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以来,练习时间相对增加,挥杆感觉更加熟悉,兼之有了时不时的领悟、纠正和调整,自认为正在正确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进——很好——继续坚持。
12月1日下午,四川国际:101杆。
细节注意:①准备时的提臀动作需要到位。②挥杆速度还需要再降一些,把节奏稳住。③木杆,下盘应该站稳,左右髋部顶住,放轻松了来打。
尚需斟酌:一是握杆时的左手大拇指位置,按照本侯根握杆法,还是应当正面顶压在握把上,二是果岭边上沙坑救球,依然应当是转肩上杆吧。
http://s14/mw690/001aoQoYgy6EHkUA3k98d&690
12月10日下午,山盛:
相隔一段时间,挥杆感觉又会生疏,不得不通过短距离切劈杆来逐步热身,收获依然是有的:
1、用右手来控制沙坑球。
“保持重心在左腿上,快速拉起右手,然后用右手‘拍’沙而至送杆。”——实际效果不错。
2、站位时,重心在双脚的前后方向上保持居中。
“如果你在站位时将大部分体重置于脚跟,下杆时就会向前(向着球)倒,导致以球杆跟部触球。如果你在挥杆的起点将大部分体重置于脚尖,下杆时就会向后倒,导致以球杆趾部触球。要使重心处于合适的位置,应使重心先向脚跟方向移动,再向脚尖方向移动,找找感觉。”——确实需要注意。之前站位,重心更加靠近脚尖(感觉到了脚趾被鞋顶住),下杆时的后倒常常出现,而且也会常常出现球杆趾部触球。或许这一次找到了真正的原因,练球时纠正效果不错,有待下场时进一步检验。
3、保持双臂三角形稳定(使得左手臂贴近身体),上杆时肩动髋不动,下杆时髋动肩不动。
4、把挥杆速度放慢放慢再放慢。
让背部绷紧的感觉出现了再(原位置)转髋下杆。
5、下杆击球时压住左肩(不往上提,而往回转)。
相应的弹道会低平一些。
12月11日下午,成都观岭:112杆。
~~这样的成绩不能再差了吧?应该是最低谷了。
检验效果较好:一是“右手控制沙坑球”,还要留意瞄球位置以控制打沙量;三是“站位时的重心在前后方向上保持居中”,多给点时间调整;三是身体放松放松再放松,用七分力挥杆;四是挥杆速度放慢放慢再放慢,把背部紧绷感觉做出来。
顾此失彼之处:①“保持双臂三角形稳定(使得左手臂贴近身体),上杆时肩动髋不动,下杆时髋动肩不动”——肩髋协调性不好,身体比较僵硬,同时影响右肘往下收紧的动作,往往会右臂/右手加力。可能需要结合上述之三四点的节奏问题。②一号木,依然小Slice,往往调整之后就会左拉,最终失去控制。
12月13日下午,山盛:
一练一收获,是最大的快乐:
上杆时,保持住头部——脊柱——髋部(亦即身体中轴)的稳定。
是在练习一号木时顿悟——以往,为了划出上杆时的大圆,头部往右侧侧移太多,牵扯到脊柱和髋部都有不同程度的侧移,下杆击球时再往回移动,必然导致下杆不稳击球不稳,而一号木把这个问题予以了放大,要么髋部侧移过快使得杆头跟不上而导致Slice,要么髋部侧移过小杆头在身体左侧击球导致左拉。现在把头部(左右位置)稳定住了,相应的脊柱和髋部位置也就稳定住了,亦即身体中轴稳定住了,下杆击球也就变得稳定多了,连续多个一号木击球,弹道笔直,距离出来,效果非常好。
事实上,就所有的挥杆击球而言,“身体中轴的稳定”都是基础原理都必须做好。只不过之前的我没有真正认识到并且做到而已。今天有了这么一个顿悟,不虚两个小时的练习。
12月15日上午,成都观岭:105杆。
短距离切劈球还算不错。
一号木有起色,但是仍不稳定。
包括所有杆在内,今天的问题还是双臂与身体贴合度不高、右手发力、以及站位不稳(前后倒),仍然是在用手打球,没有放轻松下来。
心态还需调整。
12月17日下午,山盛:
时隔两天回来之后的感觉就非常不好了,仿佛没有润滑而生涩。
能够想到的最简单修正方法就是:放松——稳住——七分力——放慢——转体——送杆。
