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1519号文”

(2012-11-22 09:09:27)
标签:

院线制改革

杂谈

2001年底电影体制改革,年底广电发文即这“1519号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文件看看。说了这么三个事:

1.组建中影进出口公司,负责外片进口;

2.组建华夏公司,与中影一道参与外片发行;

3.院线制供片;

不得不说“1519号文”开启了这10年中国电影业的辉煌,本文先不说前两条,只说院线制。

为什么要院线制?

   院线制前问题很多,中国电影业已经基本到了无片无市场的绝地。电影没人拍,下面没人放。放电影的,跨省自找拷贝。省公司和市公司矛盾重重,特别是省公司和省会市公司,同一个地方,均自负盈亏,还存在行政管理制度。

    问题多,市场颓废,在很多人的活动之下才出台了院线制,向成熟市场学习。怎么学呢?国情在这。院线制第一个好处是打破了层级关系。地市公司可以越过省公司直接跟中影签合同拿片。当时院线的主体就是省电影公司。比如:新影联(北京市电影公司、中影、山西省电影公司及北京的18家影院组建)上海联合(上海电影公司、东方影视公司)南方新干线(广东省电影公司)金逸(广州市电影公司)四川太平洋、河南奥斯卡都是省公司的底子。

    当时的政策是明智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符合国情的。院线制的改革是一次一级发行的改革,就是制片对影院的改革,院线是影院的集合体。

市场转向

 最近几年市场转向了,民营资本投资影院占据了上风,专业的影院投资公司成为了市场主体,以万达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成为电影市场最强的生力军。2002年中国有电影院1024家,2012年前三季度3300余家。这多出来的中坚力量就是民营资本组建的影院。传统院线已经在向新型影投公司转向。

跨越院线

制片方直接对接影院的市场本质是制片方直接对接影院投资方。

想起了雪球方总反对停发新股的文章,电影行业也一样。只有流动和改革才能促进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

让更多的影院投资公司进来,让更多的影院投资公司组建院线,逐步淘汰落后的市场机制,这样才是对从业者负责,对行业负责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