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肝日:三大肝病的防治
(2010-03-18 16:16:20)
标签:
健康保健b超丙肝乙肝南京酒精防治世博会爱肝日 |
根据病因,肝病分为病毒性肝炎、代谢异常性肝病、酒精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我国最常见的肝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治疗,不仅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还可以引发糖尿病、胰腺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专家介绍说,预防肝炎首先了解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肝、丙肝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即: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乙肝和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不会传播。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的预防,则应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着手,比如最好不要大量饮酒,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等。
不可小视的脂肪肝
所谓脂肪肝高危人群是指存在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脂肪肝的群体。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肥胖症,特别是内脏脂肪性肥胖病人;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脂血症,特别是有血液甘油三酯升高者;长期服用损肝药物者;以及有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总之,有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者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应定期(每年1~2次)作肝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脂肪肝。非高危人群者也应该定期体检。若发现脂肪肝及时来南京市第二医院消化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锻炼和药物的综合治疗,尽早恢复健康。
喝酒先算算量
现在酒经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安全的量应该是40克纯酒精,女性要减半。反过来,每天男性摄入酒精的量超过40克以上,连续5年以上就会变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所以喝酒一定要掌握量。
饮酒计算公式:酒精度换算成酒精,喝的量乘以酒精度。比如喝50度的白酒,男性朋友就不可以每天超过100毫升,女性朋友就不能超过50毫升。
酒精性脂肪肝肝的治疗方法
酒精肝,当然是酒精引起的,首先是要忌酒。第二步,可以用一些促进酒精代谢的药,促进酒在体内的代谢的药,包括各种细胞药,还有可以用一些促进解毒方面的药。同时提醒大家要注意饮食质量,吃优质、高维生素的食品。
非酒精性的脂肪肝
往往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这些人伴随在一起产生的疾病,治疗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最主要的就是控制体重的肥胖,减肥是最重要的,减肥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比如说每天能够慢跑、快走,比较好的方式,有氧运动,运动以后达到一定的量,使你的心跳加快,能够达到180下,然后减去你的年龄,运动完了以后心跳加快了,就是你运动效果比较好。当然也要控制饮食,如果拼命吃体重还是降不下来,当然你有一些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第二,肝可能受伤了,适当的合理用一些包肝的药物,适当的用一两种,也是有好处的。
第三,我们还要强调,你已经患了脂肪肝,要注意避免肝脏加重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很多的药物,你有了脂肪肝,你的肝脏更容易受伤了,避免肝病受伤的因素,包括得病的机率。
乙肝大小三阳转阴——别信虚假广告
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病友:有的一来门诊,第一句话就说我因为查出来乙肝,求学和就业都遇到了麻烦,能不能通过治疗把乙肝转阴;还有的病友轻信一些媒体的虚假宣传,去接受所谓的“转阴”治疗,结果冤枉钱花了不少,还时本来正常的肝功能出现失代偿……
假广告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有祖传秘方的,有基因治疗的,有生物导弹的,有冒充军队医疗机构的,也有签合同治疗无效退款的,花招数不胜数。然而其共同的特点,都是扩大疗效,从而欺骗病友上当。大家记住,不管所宣传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治疗机制如何故弄玄虚,如果宣传的疗效是“表面抗原转阴”、“大小三阳转阴”、“彻底治愈”,则必定是虚假广告。
那么,通过治疗,能使乙肝“转阴”吗?这要从几个方面说起:
一、乙肝病毒会转阴吗?
通常所说的“转阴”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DNA的转阴。那么,这些指标转阴有什么意义?有可能达到吗?
1、表面抗原表面抗原的转阴意味着乙肝病毒的彻底清除,意味着彻底摆脱乙肝病毒的困扰。乙肝表面抗原能转阴吗?这要是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是成年人的急性乙肝病毒感染,95%左右的患者都能在半年内靠自己的免疫能力彻底清除病毒,最后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表面抗体。可惜,目前大多数的患者都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形成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幼年时期感染,因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不能清除病毒而引起慢性肝炎。慢性感染表面抗原转阴的可能性非常小,每年自然转阴的可能性仅1%,即使通过抗病毒治疗,转阴的可能性也只有3%左右。
2、e抗原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体,临床上称为e抗原血清转换。以前把e抗原阳性称为“大三阳”,e抗体阳性称为“小三阳”,e抗原血清转换,也就是“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小三阳、并且DNA阴性,意味着病毒复制的停止,这部分病人又叫非活动性携带,病情基本上都是很稳定的,但是仍然有20%-30%的患者会因病毒前C区变异再次引起病毒复制,DNA再次阳性,肝炎活动。E抗原每年的自然转阴率约10%左右,通过抗病毒治疗,可达到40%左右。
3、HBVDNA乙肝病毒DNA就是指乙肝病毒的核酸。通过抗病毒治疗,能使80%的患者HBVDNA转为阴性。HBVDNA转阴,意味着病毒复制受到抑制,病情相对稳定,以后发展为肝癌、肝硬化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二、乙肝治疗的目标是“大小三阳转阴”吗?
