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高尔夫之八十四:2016年5月

(2016-05-03 08:22:43)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尔夫

    保持平和心态,保持轻松挥杆,杜绝外界影响,努力把眼下的这杆打好。

    无论长短杆:放松肩手,下半身启动,方正转肩,保持双手在杆头前方

1、瞄球时,①双肩(尤其是左肩)放松,双手放松。②握杆,右手位置向下一点(使右肩低于左肩,且左肩轻松)。③始终保持双手合一。

2、上杆时,左臂贴近身体,自下而上转动,方正转肩,右髋顶住,减少头部侧移,尽可能盯住球位。

3、顶点时,略微停顿(但不能使劲),右手腕放松并承杆。

4、下杆时,下半身启动,右蹬左撑,右肘下拽,保持双手在杆头前方(延迟释放),腰部右侧向前顶出,右手把杆头送出去。

 

5月2日上午,青城:?杆。

    应该超过110杆了吧。爆洞情况很多。

    一号木状况百出,对心情影响很大,其他的杆也鲜有亮点。是在自以为改动作成功之后太想打好的缘故,其实挥杆、尤其是心态还是有太多的问题。 

 

5月6日下午,瑞麒练习场:

    1、上杆是转体、而非举手。否则又会像上周那样拉伤左肩胛肌肉。

    2、方正的转肩,并非刻意主动,而是随下半身启动之转体而动。所以要时刻保持左肩的放松。

    3、从短切开始,都要注意右手向目标方向的送出去。

    4、“右蹬左撑”,才能让得开转髋的空间,随即保持住上半身的倾斜度在击球之后基本不变。

    5、注意本文置顶红字标注的各个环节的协调性。避免挂一漏万,尽可能熟练。

 

5月9日下午,瑞麒练习场:

    贺先生也感觉到来室外练习场是有必要的,所以又聚在了一起。不过现在练习场的人气清淡,不知是个体经营的原因还是整个大气候下打球人越来越少的缘故。应当珍惜这免费的场地。

  1、从短切开始,包括所有的杆,都要牢固树立并保持“手在杆头前”的强烈意识。

    如此,方能保证不会因为右手腕甩动而产生的锄地、或者抬头以致剃头。同时,也就会自然地用上转肩、转体来带动下杆。

    事实上,5月2日青城山的十二号洞,第四杆,25码泥地上球,P杆,劈起得非常精准,留下1码距离堪堪保Par成功。其时,就是非常有意识地去保持手在杆头前,确保了杆头首先击中的是球。

    甚至包括果岭前沙坑救球的方式吧?不是砸击,不是甩杆,而是稳稳地把杆头切入球后的沙里,借助其反弹角铲起沙来将球送出去。(杆面打开角度和力道只有凭经验自行掌握了。)——这一点,有待实践检验。

    2、同样的,在击球前/试挥时,要牢固树立并保持“下半身启动”的强烈意识。

    试挥不是装模作样,试挥是要找到感觉,试挥是要把下一刻的动作提前预习准确。

 

5月11日下午,普鲁斯室内练习场:

  难得一次室内练习场,十八洞,目的是要树立起每一杆都没有后悔药的意识,尽可能去打好眼前的这一杆,而不是像在室外练习场那般反复挥杆——即便是10颗球20颗球打好了70%又如何呢,真正下场时往往效果就在那30%之中——模拟的韩国某球场球道很窄,开球压力很大,一号木往往小左拉,所有的杆与在室外练习场时的效果都有着差距,可以说是放大了挥杆的问题,有借鉴意义——所以说,偶尔来到室内练习场打十八洞,可以检验一下平日练习的效果。

    1、小左拉(出球角度-3°),应该是缘于右肩往左的扣了。双肩没能在方正上杆之后再方正地下来,习惯性的过往动作。纠正起来很不容易,需要在试挥时注意。

    2、“右蹬左撑”,确实才能让出转髋的空间,得以顺畅转体。

    3、据说是韩国PGA选手的教练吴先生指出,我尤其是一号木的上杆太平、右肘死死夹着、脑袋偏转到了一边根本没有盯住球,并随手做了一些改进的示范,很有教益:

