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代音乐治疗原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音乐养生疗疾的基本特点,便于应用,现将音乐对人体生理、心理的作用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听觉生理
(一)听觉感受器
在解剖学上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外耳起着集音的作用,它的终点是鼓膜。耳廓对判定声音的方向仍发挥着作用。外耳道是一圆形封闭管腔,主要功能是传音作用。
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及咽鼓管。鼓室借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鼓室外壁为鼓膜。鼓室内有3个小听骨,槌骨、砧骨和镫骨。鼓膜所接受的声波经镫骨底板传至内耳,声波可加强20倍。3个小听骨借韧带与肌肉和骨室壁相连。鼓室的肌肉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此二肌收缩均有使鼓膜内收的作用,以缓和低音调对耳的刺激。中耳的功能主要是克服声波从空气介质到液体介质传导的阻抗。
内耳又名迷路,为听觉及平衡觉的主要器官。内耳包括前庭、耳蜗及半规管三部。人体通过听器官接受外界声波刺激产生的感觉,声波经外耳收集、中耳传导到达内耳,引起听觉感受器的兴奋,经耳蜗神经传至听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而产生完整的听知觉。
(二)
声音的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某一质点发生的振动将带动周围质点也发生震动,并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能产生声音感觉的振动波称音频声波。实测统计表明,人耳一般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Hz的声。次声是20Hz以下的声,超声是20000Hz以上的声。
人耳对听到的声可以分辨出音调高低,有确定高度的声音称乐音。它是物体有规则的振动所产生的,为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素材。如果是无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声响,则为噪声。
音乐家以音强、音高、音色作为乐音三大要素。
(三)音乐基本要素
当人们把任何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像分解化合物那样拆成为各种元素时,会发现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十分简单的,不外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色的差异而已。
1.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是音符运动速度的时间单位形式,是音乐在时间中有规律的流动。有学者认为节奏实际上是音乐进行速度与人体的自然生理现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在节奏中,实际上包含了音的强弱和长短两种不同的简单基本要素在内。
节奏对人的影响十分明显。音乐中柔和、缓慢的节奏给人以平静、安全的感觉;节奏明朗、坚定会鼓舞身心;节奏具有冲击力量,如果节奏太强烈,缺乏呼吸间隔,就可能给人带来烦躁和焦虑不安的感觉。
传统音乐中相当一部分乐曲,例如古琴曲,节拍形式都比较自由,在节奏组织上比较松散,不容易用一种固定的节拍贯穿始终,音乐富于伸缩性,或缓,或急,或轻,或重,都是根据感情表达和虚实相涵的意境需要,声随意转,表现音乐深层的内在感情与意念,给人以无限广阔的弦外之音的体验。
2.节拍
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节奏序列称节拍。一连串的节奏型前后相继,通常由节拍把它们组织起来(散板除外)。节拍是要求重拍周期性地出现、有强弱配置规律的格式,它作为一个潜伏在低音区或隐藏在欣赏者内心中的规律性框架,起组织节奏型的作用。节奏型的多样性和重拍周期的统一性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节奏与节拍不同,节奏是总的时间组织,节拍是强弱拍的有规律的重复。
3.速度与力度
与节奏、节拍密切联系的是速度和力度。从音乐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内容这个角度来看,速度和力度具有特殊的作用。
速度是音乐进行的快慢,与人的生理感觉有密切联系。人的心脏跳动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是60~80次,音乐每分钟也进行60~80拍,人就感觉很自然、很舒适。
中速多表达平稳、安和的情绪;
快速表达欢快的情绪;
慢速则多显示沉重和忧伤。
力度的增减在音乐中产生洪亮或柔和、高亢或低沉的效果。
4.旋律
旋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旋律的定义是若干乐音有组织地进行,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由节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乐音,在高低方面呈现出有秩序的起伏呼应,就形成了旋律(曲调)。旋律是音乐的各种形态侧面中最重要的,被誉为音乐的灵魂。
旋律线。音乐是运动、发展的,这一运动和发展的轨迹就是旋律线。最常见的旋律线大多从较低的音开始,逐渐向上,达到高点后,又逐渐向下,就像波浪。旋律能够表达思想感情。
旋律与音程。旋律是波浪式运动发展的曲线,旋律中,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叫音程,计算音程用度数来表示。
旋律进行的方向。主要有上行和下行。上行时常会有一种紧张度,表示一种向上的情绪,下行时则显得自然放松,像《跑马溜溜的山上》,里面的乐句显得悠然放松,令人回味。传统音乐的旋律具有自由引申、自由舒展的特点,有时甚至是随兴而至,句段环环紧扣,首尾相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
旋律与调式、调性。音乐的调式是以音阶的各个音为主音,按高低次序排列而成。传统音乐以五声性旋律为主。例如:宫是旋律的主音,do re mi so
la都围绕do运动,为宫调式。
v
do re me so la(do)(宫调式)
v
re me so la do(re)(商调式)
v
me so la do re(me)(角调式)
v
so la do re me(so)(徵调式)
