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电影巴莱
——48帧电影技术应用
《赛德克巴莱》是部好电影,但赛德克人跑起来真有点晕。3D版的《泰坦尼克号》很好看,但3个多小时下来,眼睛还真难受。这是为什么呢?这全是24帧电影惹的祸。
4月份,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将采用48帧的技术拍摄,电影技术狂人卡梅隆提出了电影应该从每秒24帧向每秒48帧甚至每秒60帧发展的观点。一语既出,四座皆惊,从而引发行业热议,有关行业人士还认定48帧技术将会是电影的第五次革命,将48帧技术推到了风口浪尖。那48帧技术到底有什么好?
首先说48帧技术是什么?先看看你的电脑显示器刷新频率是多少?默认60HZ以上,即至少每秒刷新60帧。玩游戏的朋友们都知道,刷新频率越高,玩起来越舒服,眼睛越不容易疲劳。哦,原来是这个概念,60帧以上都很普及,更何况是48帧。那为什么现在的电影是24帧的?
那得从电影的发展历史说起,电影刚出现是16帧默片。像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艺术家》就属于16帧影片。紧接着在1927年《爵士歌手》24帧标准化影片出现,这一应用就是80多年,24帧技术还真是个老古董了。24帧电影技术是胶片时代的产物。选24帧技术作为电影的工业标准,当时还真是出于价格和实用的考虑。试想想,如果当时使用48帧技术,画面将增加一倍,胶片需要增加一倍,拍摄电影和播放电影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有报道曾经这样形容,如果《阿凡达》用胶片拷贝,这部电影的拷贝重量是500公斤,如果是48帧呢?拷贝重量将是1吨,什么机器能承受这么重的拷贝?亏的是电影数字化了。电影的数字化,48帧以上技术的应用在电影行业才成为可能。
说回48帧电影技术,为什么是48帧,不是49帧,这里有个成本和实现的问题。原先的电影是24帧,在原技术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设计成24的倍数,如48帧(2倍速)、60帧(2.5倍速)这样在播放的时候,只要加快播放速度就好,这样才容易实现,才更有利实际推广和应用。
48帧以上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整体画面的清晰度和平滑度,有利于大幅改善高速运动画面及3D画面的模糊、抖动现象。
48帧以上技术的应用,将会给整个电影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真是电影的第五次革命吗?笔者认为,他只是一次技术革命,一次打破电影固定思维的运动,他将和4K、4D、IMXA等技术应用一起将电影这种大银幕艺术推向完美,推向视觉极致。
电影是大银幕的视觉艺术,更高的帧速,将带来更震撼更完美的观影体验。奔跑吧,在数字电影时代。48帧技术,有你才是电影巴莱。
题外:
在电影行业,技术永远属于锦上添花型。技术的进步,让大银幕的效果更为完美。电影内容的充实,才会让电影更加绚丽多彩。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以16帧的影片,挤掉了24帧的《战马》,挤掉了《雨果》,挤掉了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这就是电影的魅力,电影永远走在技术的前面。电影,一个骄傲的大银幕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