   下盘启动&方正转肩注意到了,铁杆改进很明显,甚至球道木杆也有进步,但是一号木总是不习惯而用的全是老动作。其实一致的,下盘启动&方正转肩做到了,上杆自然会是正确的平面,切莫多用上了手来举杆。

  ②下盘启动&方正转肩,上杆平面如果陡些了(杆尾正对球位),把手臂伸出去,右肘与肋部的空间就会打开,也就有了下拉的空间。方便在用上下半身力量的同时增加杆头速度。

  ③脑袋的偏转是老毛病,其实在用上下盘启动转体的力量时,只要避免僵硬转肩或者举手,还是可以留住头部的——让头部和下肢与身体中段的旋转分离,即可达到“拧转”的效果。(与此同时,避免头部向右侧移太多,将身体重心落到右脚内侧。)

  ④其他:一是下半身启动上杆时,注意左膝与右膝之间留着一股牵引的力量,避免左侧身体的垮掉,二是稳住中轴位置(亦即避免头部向右侧移太多),都能避免身体重心左移到了右脚外侧。

   

5月6日下午,瑞麒练习场:

    练得多了,感悟多了,收获就多了,提高也就近了。不过老毛病根深蒂固,彻底改起来很难,也很容易顾此失彼,于是就得反反复复地提醒自己,甚至,干脆作出系列的描述:

    1、瞄球时:双肩双手放松,腰背挺直,双膝内收。

    2、上杆时:放慢节奏,下半身启动(才能确保下杆时同样用下半身启动);左臂贴近身体伸出去,亦即划出大圆(留出下杆时内收的空间);保持正确的挥杆平面(杆尾指向球位)。

    3、下杆时:下半身启动,右蹬左撑,始终保持“手在杆头前”的强烈意识。

    4、【尤其是一号木】一方面,避免左拉,就是要避免右肩左扣,就是要杜绝右手加力、保持双肩在回转时的方正;另一方面,避免右直,就是要避免双手过快而杆头尚未回转回来,就是要杜绝上杆过度,就是要在上杆时顶住右膝、不在即将到顶点时使劲向后拉左肩(双肩放松、不能紧张)。 

 

5月15日上午,观岭:111杆。

    1、心态急躁,用力还是过猛,不能把练习的打出来。

    2、失误越多,越是蹑手蹑脚,不能把动作做扎实。

    3、改正不彻底不扎实,挥杆前想法太多,乱了阵脚。

    ~~还是得多去练习场,把过往的挥杆毛病丢弃掉,把正确的挥杆动作做习惯。

  ~~从不赌或者小赌开始,把下场的自信心打出来。

 

5月19日下午,瑞麒练习场:

    练习场是得多去的,尤其是看PGA动作有了新的感悟之后,尤其是有相熟球友一同琢磨之时。比如这个下午的练习收获就是很大:

  1、上杆时,左臂尽可能地伸直出去。

    包括一号木直至中长铁杆,可以加大上杆圆弧的半径,避免使劲往后拉左肩;包括短杆;包括沙坑救球。

    2、控制住身体的左右晃动幅度。

    让整个身体更紧凑一些。尤其是一号木,不能因为想要打远而在上杆时向右侧移太多。要保持身体中轴(脊柱)的稳定位置和稳定性。

    事实上,只要是用上了下半身启动的力量,现在的球距都长了,完全用不着死命地用手下力气挥杆。而中轴的稳定,才能确保击球位置的准确。

    3、球友蒋先生指点现象道,上杆到顶点时我的杆头有点扣,相应检查手腕和手,应该是瞄球时的握杆问题,右手太弱势了,应该盖住握把、让虎口正对下巴。

    修正,不太习惯,感觉击球没有之前扎实了,但是,上杆顶点时的杆面确实方正了,同时也不必刻意翻右手腕来承杆、即可保持左手腕的平直、以确保下杆击球时杆面的方正,继而击球之后的右手腕也可以顺畅的盖过到左手上来,有助于做出完整的收杆动作。