其中,“七分力”和“放慢节奏”是关键。
12月19日下午,山盛:
5°,有风,自然把三个钟头都消耗在了挥杆上。
1、木杆,尤其是一号木,放松+放慢,直到背部感觉到了紧绷,再转体下杆。伴随头部位置稳固+右臂放松+右肘向下+送杆。
2、铁杆,尤其是短铁杆,要看得见左肩旋转至正对球位(已经是极限了)。伴随头部位置稳固+右臂放松+右肘向下+送杆。
这一天的挥杆感觉回来些了,击球也扎实了。
12月20日下午,成都大溪谷:99杆。
一号木,仍有很多右曲和个别左拉,问题出在右髋没有顶住 & 右臂/右手有些用力 & 送杆没有送出去。
球道木杆和中长铁杆,不时出现锄地、或者左拉、或者弹道太高距离不够的状况,是过于注重了保留住左髋的位置,导致击球时的身体重心靠后。
劈起球,几乎全都打深,于是几乎全都打短。尤其是60—120码的距离。一是准备阶段细节注重得不够,比如腰没有挺直臀没有翘起,腰背应该是弓着的,二是挥杆速率太快。
球道沙坑,多少还是有些紧张,放松不够,站位不稳,容易打深。
信心是必须的,信心又必须是平和的。
12月21日上午,山盛:
有意识地在练习劈起杆时降低挥杆速率,相应地把身体和头部稳住,眼睛看着球被击打出去。于是稳定程度提高不少。——慢慢地延伸至中长铁杆。(注意杜绝起杆时的手部动作)
注意左肩不再往上提而是围绕中轴旋转。弹道相应低平下来,距离更好。
意识到一号木的距离问题是因为挥杆平面太过扁平而无法发挥出手臂鞭甩的力量,但是挥杆陡峭一些的话身体和手臂不太习惯配合不好,很容易出现往下砸的情况。需要逐步练习和熟悉,重点是把手臂贴近身体、由转体带动下杆。
12月24日下午,山盛:
平安夜练球。这样的精神值得自我赞叹一句,当然也要感谢LP的支持。
练球效果竟然是异常地好,很久没有过的了,回家路上真个是神清气爽。
1、挥杆节奏放慢。1-2-3,两个节拍上,一个节拍下。
2、右手扶住握把,右掌靠紧左手,右手指几乎不用力。使得整个右臂放松下来。
3、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卡住握把,右手腕不往后翻。使得挥杆平面陡峭一些。上杆时右肘抬起来,下杆时右肘向下收回来。
4、头部留住,保持中轴在上杆时稳固。
5、转髋下杆。
6、击球后依然保持双臂三角形,把杆头送出去。
——效果,尤其是铁木杆、五号木、三号木乃至一号木(稍逊),一则弹道笔直起来,二则力量释放出来,感觉非常非常地好!平均80%以上能够达到目标方向和落点!——甚至感觉,下场之时真能如此发挥,回到小九乃至最好水平完全就可以在明天看到嘛!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92ZH00SIGG.gif
唯一需要记着的是,回到家里的时候向LP问好。
12月26日下午,山盛:
如果说前天的练习感觉能达到95杆的话,今天的感觉只能到100杆了——不太习惯、没有养成肌肉记忆的缘故吧,前述六个要点都做得并不十分到位,随着身体逐渐暖和稍有改观,但还是要么头部没有留住要么送杆时双臂不能保持三角形要么转髋下杆的动作有些僵硬,击球方向控制得不是太好。甚至铁木杆和球道木杆都还不错,但是一号木右曲的问题依然没能完全杜绝(右臂!右臂!)。
上杆时左臂稍稍主动一些,下杆时的右臂/右手可以放松下来,但是……距离好像变得短了。
——不管怎样,首先要把球击扎实了。动作留待大量的练习去纠正去熟悉。
12月27日下午,成都观岭:105杆。
心态!心态!
练习得到检验,练习还得坚持。不是一次领悟和练习的效果好就能打出好成绩的,需要不断地练、不断地下场,才能逐渐稳定。
唯有患上足底腱膜炎,需要针灸+红外线热敷+中药浸泡,歇息一周时间。
2013年12月:练习7次,下场5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