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治国三要素
(2009-06-18 19:23:58)
标签:
民信武备粮食要素孔子文化 |
分类: 我看历史 |
孔子论治国三要素
在《论语颜渊》中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具备足食、足兵、民信三条”,也就是说偶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足的武备,要取信于民。子贡接着问,如果必须去掉一个,那么应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足兵吧。子贡又问,如果再必须去掉一个,那么该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足食。
在孔子看来,在国家治理中最重要的是民信,其次是足食,再次才是足兵。
孔子所言非常精辟。
先说民信,也就是取得民众的信任。换句话说就是上下同心。在《春秋左传》中,晋文公攻打原这个地方,就因为事先规定了撤离的日期,所以尽管原人已经没有粮食,马上就可以取胜,却毅然决然撤军而去。为的就是要昭信于民,是民知道国家的决定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最后,原人开城接纳了晋文公。《史记》载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众,谨守诺言重赏扛木头的老百姓,这样才能利于法令的推行。
现在讲“诚信政府”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讲究民信,也包含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内涵。
再说足食。《墨子》中提到,国家一定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这样,即使遇到了大灾,百姓也有粮食可以吃,才不至于让灾情扩大,酿成民变。贾谊的《论积贮疏》通篇都在讲述“足食”的重要意义。当今政府把三农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就是明智之举,一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决不能依赖进口,否则一旦外部环境有变,中国人非饿死不行。我比较忧虑的是现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工业用地、其他用地日益增多,将来人们吃什么啊。
最后再说足兵。“足兵”就是说时刻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武备一是维护本国内部的治安,二是防止别国入侵,保护领土安全。历代开国之初,对于武备还留心,因为当权者都是骑马作战驰骋天下的将领,到了后来,武备也就松弛了,结果这个朝代的覆灭或者衰败。唐宋明清,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八旗子弟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总而言之,治理国家要重视诚信,治理国家要把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治理国家要居安思危,时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