既然目前的治疗还不能够达到完全清除病毒,不能够做到表面抗原转阴,那么,我们治疗中为什么要抗病毒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什么呢?美国、欧洲、亚太和中国的《慢性乙肝治疗指南》都指出,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治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乙肝治疗的目标分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初级目标是抑制病毒,减轻肝组织炎症,终极目标是减少和防治肝脏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关爱母婴阻断战胜乙肝
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传播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分娩时胎儿吞咽了含乙肝病毒的母血、病毒污染的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而感染;产后传播:如通过母体的唾液、乳汁、汗液、大小便传播等。虽经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治疗大多可以阻断成功,但仍有约10%的婴儿免疫失败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有研究证实,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确实来源于母体。婴儿机体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机制尚不健全,无法识别和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通过母婴或父婴传播的乙肝病毒极易与自身肝细胞发生基因整合,一旦多处发生基因整合则很难将病毒清除。婴儿感染乙肝后大多数并不立即发病,而是成为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数人都是在成年后发病,最终转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较高。婴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在今后求学、就业、婚姻、社交等方面也容易遭受歧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巨大影响。
临床上有部分乙肝感染孕妇从未进行任何孕前治疗,不是忽视孕前的阻断治疗,就是因怕被别人歧视而隐瞒病情。因此,进行乙肝母婴阻断治疗首先要正视乙肝。感染乙肝病毒的夫妻如有生育打算,应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进行生育前的咨询。专科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若HBVDNA较高的孕妇,孕期可以采取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母亲体内的HBVDNA水平,起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减少宫内感染所致的乙肝母婴传播。在孕前、孕中及产后三个时期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乙肝阻断成功率。乙肝的预防要比治疗容易的多,因此准爸爸准妈妈们都应该重视乙肝的母婴传播阻断。
“赶时髦”感染上了丙肝
不久前,在宁打工的刘小姐发现自己的宝宝分外瘦弱,就把宝宝带到医院进行检查,没想到宝宝竟然得了丙肝。医生建议她也做个检查,一检查发现自己已经是丙肝慢性化。医生在询问中得知刘小姐并没有其他的血液接触史,只是在结婚前因为爱美去打了耳洞,估计她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感染了丙肝。据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董莉介绍,感染丙肝的母亲生育的婴儿是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46岁的老王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一次“赶时髦”也感染上了丙肝。3年前,他陪朋友到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来检查乙肝,一位医生建议他顺便检查一下丙肝。结果吓了他一大跳:他莫名其妙地患上了丙肝,而且感染丙肝病毒已经多年。经提醒他想起来了:30多岁的时候,他赶了个时髦,在膀子上文了一条小蝎子。医生说,很有可能是那次文身感染上丙肝病毒的。遗憾的是,由于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老王已被发现肝硬化。
19万丙肝患者被“漏诊”
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助理、肝病科主任杨永峰博士介绍,丙肝的就诊率仅为10%,意味着南京超过19万的丙肝患者被“漏诊”。
杨永峰博士说,丙肝在肝癌的发展中早已成为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对成人而言,丙肝危害性可能比乙肝更大,但相比乙肝,大众对于丙肝的认知可谓少之又少。成人丙肝感染者有高达80%的可能性会转为慢性肝炎,这一比例在乙肝感染者中不到10%。而且,丙肝症状比乙肝更为隐蔽,普通人在早期很难自我察觉,多数患者常在疾病发展到晚期时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丙肝没有疫苗但可以治愈
“前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有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在小诊所或小美容院文眉、文身、扎耳洞、美甲、看牙或者修胡子的经历。由于用了消毒不合格的医疗器具,不知不觉感染丙肝病毒”,解放军八一医院传染科主任、南京军区肝病研究所所长汪茂荣主任医师表示,“远离丙肝,早查早治才是关键。”乙肝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丙肝目前还没有疫苗;不过丙肝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是治疗丙肝的金标准,目前已纳入南京医保,使用足够剂量治疗一年以上,丙肝的治愈率能达到七至八成左右。
汪主任建议,凡曾接受过输血,共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和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与丙肝患者共用过剃须刀、牙刷、有过不洁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或者曾经有过文身、文眉、穿耳孔等皮肤黏膜损伤的人群均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丙肝病毒抗体检测。(扬子晚报毕晓红)
肝病患者别让B超忽悠了
在肝炎患者检查项目中,B超报告单常有“弥漫性肝病”、“胆囊炎”、“先天性肝囊肿或血管瘤”等字眼出现,许多患者不明究竟,十分担心,从而引起恐慌。专家提醒,B超报告单中诸如“弥漫性肝病”这些词汇都是医学术语,并不提示病情的轻重,肝炎患者不必对其“妄加猜测”,由此产生的恐惧将加重病情。
提醒1:
别让“弥漫性肝病”吓着
在检查肝脏后,B超报告单中常见的一句话是“弥漫性肝病”,许多患者被吓得不轻:这肝脏里的病都“弥漫”了,肯定病得不轻!
