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ena" />
编号:ZJ-0006
傳記(Biography):
伊莎貝爾·安蒂娜(Isabelle Antena)生於1962年,是法國著名的爵士歌手和詞曲作者,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先驅天線的電音桑巴的創始人也是一位多產的和成功的獨唱藝術家,同時還是波薩諾瓦(Bossa Nova)、桑巴爵士和電子音樂的先驅,她是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比利時“天線流行電音”三人的創始成員。在上世紀90年代她率領另一組“潑瓦嘎姐妹”(Powaga Sisters)在1993-2004年之間發行了三張專輯。除了這些項目,她保持著個人音樂的風格,銷售了一百萬張專輯,贏得了全球音樂好評。作為獨唱藝術家伊莎貝爾“天線流行電音”特別在遠東和日本的取得了成功。
伊莎貝爾的嗓音甜美溫柔,她在5歲接觸音樂知識,自行創作出一首簡單但完整的抒情歌曲,內容是關於一個為公主而獻身的王子;8歲起開始認真習音樂;10歲起她開始學習單簧管吹奏,而且進步神速;12歲擁有第一把木吉它,很快地她已經能熟練使用這支樂器彈唱和創作;5年後她開始彈電吉它;18歲的時候她又掌握了電鋼琴的演奏……
在19歲時離開故鄉法國巴黎,跟隨父母遷居到英國倫敦,拜著名流行音樂家瑞克·瓦克曼(Rick Wakeman)為師。瑞克·瓦克曼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他被認為是搖滾樂界最優秀的鍵盤手,與深紫樂隊(Deep Purple)的約翰·洛爾(John Lord)、ELP的凱斯·埃默森(Keith Emerson)並稱世界三大鍵盤手,兼彈鍵盤、古典鋼琴、電子合成器等,甚至和管弦樂團創作了多張前衛性的音樂專輯,一手控制多部鍵盤的功力讓人贊歎。安蒂娜在跟隨瓦克曼修行的過程中得益良多,各方面都豐富、成熟起來。一方面她邁過了英語這一語言難關,另一方面她也從瓦克曼這位音樂天才身上學到了如何從音樂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在81年左右回到巴黎後,伊莎貝爾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組了天線(Antena)樂隊,最初的天線樂隊是一個三重奏小組,結合最少的電子音樂、流行音樂和桑巴風格。最初錄制了一些DEMO樣帶,分別寄送給幾間唱片公司。不久樂團收到了來自比利時“黎明時光唱片公司”(Crepuscule Records)的回信,邀請他們前往商談錄制專輯事宜。很快,“黎明時光唱片公司”推出了“天線樂隊”的第一張單曲唱片,這也標志著安蒂娜個人在唱片界跨出的第一步。這張單曲唱片由約翰·福克斯(John Foxx)擔任制作人,加雷斯·瓊斯(Gareth Jones)擔任錄音師,安蒂娜和她的樂隊將巴西流行音樂教父安東尼奧·卡洛斯·喬賓(Antonio Calos Jobim)最膾炙人口的名曲《來自伊帕尼瑪的女孩》改編為《來自伊帕尼瑪的男孩》(The Boy from Ipanema),以自創的電音桑巴風格來演唱。伊莎貝兒甜美輕盈的嗓音富有親和力,如同星期天早晨的陽光在慵懶中充滿舒適感,而事實上這首改編作品與樂迷耳熟能詳的原作相比已經是面目全非。這首初試啼聲之作讓她一炮而紅,在歌壇嶄露頭角。
《來自伊帕尼瑪的男孩》的成功讓“黎明時光唱片公司”預見到了伊莎貝爾的潛力,一年後Antena樂隊前往布魯塞爾灌制錄音。1982年由吉爾斯·馬丁(Gilles Martin)擔任制作人,以伊莎貝爾·安蒂娜個人名義發表的專輯《卡米諾的太陽》(Camino Del Sol)出版,以融合電聲(Electro)與波薩諾瓦兩種音樂風格的甜美爵士新風而成為經典。專輯《卡米諾的太陽》最初在1982年9月份推出的是只有5首曲目的限量迷你LP版本,隨後發展成為收錄14首曲目的完整專輯。碟中的標題曲神奇地將優美輕盈、憂傷沉重共冶一爐,伊莎貝兒的演唱非常溫暖且飄逸出塵,加上《來自伊帕尼瑪的男孩》、《愚蠢的事情》、《阿基利斯》、《再見木瓜》、《畫出童心》等作品,將電音-桑巴(Electro-samba)樂風清新自然的特點表露無遺。伊莎貝兒以柔媚輕緩的語調唱出桑巴樂曲不一樣的韻律,傳統散發著海洋氣息的波薩諾瓦跟氣質典雅高貴的香頌情懷水乳交融,透過她的演唱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
