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旅游故事 |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多民族曾在此生活征伐。月氏,乌孙,羌人,匈奴等数易其手。直至汉武设敦煌郡,丝绸之路遂成。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
敦煌古称“三危”(《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今三危山仍在,莫高窟有“三危揽胜”牌坊。
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
党河沿岸
敦煌夜市
第一次看见给街道喷雾加湿
驴肉黄面
榆钱
春秋时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
瓜真的很甜!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还有庙宇。
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
真乃沙海明珠!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引导多少人走向基督。这一汪月牙甘泉,也不知曾经使多少人走向长安,拥有了新生。
试想,数百几千年前,一支孤寂的驼队,送走黑风迎来沙暴,顶着烈日向着东方,在茫茫荒漠当中,不知行走了多少天。食物没有了,备水喝光了。突然,沙海中出现一片清水,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烈日歹毒!单层衣服直接晒透。
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据说,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直到1960年以前,湖水面积22.5亩,最大水深9米。
我父亲留下这样一张照片,拍摄时间,所为何事,皆不知。拿着这张照片,我来到了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游客集散地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洞窟内保持恒温恒湿,游客不能拍照。一波游客20来人,只能参观其中的八个洞窟。一旦二氧化碳超标,湿度温度超标,就马上停止参观。
洞窟内不得喧哗,解说词和讲解员的语调,都非常具有感情。
现在当宝贝似的莫高窟,过去就是一片废墟。那个卖掉藏经洞宝贝的王道士,其实曾经找过清政府有关人员,结果无人理睬。
这就是王道士住的地方,现在是藏经洞的展览。
一直以来对王道士没有好感,恨他卖掉了国宝。
现在有人替他说话了。
王道士俗名王圆篆,湖北麻城人。
他是个道士,却发现并保护佛教遗址。他化缘筹资修缮洞窟。
他终于发现了藏经洞。
王道士守着经文整整三年。上报知县,这位汪知县指示王道士要好生看管,再无下文。
他带上两箱经卷,日夜兼程八百里,拜见道台廷栋,这位大人觉得经文上面的书法不如自己的好……
英国人斯坦因来了,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了,接着,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而纳等纷纷前来。他们用极少的银两,骗买了大量的经卷。
王道士以所得钱款修缮洞窟,自以为做了好事,却……
这不仅是王道士的无知,实在是清政府的腐败,国家的悲哀。
三危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