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玛之子》一部清新、纯真、质朴的好电影 国产的
标签:
俄玛纯真质朴电影 |
分类: 影剧人 |
国产的 小 成本的 没名的 但很好
朱老师和女儿阿妮
电影《俄玛之子》讲述的是生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云南哀牢山寨里的一个普通少数民族(哈尼族)家庭里发生的真实故事-记载了一个孩子的童年成长经历,一段普通却真挚且充满了爱和梦想的回忆。
6岁的阿水是家里唯一的男孩,阿水天性聪明可爱且富有强烈的好奇心,父亲在三个儿女中,对他尤其疼爱。虽然家境窘迫,但是勤劳朴实又很传统的父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阿水送进了山寨里唯一的学校。在这个蘑菇房教室里,阿水认识了来自北京的汉族老师朱文娟,以及班上唯一的女生--朱老师的女儿阿妮。年轻漂亮的朱老师身上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寨子里的农村百姓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阿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山外世界向往的种子。没有父亲的阿妮无时无刻不被朱老师带在身边,除了家里的老阿匹(奶奶)没有任何伙伴。从小就和姐姐感情很好的阿水,没有像其他男孩一样对阿妮敬而远之。而友好大方的阿水使孤独的阿妮不仅有了同桌更有了同伴。阿妮教阿水写字,阿水把阿妮带进了寨子里其他小伙伴的玩耍中,两人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上学后,阿水和阿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电影。一部《祖国的花朵》,使阿水和阿妮看到了北京,山外的世界变的逐渐清晰而有轮廓,这一刻阿水和阿妮深深地喜欢上了电影。有一次,阿水带着阿妮去看电影,很晚回到家后被着急的父亲痛打了一顿。阿妮病了,并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寨子太闭塞,只有粗糙的药方,
阿妮的病越来越重,乡亲们都主动凑钱为她看病,朱老师没有拿大家的钱。最终,日益憔悴的朱老师一个人背着阿妮悄悄地离开寨子去县城看病。阿水呆呆地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没有老师的学校的开始放长假。失学又失去阿妮的阿水恢复了上学前的生活,却丢失了快乐。寂寞的他一个人跑到山头呆呆地望向山外,他想念朱老师想念阿妮想念电影……
随着寂寞的吞噬,阿水变了一个人,着了魔的他为了阿妮的爱和自己的爱他常常跑很远的山路去看电影,接二连三的闯了不少祸。在一次电影院后墙坍塌的事故中还差一点丢了性命。最后阿水病了,梦里都嚷着电影里的对白。善良的母亲半夜拎着阿水的衣服奔跑在梯田间为儿子叫魂。沉默的父亲静静地看着发生的一切内心矛盾重重。后来,可爱的阿水把藏在内心的秘密告诉了父亲--我要把看过的电影台词等到阿妮回到山寨演给她看!最后,父亲用家里耕田的老水牛为阿水和阿妮换来了一台十六毫米的放映机,并且借下了沉重的债务。贤惠的母亲此时再也无法忍受,一气之下带着阿姐和襁褓中的阿妹回了娘家。父亲顶着压力破釜沉舟,阿水都默默的看到了心里。一架电影机,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都简直是遥不可及,但是它却承载了儿子的梦,也承载了父亲的爱与希望。从此,这位父亲和儿子历经千辛万苦风雨无阻的走乡访镇,放映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国产影片。他们蹒跚于山岩,掉入过泥河…但智慧的父亲总能带着阿水想出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儿子笑了,父亲笑了,回来的阿妈笑了,寨子里的人们都笑了。电影,为原本寂静的山寨引来了长龙般的火把和前所未有欢乐。它使这里的人们第一次如此正视到了山外的世界。一天清早,朱老师带着病危的阿妮回到了山寨,阿水立刻兴奋的奔跑着去看望她。阿水面对躺着的阿妮一遍又一遍的把看过的电影演了起来,阿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可惜幼小的阿妮没有坚持到日落……后来,阿水第一次听说了朱老师的事,原来朱老师以前是个护土因为参军从北京来到了云南,在部队里与一个来自山寨的哈尼汉子相爱结了婚。战争使朱老师失去了丈夫。她就回到了山寨照顾年老的阿匹(哈尼汉子母亲)并生下了阿妮。她为寨子里办起了方圆百里唯一的蘑菇房学校,村民们都很尊敬她。