在父母的建議下,伊莎貝兒決定謀求進一步的個人發展。在1983年她離開比利時的東家,轉投倫敦的水星唱片公司旗下。在新的公司,伊莎貝兒得以在優良的制作環境下工作。她與制作人馬丁·海爾斯(Martin Hayles)和錄音師阿蘭·莫德爾(Alan Moulder)一起前後花費兩年時間,完成了自己第二張個人專輯《南十字星下的約定》(En Cavale)的錄音。這個錄音集合了堪稱世界級的幕後班底,而且選在頂尖的英國錄音室進行制作。然而整個制作團隊沒有預料到的是,水星唱片公司的高層最終否決了這張專輯的出版計劃,原因是他們認為伊莎貝兒的獨特曲風不太符合一間主流唱片公司的一貫形象。伊莎貝兒在水星唱片公司沒有出版任何作品,就終結了短暫的合作。
這段不愉快的經曆並沒有打擊到伊莎貝兒的信心,她回到布魯塞爾重新開始。首先她再度聯系到“黎明時光唱片公司”的朋友們,請他們來傾聽她對自己想做的音樂的構想,然後雙方達成合作。1986年她的專輯《期待愛情》(Hoping for Love)出版發行。這張專輯總計賣出一百多萬張,在國際樂壇引起了很大的回響,進而在日本市場創造了暢銷佳績,日本樂評界盛贊伊莎貝兒為“最具天分的歌唱家”。碟中的單曲《海濱周末》更是在比利時流行排行榜上取得了數周冠軍的好成績。這張專輯由伊莎貝兒一手包辦制作、創作以及編配,合作搭檔包括兩位比利時的爵士音樂家與一位德國鋼琴家,音樂富有Jazz、funk和拉丁風情,展現伊莎貝兒一貫的爵士浪漫調性和愉悅活潑的一面,完美的錄音更讓聆聽此碟成為音樂及音響的雙重享受。黑白色系的封面設計,亦宛如一幅藝術作品,為這張專輯增添一分迷人的氣息。
後來就加入了法國暮光之城唱片(Les disques du Crepuscule)廠牌,在1988年、1989年和1990年,伊莎貝兒分別推出了專輯《在溫暖的夏夜》(Tous mes caprices)、《巴黎的憂鬱》(De l'amour et des hommes)和《永遠》(Intemporelle)。其中伊莎貝兒於《在溫暖的夏夜》裏首次嘗試了重節奏的流行音樂路線,《永遠》則記錄了法國和世界近十年來的一些變遷,是充滿著人文關懷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憂鬱》這張專輯,它是一張特別的作品,旨在紀念法國香頌大師伊夫·蒙當(Yves Montant)和塞吉·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喬治·布拉森斯(George Brassens)、克洛德·努加羅(Claude Nougaro)、讓-費拉(Jean Ferrat)等五位當代作曲家和歌手,收錄5首各具代表性的香頌歌曲,是全長只有不到17分鐘的迷你專輯。當年臺灣《音響論壇》劉漢盛總編曾經在他的專著《文心雕樂》一書中為文大力推薦此碟,搞到這張僅僅十多分鐘長度卻要賣正價的唱片在港臺發燒圈一時洛陽紙貴,一碟難求。
如果說小野麗莎的波薩諾瓦(Bossa Nova)演繹出色,卻後勁不足,日語發音總讓人覺得有點裝腔作勢;克萊芒蒂娜(Clementine)的溫馨甜蜜猶如蜜糖,多聽卻膩味讓人昏昏欲睡;那麼安蒂娜的就是兩者優點的集合,缺點的彌補,發音純正、不拖泥帶水,永遠給人清新、幹淨的博薩(Bossa)感覺,有陽光、有海灘、有夜景、有棕櫚樹,沒有小酒館的世俗氣息,帶來的是海風吹拂下的暢快淋漓,以及那淡淡的神秘氣息,讓人捉摸不定卻有大呼過癮。就像評論家形容的那樣:伊莎貝爾·安蒂娜的詮釋風格與其它歐美或者日本的同行所不同的是,她的聲音裏帶著獨特的異國情調,不由得會把聽者的靈魂引往巴黎左岸的咖啡店,或者飄向香榭大道旁。
伊莎貝兒出道28年,在全球發行二十餘張英、法語、葡萄牙語Jazz專輯,並成功進入日本市場,曾贏得日本音樂節“最佳女歌手”大賞。她的演唱曲風融合法式香頌、Bossa Nova、拉丁與後期的電音爵士等元素。其低沉、性感、慵懶、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與唱腔,不僅吸引全球廣大樂迷,更被譽為“ 咖啡館音樂”(Cafe Music)的始祖,其風格也影響了許多九十年代以後的爵士女歌手。
藝術家傳記
版權說明:
此欄目中的所有關於藝術家傳記的文章,都是作者本人原創作品,全部文字版權歸屬作者本人。未經作者本人允許,任何人不可轉帖,轉發,更改,發表於各類刊物。如經發現上述行為者,作者本人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作者:趙永安
2014年2月24日
0-1382097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