v
la do so re me(
1a)(羽调式)
辨明一段音乐的调式,不仅因为乐句、乐段、旋律、和声等与它有关,而且因为在中医音乐疗法中,不同的体质、病症常是有目的地对其进行选择。
5.音色
音色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的音及它们之间相应组合的音响特色,也就是音的色彩。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音色。人对音色的辨别力是天生的,任何人都能分辨出音色,是音乐形态中直接作用于人类听觉器官的、最为感性的要素。
音色对人的启发力极大,而人类对音乐中这种特性难以形容,只能借用视觉感受的“色彩”来表示。每种乐器各自的音乐给人感受不同,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显得绚丽多彩。
传统音乐中的乐器音色:
拉弦乐器:
高胡音声明朗清澈,既能演奏抒情优美的片断,也能演奏活泼跳跃的旋律。
二胡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强弱变化自然,富有歌唱性,意境宽广,具有极强的诱导力,左右人的感情,有人认为它对记忆力的作用尤其明显,能诱导人产生各种回忆。
中胡,音色较为广阔,饱满,深厚。
板胡音色豪放而热情,富于民间生活气息,宜于表现热烈气氛或欢快、泼辣奔放的情绪。
吹奏乐器:笛、唢呐、箫、笙等。
笛子往往因它快速的音阶造成乐曲的热烈气氛和高潮,使乐曲变得更加华丽多彩。
唢呐的音色具有地方色彩,多表现欢庆热烈的情绪。
箫的音量强弱变化不大,音乐清幽恬静,善于演奏如泣如诉的旋律。
琴箫合奏、笙箫合奏、箫与二胡合奏,都深沉而富于表情,楚楚动人。
笙能使不同类型的高音和低音乐器的音乐融合在一起。
弹拨乐器常见的有琵琶、三弦、阮、扬琴、筝、古琴等。
琵琶低音区音色浓厚,高音区音色清脆、坚实。白居易曾形容道“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琵琶行》)。
三弦、阮的音色均柔和,表现力强。
筝的音色淡雅秀丽,优美悦耳,擅长表现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流水潺潺的景色。
古琴音色独特,清静淡远,超尘飘逸。
其他如打击乐、钟、磬、鼓、锣等,都有惊人的表现力。
旋律和音色结合在一起,形成乐曲强大的魅力。
6.和声
和声是音乐的又一重要形态侧面,它的素材是音高之间的纵向(同时性)组织,在纵向组织基础上形成更高等级的横向组织(和声进行)。和声是丰富旋律的一种手段,同样的旋律配制不同的和弦,可以改变音乐的稳定程度的紧张度,使旋律具有色彩。
(四)音乐的功能
音乐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类的生理、心理状态,其最底层的物质基础是声波对听觉器官的刺激会引起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如呼吸、脉搏、血液成分、内分泌、脑电波的变化)以及动作、情绪反应。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
音乐还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
音乐的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音乐治疗在近几十年来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是物质性实体,人欣赏音乐,实际上是生理、心理结构和音乐之间的协调运动。
(一)音乐的生理作用
(1)调整生理节律。
从物理特性来看,音乐治疗的效应主要在于它的音频、力度、音色和音程等音乐成分和乐思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音乐的节律与我们自身节律趋向一致时,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本身就可看作是能引起“共鸣”的“乐器”。人体是具有节奏的生物体,节奏是人与生俱有的特质。
人的机体可以接受乐声的调控,像心脏、肺和任何空腔谐振系统一样,在谐振频率一致时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振动。
歌唱或演奏乐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而且是全神贯注,这几乎相当于做健身运动。因此,唱歌或演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治疗。这对于不宜做剧烈运动的老人来说,显然是一种强度合适的健身活动。
(2)促进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
适当的音乐可以促进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肌肉变得更加有力,分泌细胞更多地分泌出有益于身体的物质,各个器官的活动更加协调。
自古以来,音乐一直被作为一种镇静因子,并且作为缓解紧张和压力的治疗选择手段。
(二)音乐的心理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著中,包含着许多心身关系的辩正认识,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动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
1.音乐运动形式与情感
音乐是声响的艺术,音乐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音乐的声响在空气中波动,呈现着高低、强弱、长短等有规律的变化。从人情感上来讲,节奏本来就是人的固有特性,速度与情感的运动在时间形式上也相一致,感情变化的幅度则可分解成音乐中的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最宜表达感情,音乐也好、人的情感也好,都是在一定时间里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运动形式、反映各种矛盾作用的发展趋势。
旋律、音色、力度、速度、节奏、音量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音乐运动就显得复杂了,表达的情绪就更为丰富。音乐可以显著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情绪、情感发生显著影响。音乐是人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手段。
