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钗和龙门的争斗,刚开始是影片的争斗,接着发展成发行和放映的争斗,最后发展成独立制片和制片厂的争斗。十三钗表面上赢了,但整体行业输了,市场输给了计划。
中国电影在电影体制上区别于好莱坞,但观众是一样的,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是一样的。观众对好莱坞影片很买账,好莱坞商业大片确实也是众多消费者走进影院的原因。吸引消费者的是宏大的场面和更加直接的感官和情感刺激,十三钗和龙门都具备了大片气质,争斗才有了底气。
发行和放映是两码事。发行关心的是所有影院都上,给足场次。放映关心的是哪个片子更能带来观众,有理智的的影院都不会跟钱过意不去。发行是个老好人,大家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做活动要优先考虑能出票房的影院。影院和影院之间可就是同行,竞争关系。发行犯不着跟影院过意不去,就跟影院犯不着跟钱过意不去一样。现在有很多集团发行和放映都做,发行能照顾到自己放映的很少,同样,放映能给自己发行支持的也能量有限。毕竟各是各的公司,都以追求票房和利润为目的。放映帮了忙的不可能从发行嘴里分到一份食,发行帮了忙的也同样不能从放映嘴里分到一杯羹,这就是公司的力量,发行和放映的业务是独立的。
独立制片能战胜制片厂的,也只应是少数情况。单打的能都斗过群殴的,真是凤毛麟角。如果这是种常态,则是整个行业的悲哀。行业大头、巨头的形成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有领头羊,行业才能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也就是刚起步。
把不好解释的市场现象归结于电影魅力;把票房的不好归于影院经理的愚钝;把票房的好归于导演和好的卡司团队,这都太过于片面。电影后续的发展,创造观众远比创造一部有内涵的影片来的重要,这就是发行团队的力量,制片厂的力量。
行业最终要归于市场,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许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消费者都回归了,制造商回归的路还远吗?中国电影犹如刚上高中的孩子,世界电影犹如成年人。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成熟,最终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我们从业者在等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