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关于与一笑了之
(2022-03-14 08:50:35)——仲敬干——
先吹个牛皮吧:在书画艺术市场方面,无论那些半调子的书画家怎么个玩法,基本上到我这里都得现形。正所谓,活得太清楚,太明白,往往是孤独、痛苦的开始。也就是说,所有文宣某位书画家得了多少什么大奖?与谁在什么场馆展览了什么东西?与谁在什么场合下的合影?什么人物题了什么展名?等等,对我来说都不过是“装”和“演”,如同跳大神。事实上,他们没有那么大成就的。有人说我不合群,不合群,首先是我预感到他们要干什么。就像魔术一样,已经知道他是怎么把牌变没的,还有兴趣再看下去么?于是乎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为了忘却吧,还是决定痛痛快快再看一次底牌吧。我曾对朋友说,我的眼睛是开个光的,自带扫描。不信请看关于关于的关于:
其一关于出版:出版就是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书,留待以后吹牛备用。其实没有用,没有创见,竟是些千篇一律的东西,如何能用说服力!别看厚厚的一整本画集,百件作品中,大部份是一、二件作品的化身。翻一、二页基本可知他的作品不是不可再生,而是生生不息,只要掌握生产技巧和规模,同样的作品可一直再生。试问这样的出版有何意义?出版社反正不管,只要给钱,为何不干!所以有时网友对我说:“某人某件的作品出版著录过”。出版不出版,对我没有说服力,我只看作品本身,只认技压群芳,技高一筹的东西。再说现在出版印书,还是难事么?所以,不是技压群雄的作品,就是印了一千次仍然是次品。而曾卖出天价的傅抱石、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的作品,有的更本就没有出版过哩。所以,对于独具一格的作品,出版与否不应作为推荐、评价、评判的证词。
其二关于润格:“涧格”就是画一张画多少钱,这从古至今是有传统的。既然是传统的那就该传,问题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头衔到是一大堆,但反映在画境中的画意仍然给人是莫明其妙,没头没脑的,然而其价格却是与头衔同样高大上。比如我认识一位画家,写意画20万元一平方尺,书法10万元一平方尺。我认为他就有毛病。当然他开多少钱和我没关系。这么高的价格,除非是开了“天地银行”的买家,否则谁会去买那些垃圾?我曾说过,艺术市场应该是呈“三得利”的态势。即书画家(生产者)、经纪人(采购员)、接盘的藏家(消费者)三者组成。假若一件10万元的作品,生产者得2万,经纪人得3万,藏家应该有5万的空间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么说吧,如果生产者把作品卖到5万元,经纪人没得赚了,他肯定不干,藏家没有了空间,他不但不会买,以后也不会考虑。作为生产者,只有把经纪人和藏家给他服侍好了,才会形成长远的、固定的利益链,这样不好么?事实上,不光是艺术市场这样子,就是蔬菜市也是这样子的:有田头菜农的价,然后是菜贩子的价和你菜篮子的价。如有一方不会理,菜就会烂在地里。据悉我了解,有些书画家烂在手里的作品也不在少数的,原因之一,就是放不开高得惊人的田头价。
其三关于出名:张爱玲说出名趁早。趁早就是好玩,如果到80岁才出名,那都玩不动了,还有啥乐趣!。引申而信,在书画界,有些画家尽全力把自己往年少就出名的行列里整:目的有二:一是告诉人家,我出名老早了,所以是名画家;二是我是名家所以价格得高。我就见过一位画家,把上幼儿园得奖的事也简历上了;后来我说你应加上“胎教”就完美了。幼儿园就得奖,能释放出多少能量?但是有人在30岁,甚至50岁才开始画画,后来成为大画家的还不少呢!最可一说的还有笨小孩文征明,都六岁了还站立不稳,八九岁时连话都说不清楚。如果在今天,像文征明这种情况,妥妥输在起跑线上的少年,基本就是完了。但是后来怎么样了呢?后来影响中国的书画艺术界,其诗书画印的贡献,一直辐射到现在。事实上,出名晚,也好玩。
