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辛亥,百年情怀
○ 云左
昨晚,电影频道放映《百年情书》,影片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的两篇绝笔“与妻书”与“禀父书”为线索,集中展现了一位辛亥革命志士的刚肠与柔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大爱之心,尤以那“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伟大情怀让主人公的死更产生了一种巅峰的精神之美。当然,在这样的日子里,作为一个福州人,一个三坊七巷人,也会很自然地缅怀起林觉民,这位曾经住在“三坊七巷”南后街北端的辛亥烈士。百年辛亥,今天穿行于深深的坊巷之中,仿佛依旧能感受到那一个世纪前的滚滚风雷。
中国人通常习惯在人或事所经历的整数时间搞一个大庆,而当面对整整一百年时我们又需要怎样的隆重。昨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同时在海峡的另一边也举行了纪念辛亥百年的庆典。应该说辛亥首义为后面接连进行的国民革命、民主主义革命开启了序幕,它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广大民众心中播下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种子,并使这种政治诉求从此深入人心,为社会的带来了震聋发馈的思想启蒙与深刻的政治变革。所以不论今天讨论它到底成功与否,抛开政治与党派的分歧,辛亥革命之于中国都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
遥想当年,辛亥革命风云激荡,在这场被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一些人和事总是永远让人感佩与崇敬,那份责任、那份英勇,长久地拍击着人们的心灵。时光流逝,《与妻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情怀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特别难能可贵,她承载的,或小或大,不只是一位革命志士的高尚抉择,更是一个民族追求进步的伟大梦想。
林觉民在广州就义时年仅二十四岁,二十四岁的青春多么美妙,充满了人生的无限可能。然而就像林觉民的字号一样,意洞,抖飞,他的选择既让人意外而断肠又使人敬佩不已。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二十四岁的生命都有着太多的事情可以关注,可以思考,可以践行。当我们读着林觉民那篇著名的传世绝唱《与妻书》时,便能随着娓娓而抒的文意慢慢地感受到革命志士的那种情怀与梦想,人生的小爱与大爱,国家与民族的共和梦想。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辛亥的枪声响了,风华正茂、怀才报国的年青人却倒下了,“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怀此情怀,林觉民在写下这段文字后,与他生命中个人的爱情依依作别,“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没有仪式,没有泪眼,一个青年甚至来不及回望家乡、回望亲人,执着于自觉的使命与责任,为着革除“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积弊面貌,“不学太上之忘情”,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情怀,匆匆踏上追逐共和梦想的革命征程,义无反顾。这般胸襟与气度,是我们所须向望的,因为在任何时候抱定这样一种情怀和精神,坚持不懈,任何事业都将走向辉煌。
电影《辛亥革命》中,影片最后孙文的画外音说:“今天你们问我,革命所为何事?一百年后人们也许还会问。”诚然,百年辛亥,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纪念这场革命,除了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应思考当下,真正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毕竟世界的潮流浩浩汤汤,历史的脚步滚滚向前。辛亥革命所为之奋斗建设的宪政国家和“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才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所应具有的伟大品质。正像腾讯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共和旧梦”题图下开篇那段话一样:“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一直还在路上。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止于纪念“革命”本身,而开始仰望“革命”之上所承载的迷梦与理想,我们才可能沐浴到“革命”真正的荣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