    4、球友兰先生指点本质道,打果岭沙坑球时,要尽可能打开杆面,要盯着球后入沙点、伸直左臂、陡直挥杆、尽快上翘手腕、然后用双肩的转动来带动下杆(延迟释放),切忌杆面挨着球了,让杆头铲起一片沙来将球送出去,同时杆头一定要向着目标方向送出去,至于说方向、距离什么的都是熟练之后凭个人感觉来,最重要的就是脱困,上了果岭就好。

    这是长期以来我没有正确理解的地方。其实与普通挥杆有所区别。相当于要把身体团起来挥杆,以便杆头入沙点更准确一些。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多加练习,自信心出来了,再进沙坑就不会怵了。

 

    呵呵,三个小时下来,感觉挥杆不错,甚至与兰先生的逐杆比拼也不再多于失误,自信心又重新恢复起来,甚至迫不及待想要下场检验。不过,想要真正进步,还是首先得在练习场多加练习、熟练掌握,消化细节,再到球场上放松了来验证。须知: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5月21日下午,瑞麒练习场&普鲁斯室内练习场

    既然周末无事,就把时间花费到练习场上,多点经历也就多点收获。

    1、上杆,手臂尽量伸直出去,上大圆下小圆,但是,务必注意不能让头部和中轴侧移太多(也就是要控制住上杆幅度),以保持下杆的稳定性。

    尤其是一号木。不能因为想要打远而过度侧移和上杆。上杆过度并不能正面影响到距离。

    2、沙坑救球,按照前次要点尝试,15/16的脱困成功率,自信心越打越有。需要注意的是:稳定住下肢的弯曲角度,切忌往上那一蹬,只要把肩转过去把杆头送出去即可。

   

    室内,偶尔地打打十八洞是有教益的,能够放大很多缺陷,球友徐先生的指点更是热情如火,但是得有选择地去改正和尝试,贪多嚼不烂。

    一是心理层面。狭小的空间环境,众目睽睽之下,相互之间有成绩上的竞争,不太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去挥杆,很容易回复到发力的老路上来,于是左肩胛又被拉疼了。其实就是要学着平和心态、轻松挥杆,努力的方向就是把眼下的每一杆打好、每一球打扎实。这也算得上是对自己的考验,突破了就好了。

    二是挥杆平面。要从上杆开始就保持住左手腕的平直。在上杆顶点处保持住握把正对球位(杆身越长挥杆平面越扁平)。下杆时保持住相应的杆身倾斜角度即可(手臂随身体转动)。

    三是10码以内短切。与劈起球区别,类似于推杆,而放松双肩和手腕、以胯带动(把右胯转过去),让杆头平滑通过球位。并非有意识地向下加力去砍球。

   

5月24日下午,瑞麒练习场:

    练习场上有同伴有收获,那就是最愉快的了。特别是在最后的逐杆考试时,既没有再打一颗球的机会,又有着胜负和面子的比拼,检验实战效果,也能检验动作效果。

    1、上杆决定下杆。

    很多次的,成功和失败,印证了上杆的重要性。尤其是长铁杆,失误之后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刻意注重到了相对认真的上杆,击球效果都变得非常好,于是才意识到那是上杆即开始了的问题。

    所以说,瞄球准备以及上杆,能不能做到位做好,决定着下杆时能不能做顺畅做好。不能太过随意,不能只注意到了手臂和球杆,而是要切实做到稳定、方正的上杆。接下来的,就是把上杆动作反方向回做一遍。

    2、球友贺先生指点:下杆时注意留住头部。尤其是一号木,不妨把眼睛(或者叫做注意力)盯着球位后方半码的位置。

    实践检验,效果很好。其原理就是避免下杆时髋部侧移太多,让击球瞬间时的双手回到瞄球时的位置,以保证杆面的方正。这样,既能避免头部因为侧移而起伏,又能避免右肩因为侧移而左扣,减少了球路左拉或者右直的可能性。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杜绝右手腕上的加力,避免Slice。

 

5月27日上午,国际:107杆。

    有较多的亮点:比如短切,比如沙坑救球。

    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木杆,改来改去,想要发力、上杆过度、控制不住身体的协调性(头也留的不好);二是瞄球时没有注意脊柱的挺直和稳固。

    现在最重要的是——七分力量,控制住上杆幅度,轻松挥杆。     

 

 

 

    2016年5月:练习7次,下场3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