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临床药学缓释制剂控释制剂临床药师 |
分类: 工作笔记 |
缓(控)释制剂是一种新型制剂,缓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药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药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1]。这两种剂型均为长效制剂,由于应用次数减少,既可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又能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所以深受临床欢迎。近年来缓(控)释制剂发展很快,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是新型制剂,药师在审方过程中发现,有些临床医生并不十分了解该剂型的特点,从而在执行医嘱时存在不少问题,现将口服缓(控)释制剂剂型的结构及误用现象分析如下。
1.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结构特点
缓(控)释制剂结构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对制剂的释药速度,即将速释部分与缓释部分的比例等加以合理的设计[2],使制成的制剂具有较长的药效和迅速起效的较平稳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治疗窗)之内既能迅速起效,又能维持疗效[3]。
目前口服缓(控)释制剂用于临床较常见的是片剂和胶囊剂,外观大部分与普通片剂和胶囊剂没有区别,但药物的用量、辅料的选择以及剂型的结构都与普通制剂不同。通常缓、控释制剂中所含的药物量比相应的普通制剂多,为了既能获得可靠的治疗效果又不致引起药物突然释放(突释)所带来毒副作用的危险性,必须在设计、试制、生产等环节避免或减少突释,因而制备工艺也较复杂。
目前口服缓(控)释制剂主要有三种释药系统[4]:定速、定时、定位释药系统。
1.1 定速释药系统的结构特点
主要有膜控型与骨架型两种结构类型。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外观与普通制剂相似,但在片剂或胶囊壳内的小丸外部包了一层高分子材料的半透膜,药物可以从包衣膜内部缓慢扩散,主要采用肠溶型、不溶型和渗透型高分子材料。内部结构从微观角度可分为药物贮存库、控速部分、能源和传递孔道等4部分。片剂口服后,胃液通过半透膜进入药片内部,能够溶解部分药物,形成一定的渗透压,使不断有饱和的药物溶液在此一定的渗透压作用下以恒定的速度通过药膜的微孔,在一定时间内(一般24h内)恒速排出体外,药物的有效成份容易被机体吸收。小丸包衣时可以一部分小丸不包衣,另部分小丸分别包厚度不等的衣层,就可以造成小丸内部的药物在不同时间释放。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系指将高分子辅料与药物混合制备缓控释骨架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一类技术,主要采用凝胶型、溶蚀型和不溶型高分子材料。凝胶型制剂遇水成凝胶,水溶性药物释药速度取决于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速度,而水溶性小的药物释药速度取决于凝胶层的溶蚀速度,调节辅料的用量、规格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溶蚀型制剂中药物释放主要通过孔道扩散或材料溶蚀后释放出来。不溶型制剂释药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药物的溶解度、骨架的孔率、孔径和孔的弯曲程度,药物释放完后,骨架不崩解随粪便排出体外。
此外还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也可借助剂型优势,如制备成微球、微囊、乳剂或微粉化树脂的水、糖浆或油性液体,临用前加水分散成混悬剂服用。
1.2 定时释药系统的结构特点
定时释药系统系指根据时辰动力学原理,药物定时定量的从制剂中释放出来的给药方式。文献报道该系统的其他名称还有脉冲释药、定时释药、闹钟释药、控制爆破系统等。主要有脉冲片、脉冲微丸、脉冲胶囊三种类型。
脉冲片片心是由药物和崩解剂组成,外壳是由水渗透性小的复合材料或溶蚀、溶胀性材料组成。释药时滞是通过调节包衣材料粘度级别和外包衣层的厚度调整的。
脉冲微丸由丸心+药物层、膨胀层和带有致孔剂水不溶性包衣材料的外层控释膜组成。水分通过外层控释膜向系统内部渗透,当膨胀层的膨胀力超过了控释膜的抗张强度时,膜破裂,药物释出,释药时间是通过改变控释膜厚度来控制。
脉冲胶囊是由一水不溶性胶囊和亲水性凝胶胶塞组成,口服后胶塞与体液接触、溶胀,最终脱离胶囊,从而释放出药物,释药时间是通过改变胶塞插入胶壳的深度和胶塞的尺寸大小来调节的。
1.3 定位释药系统的结构特点
定位释药系统系指能在胃肠特定部位(胃、小肠、结肠等)长时间滞留、释放药物,以达到增强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殊部位对药物吸收的一类制剂。该系统主要包括胃内滞留、结肠定位等释药系统。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系指延长胃内停留时间的一类制剂。一般来说,胃内漂浮滞留制剂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口服后该体系能较长时间在胃中呈漂浮状态而不受胃排空速率的影响。为达到漂浮的目的,制剂的密度一般须低于胃液的密度,且食物对制剂的潜在影响不可忽略。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系指能到达结肠部位后释放药物的一类制剂。鉴于结肠有特有的生理特点:菌和酶丰富;滞留时间长;pH值近中性;对大分子药物有特殊吸收通道等。按照释药原理主要可分为:酶控型、时控型、pH控释型和压力控释型等给药系统,如pH控释型是利用pH从胃到结肠逐渐升高的特点,使用在特定pH下溶解的肠溶材料包衣;其结肠定位释药的特性主要受材料溶解度、衣膜厚度及制剂在胃肠各段停留时间的影响。材料在不同pH中的溶解特性对制剂的定位有较大的影响。
2.临床误用分析
临床常见有片剂掰断、嚼碎使用;胶囊拆分和用药次数过多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 片剂掰断、嚼碎使用;胶囊拆分