阿妮的离开对朱老师打击很大,但是这个坚强的女人甚至都没有让大家看到她一滴眼泪,学校很快又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看着朱老师一如既往的微笑,阿水似乎也懂得了什么。一天夜里,阿水把自己攒的电影废胶片一张张在阿妮坟前点燃…希望快乐可以带给另一个世界的阿妮…第二天清早,阿妮的周围开满了鲜花,阿妮笑了。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很多事慢慢发生了变化。寨子里通电了,有自来水了,有电视了……人们遗忘了曾经夜空下磨秋场的拥挤。电影机只有孤独地坐在屋子的角落里,阿水在那一遍一遍地仔细为之擦拭灰尘。一年春天,有一位导演来到了山寨里挑演员,在朱老师的鼓励下,父亲带着阿水也去参加选拔。阿水模仿《少林寺》里的武打表演使他脱颖而出。第二天,三天三夜的哈尼族长街宴,舞出了哈尼人的喜悦,这是一群朴实的人,这是一块朴实的地方。父亲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打成行李为儿子送行。从此,阿水终于真正踏上了他的理想之路,走出了哈尼人世世代代生息的地方,走出了哀牢山。一个哈尼孩子就是这样在父亲的支持,老师的熏陶,电影的魅力和自己的执着下走出了大山。十几年过去了,阿水终于为阿妮实现了心中的心愿--长大后一定要去北京。就这样阿水始终在自己寻梦旅程上坚持奋斗着……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故事。
导演:哈尼族的 李松霖 剧中的阿水跟他还真有几分相像
演员:
午夜的时候,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影,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是影片中小演员阿水,大大的眼睛,略显忧郁的表情,和一群孩子在水塘里用一个竹篓捉泥鳅,别的孩子嘻嘻闹闹,他安安静静,然后大家打起水仗来,阿水被姐姐叫上岸,漂亮的姐姐温柔地给阿水的光屁股上涂满黄泥,我想也许与死啦死啦用黑泥打扮他的部下异曲同工吧,镜头再转,阿水被妈妈涂满肥皂洗的干干净净的,跟着爸爸到了朱老师的露天课堂,他被朱老师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表演非常自然贴切。朱老师把阿水安排跟自己的女儿一桌,阿妮就成了同桌的你。
下课的时候,阿水把跟爸爸去买东西,售货员没有零钱找而给他的一块糖,从背后悄悄递给阿妮,浅黄色的糖纸,看起来都要流口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奢侈的。阿妮吃了糖,又把糖纸给奶奶看,奶奶拿起糖纸舔了舔,阿妮也舔了舔,脸上是快乐满足纯真的表情。
对于物质的极大占有吞噬了我们的满足感,从前一块糖甚至一张糖纸就能高兴好几天,现在给你一座宫殿似乎也不见得笑过三秒。
第一次知道哈尼族,是在所教的课本里,《驿路梨花》作者似乎是位姓彭的先生,这篇课文里讲了一个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和哈尼族人们共同为一个给路人歇脚的小茅屋送柴、挑水、储米的故事,整篇文章跟这部电影一样质朴、清新,小姑娘梨花像一只雪白清雅的梨花,一直从课文里淡淡摇曳到今天,课文中表达的哈尼族人民淳朴的民风,也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不做老师也有七年,七年之中常常梦到学校里上课的情景,常常还是个班主任,做了七年的班主任,都做到骨头里去了。七年之后又是七年,人生还剩下几个七年呢?这怎么那么像无间道的台词?
找到了更多信息:
反映红河民族文化的力作《俄玛之子》,日前入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展映单元。影片于昨日在上海影城展映,今晚23点40分,央视电影频道探索影厅也将首播该片。
原来昨天看的是电视上的首映。
该片从2007年开始拍摄,去年9月在昆明首映,同年12月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列入第22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影片之一,是云南省第5届文艺精品,并在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成为国产新片参观影片。《俄玛之子》编剧兼导演李松霖介绍,“这是一部儿子献给父亲,游子献给故乡的电影,也是一部纯粹的云南民族电影,影片最大的特点是起用非专业的哈尼族演员担纲主演。片中的主要场景取自云南省红河州的欧式古镇迤萨,充分展示出浓郁的红河民族风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