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鼻科健康讲座:第十一集    鼻中隔疾病

(2012-10-16 22:32:55)
标签:

梅祥胜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健康

鼻科

                          第五节 鼻中隔疾病

一、鼻中隔偏曲

    凡鼻中隔偏离中线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均称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局部呈尖锐突起者称棘突或矩状突,呈长条状隆起者为嵴突。如中隔软骨前缘突入鼻前庭,则称鼻中隔软骨前脱位。

(一)病因

1.外伤:外伤为本病的重要原因,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外伤史常早已遗忘。当时因鼻中隔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未全,故不显症状,以后随年龄增长始逐渐发展成为鼻中隔偏曲,成人也可因外伤造成鼻中隔偏曲或鼻中隔软骨脱位。

2.发育异常:鼻中隔原由数块软骨组成,以后分别骨化,才出现骨部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骨和软骨的发育不均衡,而形成畸形或偏曲,或在鼻中隔各骨或骨与软骨之间的接缝处形成矩状突或嵴突。腺样体肥大、自幼张口呼吸、硬腭高拱者的鼻中隔发育受限,也可发生鼻中隔偏曲。

3.压迫因素:鼻腔内肿瘤或异物压迫,可使鼻中隔偏向一侧。

(二)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与偏曲的程度及类型有关:

1.鼻塞:交替性或持续性。单纯“c”形偏曲或嵴突,多引起同侧鼻塞或交替性鼻塞。伴有对侧鼻甲代偿性肥大及“s”形偏曲,可能引起双侧鼻塞。

2.头痛:偏曲部分压迫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

3.鼻出血:偏曲的凸面或嵴与矩状突处黏膜变薄,而且常受到气流或尘埃的刺激。故常发生干燥糜烂,导致鼻出血。

4.邻近器官症状:继发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

5.检查:鼻中隔软骨部偏曲诊断较易,高位或后段偏曲易被忽视。本病必须与鼻中隔黏膜肥厚相鉴别,以探针触之,后者柔软,且易压成小凹。检查时可见鼻中隔偏曲的各种类型,按偏曲形态分类,有“c”形、“s”形、嵴和矩状突等。按偏曲部位分类, 则有高位、低位、前段、后段之别。

(三)治疗  凡有明显的上述表现之一,并考虑与鼻中隔偏曲有关者,都可作为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有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二、鼻中隔血肿及脓肿

鼻中隔血肿是指鼻中隔一侧或两侧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血。积血感染即成鼻中隔脓肿。

(一)病因

1.鼻部外伤:如头面部打击伤或跌倒时发生鼻骨骨折或鼻中隔骨折脱位。

2.鼻中隔手术后:术中止血不善或术后因喷嚏而引起。

3.出血性疾病:如血液病、血友病、紫癜病等,也可能发生鼻中隔血肿。

4.鼻中隔血肿没有及时处理、发生感染而成脓肿。

(二)临床表现  一侧黏骨膜下血肿,呈单侧鼻塞。中隔手术后发生为双侧性鼻塞。检查鼻中隔呈半圆形隆起,黏膜颜色如常或稍红色,触之有弹性,穿刺可抽出血液。血肿可因感染而成鼻中隔脓肿,局部红肿疼痛,鼻尖触痛明显,鼻部穿刺可抽出脓液。形成脓肿后可有寒战、发热等全身和局部的急性炎症表现。

(三)治疗  鼻中隔血肿可在局麻下于鼻中隔沿鼻底部平行切开黏骨膜,清除血液和血块。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后并发血肿者,应从原切口分开黏骨膜,清除血块再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两鼻腔,24小时后取出。同时用抗生素以防感染。若已成鼻中隔脓肿,则应早期切开引流,并全身应用大量抗生素,预防发生颅内并发症。

 

三、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穿孔系鼻中隔软骨部或骨部因外伤或其他原因穿破,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使两侧鼻腔相通。

(一)病因

1.外伤:如手术、经常挖鼻、鼻外伤等,其中以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引起者为多见。反复挖鼻成习,形成鼻中隔溃疡,也可致穿孔,严重鼻外伤也可引起。

2.特殊性传染病:如结核、狼疮、梅毒及麻风等。梅毒性穿孔常位于鼻中隔骨部,致合并鞍鼻。其他原因穿孔一般位于软骨部。

3.急性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伤寒及天花等。

4.鼻中隔脓肿:脓肿溃破后穿孔。

5.化学物质刺激:如长期接触铬酸等。

(二)临床表现  鼻腔干燥,有痂皮形成,引起鼻阻塞及头痛,并易发生鼻出血。鼻中隔前段小穿孔在呼吸时可发生吹哨声,如穿孔位于鼻中隔后段,可不显示任何症状。前鼻镜检查多可查见穿孔,有的需清除鼻腔痂皮后,方可看清穿孔。观察其穿孔大小、位置、形状。

(三)治疗  在全身病因控制和局部消退后,有明显鼻功能障碍或临床症状者,可对症处理或施行穿孔修补术。穿孔小者可用黏膜瓣转移、颞肌筋膜移植。穿孔大修补困难或失败者,可用纽扣式硅胶修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