其实,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都属于肝脏弥漫性病变,因为这些病变在整个肝脏的分布是相对一致的;而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癌才属于肝脏局部的占位性病变。B超报告显示的“弥漫性肝病”,意思是告诉医生患者没长肿瘤,没想到反而造成误会。
同时,报告中“弥漫性肝病”并不提示病情的轻重。只要肝病整体有基本一致的变化,都显示是“弥漫性肝病”,甚至一些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肝脏内部稍微粗糙一些,在做B超时光点反射就会强一些,B超报告也显示有“弥漫性肝病”,许多“弥漫性肝病”的人其实肝功能正常,不用治疗。因此,患者别被B超显示的“弥漫性肝病”吓着,肝病是否严重,要看包括肝功能等许多指标并结合临床才能确定。
提醒2:
肝炎伴有胆囊炎并非细菌炎症
肝脏有病,常波及胆囊。肝炎患者的胆囊十有八九不太正常,而且肝病越重,胆囊改变越常见,越明显。对于胆囊增大、壁增厚、毛糙这些现象,B超报告都会说“胆囊炎”。专家表示,肝炎患者这种B超诊断的胆囊炎临床常无症状,无梗阻性黄疸的表现,白细胞也不高,属于病毒性非特异性胆囊炎,无需太过担心。
肝炎患者的胆囊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胆囊,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沉着于胆囊,肝炎时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增多对胆囊壁的损害作用引起了无菌性胆囊炎病和胆管上皮细胞的增生;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和胆管细胞K+Na+-ATP酶活性降低,引起囊壁充血、水肿、渗出增多以及胆汁浓缩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疾病。一旦肝病好转,这种“胆囊炎”也会减轻。
提醒3:
别把血管瘤肝囊肿当肝癌
肝炎患者B超检查中,一些无症状的先天性肝囊肿和血管瘤也变得越来越常见,往往引起恐慌。因为肝炎常可引起肝癌,所以肝炎患者对肝脏任何占位性病变都非常敏感。肝囊肿大多是先天性的,有单独一个,也有多个,有的还合并肾囊肿。每次B超检查时,因为检查设备的局限性或检查者的仔细程度不一样,发现肝囊肿数量多少会发生变化。医生强调,少一个不意味着好,多了一个也不意味着坏。
至于肝血管瘤,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血管瘤的发展非常缓慢,小血管瘤可无任何症状,大多数是通过体检时B超发现。一般说来小的肝囊肿和血管瘤对人体健康没有多大影响,只有较大的肝囊肿和血管瘤才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提醒4:
不要过分看重B超肝脏大小
肝炎患者在看B超报告时,非常关心肝脏的大小,有的患者每次都把肝脏的测量记录下来进行比较。
但患者要知道,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测量部门以及B超超声探头的方向,对肝脏大小的测量都有影响,相差1~2厘米是很常见的,肝炎患者不要过分看重B超提示的肝脏大小。另外,肝脏大小也不一定提示病情的轻重。肿大的肝脏逐渐缩小有时是肝脏炎症好转,但有时恰好相反。例如发生肝硬化时,肝脏的体积都会缩小。
史上最怪最强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八节特荐:2010年幸福女人的10大指标
盘点:心脏病发作的五种征兆
前一篇:春捂秋冻有讲究?
后一篇:九个生活妙招预防初春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