动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效果。
6.积极开展“大阅读”活动
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推荐课外优秀读物,鼓励学生读原著。阅读的开展要有计划、有指导、有过程、有交流、有评价。通过好书推荐、师生共读、活动促读,教师导读等互动,引导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使有品质的阅读成为相伴学生一生的习惯。
7.重视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能力培养
写作教学要有课程意识,要有三年的整体规划。要基于生活需求和学生个性特征开展写作教学,鼓励自由、有创意的表达。要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要积极引导学生尝试各类文体的写作,提高基本写作能力。
8.适当开设拓展性课程
创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语文拓展性课程,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通过读书会、文学社、班刊、朗诵会、辩论会、专题研讨会、采风活动等,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和批改
要从作业设计走向学习设计,让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紧扣学习目标,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听说读写要有机结合,类型应丰富,形式应灵活。如可布置注重积累和养成的常规性作业,也可结合实际,布置旨在促进学习运用与自我体验的实践性作业等。语文作业提倡创新批改和评价方式。
10.正确发挥语文评价的功能
学业成绩的评定,要着眼于语文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力求体现态度与习惯、过程与结果、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整合。试卷命制要体现课标精神,要突出对重点知识、核心能力、基本素养的考查。要重视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以帮助学生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二、具体课型要求
(一)阅读课
1.课文阅读课
(1)阅读教学要基于学习目标、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展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发现言语特质。要努力开展多种形式、多个维度的对话,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开展朗读、品味、联想、想象、体验、探究、质疑、抽象、推理等活动,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世界、发现自我。
(2)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多读。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掌握默读、诵读、品读等方法,在读中揣摩语言的表达,领悟语言的意蕴,感受语言的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3)阅读教学要重视思维品质的提升。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培养人文的情怀。
(4)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面对不同类型和体裁的作品,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
2.名著阅读课
(1)名著阅读课可分为名著导读课、名著交流课、名著研读课等。名著导读课的目的在于激发阅读兴趣、感受名著的美丽、提示阅读方法、安排阅读计划,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阅读交流课,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心得和成果的分享,深入了解名著,相互丰富阅读体悟;名著研读课,是在学生阅读的已有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做进一步的发现和理解,读到原先未读之处,解开原先未解开之惑。
(2)名著阅读的交流与研读要紧扣名著的特质。要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写作技法、主题内涵、作品影响等某一点或几点展开,引导学生理解每部名著独特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学习;也可以推荐相关评论及其他作品帮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细读和审视,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还可通过读书札记、读后感、班刊读书专栏、班级读书沙龙等各类作业或活动保证学生有质量的阅读。
(3)名著阅读课要与单元教学相整合。名著阅读课可以与课内篇章文本教学相链接,也可与单元写作任务相结合,整合于单元整体教学之内。在整个学期中有机安排和穿插,与其他语文活动整合为一个学期语文学习的整体。
(4)师生共读是开展各类名著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有对名著的前阅读或同步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与指导下展开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兴趣得以滋长,心灵得以成长。
(二)写作课
1.写作课可分为写作指导课、写作活动课和作品交流讲评课等。结合阅读,从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等方面,或内容、文体、技法等角度,开设各类写作课。
2.写作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认知思考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善于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书面写作,多尝试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任务性写作,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关注生活、关爱人生。
3.写作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起点水平和认知规律。要选择恰当的材料与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根据目的和对象进行真实的写作;要重视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创意的表达。
4.作文的指导和讲评要重视例文的选择。要从学生习作和作家文章中找到反映不同层次写作水平的实例,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具体的写作引领和示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文面批,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修改文章。
5.写作教学要创设有效的作文交流平台。借助各级各类文学平台或自创的班刊班报,让更多的人分享学生习作,激发写作兴趣与自信,提升写作能力。
(三)综合性学习课
1.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根据地域环境特点和网络时代的优势,开发课程资源,积极拓展综合性学习的空间,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综合性学习设计要体现综合性。既要体现内容上的综合,如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课内与课外的连通,跨学科的学习,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等;更要着重于语文能力的综合实践,面向生活,开展各类运用性的语文活动,丰富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内涵和形式,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
3.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实现依托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程度交给学生,包括活动的策划、任务的设计、资料的查询、问题的研究、结果的交流等,教师做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关注综合性学习各任务之间的序列性和连贯性,将学生对某一主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四)其他课型
1.专题复习课
(1)语文专题复习课是对阶段性语文学习的梳理、总结、提升、主题源自阶段性学习的内容与问题,可就主旨、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目标源自对阶段性学情的把握与分析,可以此确定课堂的起点或终点。
(2)专题复习课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内容或主题的深入解读,以富有层次的教学设计,逐渐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外在现象到内涵本质的理解;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将主题知识概念分解化、立体化、过程化,使其转化为学生的体验和经验,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把握同类学习内容在内在规律、学习方法。
2.练习讲评课
(1)练习讲评课应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展开讲评与分析。练习讲评课不能仅仅就练习讲练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中反思平时的语文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2)教师给学生的练习要避免简单的拿来主义,防止过重的课业负担。要针对阶段性的学习内容,选择少而精的练习,巩固并深化教学效果。同时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
(3)练习讲评要重视学生范例的选择和使用。对优秀的范例要进行表扬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关注答案表述的思维与方法;对典型的误例要运用得当,既要起到提示的作业,又要避免对学生个体自尊心的伤害。
3.试卷分析课
(1)试卷分析课的目的在于对阶段性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教师要在评卷过程中及时记录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及典型案例,为讲评试卷积累相关素材;要在评卷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把握好试卷分析课的重点和方向。
(2)试卷分析课要避免无重点的满堂讲,教师要在数据分析及联系阶段性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整体反馈,要就重点问题进行讲评,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错因的分析、矫正措施的制定,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语文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自我纠错、交流讨论、练习巩固。要多发现学生学习亮点,以鼓励为主。
前一篇:【阅读】舌尖上的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