另外,进行音乐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有组织、有规律的活动,因为你必须自始至终注意乐曲的全貌,而乐曲本身是有规律的组合,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等。这样在音乐养生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以适应音乐的有规律运动。
2.音乐产生的通感
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称通感。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些感觉都是人对外界的反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联觉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特殊表现。
巴甫洛夫的暂时神经联系学说为联觉提供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音乐利用声响来模拟自然界的运动,象征各种事物的运动,如听见鸟鸣就和鸟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形象千姿百态,声响也千差万别、各有特点。
赏析:《百鸟朝凤》
3.音乐想象
在人的想象中,听觉想象主要是以音乐为媒介。
音乐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音乐可以表现非现实的、超脱的、梦境般的精神世界,以满足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以及替代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音乐不仅可以激发人并没有看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也可以让你展开任何不可言语的幻想和内心体验。
由于音乐的欣赏带有主观能动的特点,听众在聆听音乐时,必须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回忆、想象及联想等加以丰富补充,因此,可以算是一种个人的再创作。它会因人而异,但又不会脱离音乐所表现及规定的大范围,只有听众本人才能体验,难以用语言或文字等具体概念来明确表达。即所谓“意在言外”或“弦外之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及愉悦感。
赏析:《三六》、《中花六板》
4.音乐道德感化
儒家认为,音乐“通乎政而改风平俗”,“正音”可使人之间和敬、和亲、和顺,而“淫音”则乱世、乱心。所谓“音正而行正”、“乐和民声”。荀子在《乐论》中讲音乐心理作用的特点是“人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用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的同时,也有利于身心健康。优秀的音乐是道德的升华、道德的音化。
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而得以发挥的。
音乐是心灵真诚的表达,“诚”是音乐的基本因素,古人说:“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真实自然地将内心之真情乐化于外。
音乐是美的结晶,音乐之美滋润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中,形成一种对美的热爱和追求的心理定势,在这种积极的心理定势作用下,人们以美的法则塑造自己,使心灵、情感、个性、举止、行为、外表仪容都统一在美的基调之上,精神得到真、善、美的升华。
优秀的音乐是道德的升华、道德的音化。
赏析:《姑苏行》长笛、竖琴、大提琴三重奏的主旋律,宁静舒缓地刻画出晨雾依稀、幽叶滴露、杨柳堤台的景色。优美的旋律,典雅而宁静的音色,柔缓的节奏,产生一种温馨的甜蜜和幸福感,特别是重复听后,每当乐句在耳际荡漾,心中立即就涌起爱的激情,这是交织了感性和理性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5.音乐心理作用的生理基础
根据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音乐心理作用的产生主要依据于以下的中枢结构:
(1)网状结构。
大脑的网状结构广泛接受来自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神经冲动,并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进行调节。
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由不同的感觉区组成的,它在不同感觉中枢中建立联系,可以把视觉信号传输给听觉中枢,也将听觉信号传到视觉中枢,这样就引起了前面所说的“通感”,优美的旋律在我们眼前形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琴声中可以感到流水潺潺,笛声中可以感到蝶舞蜂飞。
(2)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所属的各种结构,在大脑半球的内侧恰好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圈,边缘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复杂,也接受大脑不同部位发来的纤维;此外,由脑干发出的胆碱能纤维也终结在边缘系统的不同部位。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边缘系统可以调节内脏活动,引起呼吸、血管以及其他内脏反应。
②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信息。③影响或产生情绪。④引起睡眠活动。⑤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
(3)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皮层下部位以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器,直接调节、控制着情绪和情感,与皮层下神经协同活动,包括神经生理和生化过程共同参与,实现音乐的身心调节作用。
(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已被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医疗保健机构所重视。数年前国外学者研究了噪声对生物系统作用的力学机制,在动物身上证实了不同频谱和强度的声振动会导致器官和组织生化过程的显著变化,其特征表现为大脑、肝脏、心肌和血液的结构和机能的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