其四关于鉴定:关于鉴定的话题,我也说了很多,其他人也说了很多。但是对于特别迷信专家的“病号”,他们是听不进任何“导医”的劝导的。所以明明是“皮肤病”非得去挂“心绞痛”的号,这就叫找死。吴昌硕的画找昆明的专家看,齐白石的画让海南的专家鉴定,林风眠的画去请西安的大师把关。每遇到这样的傻子让我作最后陈述时,我都是回说一句话:死你麻远远去的!买你麻一张画,全国专家和十四亿人民都看过了,人家是在逗你玩,他们仍然没说真话,还是假的。找专家不如找行家,行家是练出来的,他们直击市场,临床经验丰富;而专家是理论研究多,善于学究,纸上谈兵,常常脱靶。
其五关于收藏:在一次讲座上,我曾对书画收藏爱好者说:在收藏上,凡事给你亮什么收藏证的,都不可信,基本上也没有什参考价值。在经济情况允许时,要收藏名家的名作、代表作,没头没脑的东西没有用。收藏,并不在多,而在精;要有拿出一件东西可抵得人家一车皮的大件才是收藏,否则你不能算是收藏家,而是收藏夹,尽是夹些你没有任何价值的垃圾玩艺。那些破玩艺,就是收一万年,仍然是一万的垃圾。
其六关于获奖:如果现在还有相信书画家“获奖”的人,这个人可能是刚出校门的素人,真诚的人,天直的人。关于“获奖”这档子事,二十年前我不相信了,一切“获奖”的皆有“水”货。事实上,拍卖行拍出的高价作品,从来都不是获什么大奖的人。所以收藏,要收藏有个性的作品,有思想的作品,至于“获奖”不“获奖”,一般长江以北的人才在乎呢。江南一带的玩家,没听谁说过玩“获奖”书画家之类的作品,也没有人关注此事。事实上,获了什么大奖,就等于进入了高官厚禄的想法,还是有大人在的。不过,反正我的收藏圈,没人理睬那当子事。
其七关于评论:现在美术评论,大多是说胡话的,尽是整些人看三遍,还看不懂的新名词儿。所以早就没有评论了,实实在在的评论,已经死了多少年,坟头的蒿草都几米高了。正因为没有老老实实,开宗明义的评论,多年来才没有出现好作品。也就是说,表扬式的评论越多,垃圾画家的垃圾作品就越多。如果不信,可以去一些展览现场看看,有多少感染力超越的作品?使你流连忘返的有几件?难怪有人说现在评论评出的全是垃圾,是有其道理的。
其八关于圈子:首次出现“朋友圈”的事,大概是在“三打白骨精”里,悟空为了同事们的安全起见,在出去找野味时就顺手用金箍棒在地上划了大圆圈,把那他的同伴牢牢的圈在了圈子里。这个圈子是自带识别功能的,妖魔鬼怪进不去,想必这是“朋友圈”的出处。其初心无非是“安全”。圈子最厉害之处,就是外人进不了。在当下的圈子文化中,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同好,不管认识与否,可能都被圈在一起,交叉的,一个人同时拥有几十个朋友群的,也比比皆是。由于兴趣与认知的问题差距,自然的就形成了“高端圈子”和“平民圈子”,以及“专业圈子”。我曾多少次被画家要求我将他拉入“高端群”,然而凭他的作品是进不了那个高端收藏群的。当然,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牛起来、雄起来,这样就不是你要不要进圈的问题,而是圈里的人会自动找你重新组阁,你为群主,以你为中心了。
以上关于,只是现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在话下,一笑了之。如是,打油诗曰:
昨夜星辰昨夜风,
八大关于人未疯。
艺事从来由心使,
安得到老笑红尘。
2022年3月13日下午仲敬干匆匆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