临床上对于病情轻的病例或针对小儿用药,医嘱中对缓(控)释制剂采用1/2或2/3片(或粒)服药;或为了使药物的有效成份“充分吸收”,个别医嘱要求病人咀嚼。根据不同缓、控释制剂的工艺类型,膜控法和释药驱动调节型一般不可以掰断使用,而某些骨架片则可以掰断使用。如曲马多缓释片采用特殊缓释技术使其可使用半粒。曲马多为强力中枢镇痛药,在强调三阶梯镇痛疗法时,镇痛药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半粒是经常使用的,这样方便患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硝苯地平控释片通过膜调控的推拉渗透泵原理制成的,不可以掰断须整粒吞服。氯化钾控释片采用膜控法制成,也不可以掰断服用。所有的口服缓、控释制剂要求患者勿嚼碎以免破坏剂型失去其缓释作用。制剂结构被破坏,缓(控)释制剂不仅丧失了其突出功能,其药量较普通制剂高而且药物在剂型中并非像普通制剂那样均匀分布,掰断或拆分很容易造成服药浓度的时高、时低甚至过高或过低,反而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宜饭前服药,使药物的结构不受食物的影响。
2.2 用药次数过多
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药品的半衰期都已明确,如(氯化钾控释片口服间隔时间可达12h,每天服用2次就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很多医生习惯性地开每天3次。同样,非洛地平缓释片平均半衰期为25h,每日只须早晨服用一次,而每天2次甚至每天3次的医嘱也不少。使用次数过多,不但可使血药浓度过高而造成不良反应增加,同时缓、控释制剂的价格比普通片剂贵,无形中使患者费用增加。
3. 建议
药物的分子结构已经不是药物功能的唯一基础。缓(控)释制剂的制剂结构特点是药物赖以发挥其突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不能掰断使用,要视缓、控释制剂工艺不同,要求不一。针对病情轻的病例或小儿用药,如果缓(控)释制剂含药量过高,建议临床医师选用低剂量规格的药物或普通剂型拆分,这样可以更安全地发挥药物疗效。用药次数过多较普遍,这可能和临床医生潜意识地执行每天3次的医嘱有关。如临床上确需药物较快起效,可先使用其速效普通剂型再使用缓、控释制剂。建议临床医生多了解新剂型的特点,使药物发挥应有的疗效,也使患者减少治疗费用。我院现有的口服缓(控)释制剂列表如下,供临床医生参考:
附表:我院现有口服缓(控)释制剂
通用名 |
药品名称 |
规格 |
类型 |
建议服用方式 |
盐酸吗啡缓释片 |
美菲康 |
30mg/片*10 |
骨架型缓释片 采用固体分散技术,以疏水脂质材料为缓释骨架材料,释放时以骨架溶蚀及扩散方式进行 |
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或嚼碎。成人每隔12小时按时服用一次,用量应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选择不同规格的药片 |
维铁缓释片 |
福乃得 |
1T/片*7 |
膜控型缓释片 在薄膜衣层内分为硫酸亚铁缓释部分及维生素速释层 |
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或嚼碎。1片qd |
?/P> |
||||
氯化钾缓释片 |
补达秀 |
0.5g/片*24 |
双重缓释技术型 药片内部为高分子聚合物缓释骨架,外部包衣为高分子缓释膜 |
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或嚼碎。一般成人每次0.5g~1g,每日2~4次,饭后服用。每日2次可达有效血药浓度。 |
?/P> |
||||
布洛芬缓释胶囊 |
芬必得 |
0.3g/片*20 |
膜控型缓释胶囊 每粒胶囊包含数百粒具有独特缓释包衣技术的颗粒 |
整粒吞服,不能拆分。口服,成人一次1粒,一日2次(早晚各一次)。 |
?/P> |
||||
头孢氨苄 缓释胶囊 |
申嘉胶囊 |
250mg/粒*12 |
膜控型缓释胶囊 复合颗粒缓释胶囊,30%属不包衣的普通颗粒,口服后立即释放达到有效血药浓度;70%为肠溶缓释颗粒,随食物进入肠中持续释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
内容物为类白色或淡黄色头孢氨苄胃溶颗粒75mg(效价)和肠溶颗粒175mg(效价),整粒吞服,不可拆分。成年人及体重20公斤以上儿童,常用量一次0.5—1.0g(2—4粒),一日二次,分别于早、晚餐后服用,体重20公斤以下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40—60mg,分2次于早、晚餐后口服。 |
?/P> |
||||
盐酸曲马多 缓释片 |
倍平 |
0.1g/片*6 |
骨架型缓释片 |
中间有刻痕,可半片服用。一般成人及14岁以上中度疼痛的患者,单剂量为50~100mg(1/2~1片)。体重不低于25公斤的1岁以上儿童的服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2mg,本品最低剂量为50mg(1/2片)。 |
?/P> |
||||
丙戊酸钠缓释片 |
德巴金缓释片 |
500mg/片*30 |
骨架型缓释片 特殊的网状支架,1/6在胃内快速吸收,5/6在肠内缓慢吸收 |
中间有刻痕,可半片服用。儿童通常剂量每日300mg,成人通常剂量为20-30mg/kg/d。 |
?/P> |
||||
丙戊酸镁缓释片 |
丙戊酸镁缓释片 |
0.25g/片*30 |
骨架型缓释片 |
中间无刻痕,不可掰断使用。服用通常小剂量开始,一次200mg,一日2~3次,逐渐增加至一次300~400mg |
?/P> |
(注:未作特殊说明的,宜在饭前服用)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第2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200~201
[2] 庄越,主编.实用药物制剂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0~211
[3] 毕殿洲.药剂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1
[4] 管清香等,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2,20(3):159~162
(注:若表中图片不清晰,请参阅医院药剂科网站药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