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泰国旅游相片,没法。皮脂腺囊肿小手术,没法。今年下半年的事情好像来来回回特别多,没法。
11月7日晚上,山盛:
重新,又是“重新”呐,提起球杆,自然只能是恢复感觉。从前次学习到的开始:
要彻底克服以往用手打球费劲费力又不见距离的毛病,要从中短杆半挥杆开始,注意原位置转髋上杆而不主动扇动左肩,保持双臂三角形稳定,并不翻腕,待欲下杆时以髋部回转带动(亦即从下半身发力),让杆头自然转回滑过球位以击球,在此过程中①保持头部位置稳定、眼睛盯住了球直到球被击打出去②双手放松握杆、在击球前是被身体带动而在击球后是被杆头带动。
总结出来不外几点,①髋部左右顶住、上下稳定,②转髋带动下杆,③头部稳固(眼睛盯球),④手臂贴近身体随动,⑤消除手部多余动作,⑥击球时压住左肩(不往上提,而往回转)。
短杆(劈球)效果不错。长铁没有练习。一号木还是时好时坏。
很多球友都已经是“好久不见”,他们的进步很大,相较而言其感悟比之教练来说更加贴近我们这样的业余球手,值得多加学习。
11月8日下午,山盛:
反复。需要注意:
①髋部左右顶住、上下稳定,
②主动转髋上杆(而被动转肩),保持双臂三角形稳定(手臂贴近身体),上杆初期并不翻腕(消除手部多余动作),
③保持头部位置稳定、眼睛盯住了球直到球被击打出去,
④从下半身发力,转髋带动下杆,
⑤击球时压住左肩(不往上提,而往回转),
⑥双手放松握杆、在击球前是被身体带动而在击球后是被杆头带动。
⑦注意右脚在下杆击球时不是“翻动”,而是先随重心转移而压紧内侧、然后随动抬起脚跟。
⑧注意每一次挥杆都不能随意,都要认真做好击球准备,例如挺胸提臀。
11月10日上午,山盛:
周末早晨至少应该练习一次。
重点提醒:(1)上杆至身体拧紧了之后,从下半身开始发力,以转髋带动下杆。(2)握杆放松,从半挥杆开始练习,逐步熟悉手臂和双手放轻松的感觉,再全挥杆。
——有进步的是,现在练球时不再仅仅追求把所有的杆都打遍,而是能够沉下心来练习中短杆(56°、A-九号铁)的半挥杆动作,也不再仅仅是追求距离,而是更加注重方向和落点。(到下场时不外是加大一号杆来用)这才是更好也更有效果的练球方式。
11月14日下午,山盛:
趁着天气晴朗,给自己一个练球的理由。
注意:(1)右手不加力。只是扶住球杆。把杆头向着目标方向甩起来。尤其是一号木。(2)左侧身体的稳固,不是左髋,而是左膝(上下延伸至左大腿和左小腿)在下杆击球过程中的“顶住”。(3)下杆过程中左肩的回转,而不是上提,即要稳固住髋部和肩部,不能上下乱动、左右乱动。
修正:(1)短切球时,双脚不再并拢、而是略微分开、左脚尖朝外,保证头部位置固定(左右和上下)。(2)中长铁杆时,左脚尖关闭。
思考:如何协调转体,使得收杆时左腿伸直、上身向右倾斜?
11月15日下午,卧龙谷:95杆。
11月17日上午,山盛:
越来越感觉与球友之间的交流更于我有益,毕竟他们都如我一般地一路走来,教训和经验类似,参考性更强更贴近实际。包括今天与球友徐先生、何先生的切磋,很是珍贵:
现在的我最典型的问题是下盘不稳。原因有很多,但是改正起来并不复杂。
1、瞄球时,一是要通过不断地调整双脚来站稳,二是要挺直脊柱、把臀部翘起来。
否则,若是上下杆时身体前后摇动则无法准确扎实击球,而中轴不定则转体很难顺畅。
2、上杆时,转肩启动,带动手臂伸出,并带动背、腰和髋的拧转,直至上半身拧紧并意欲回弹。
这一点,颠覆了之前“转髋带动”的认识。细悟,确实有道理,毕竟主动转髋的话,一则髋部会最大程度向后张开,无法稳固,二则无法做到上半身的拧紧,即便后续以回转髋部来带动下杆,也很难有拧紧之后回弹的力量,很难把握;而只有上杆时以肩部启动带动,髋部被动拧转逐渐紧张,下杆时再以下半身启动,才能实现背部从逐渐拧紧到瞬间释放的效果,也才能真正实现用身体打球的效果。
3、上杆时,从启动到顶点,手腕只是上下翘起,而不做左右翻转。
这一点比较难以理解,但是深感也是对的。否则到顶点时杆身将会耷拉下来到右手掌上,杆头指向了目标左方,同时多了一段距离,难免在下杆时右手腕会加力让杆头追赶转体动作,于是很难杜绝右手/右臂不当加力的问题。与此同时,还会出现(一直没能解决的)双手不能合一的问题。
——事实上,上述三点(再加上下杆时右膝的稳固/顶住),若是不能很好解决的话,恰恰是在一号木上得到了放大,所以现在我的一号木最为显得不稳定(铁杆在有补偿动作之后尚不明显)。而现场专注克服之后,50个七号铁击球,改善非常明显,效果非常突出。
4、挥杆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
——日后,每次练球(更兼下场)之前都应该复习文字多加琢磨之后再开始。
11月23日上午,山盛:
因为连续几日高污染天气不得不中断了的练球,赶在这个寒冷的早晨继续,还是要点勇气的。当然挥了一会儿杆之后确实也就暖和了,甚好。
1、转肩带动上杆,要切实做到先转肩。
杜绝以往习惯性的转髋或者以手带动。不妨把挥杆速率再放慢一点(不能过于在乎练习场的距离),把背部紧绷的感觉做出来,再由回弹的力量实现下杆。要藉此养成正确的挥杆/起杆习惯。
肩——臂——手——杆/杆头,从先到后移动,大体上又需要原来感悟的那种“荡”起来的感觉。而自然“荡”起来之后,手腕上的动作也就自然减少、握杆力道也会减轻。
2、同样贯彻运用在短杆和木杆上。
不能散掉髋部,依然使用拧紧身体之后的回弹力量下杆。
3、尤其是木杆,放松手腕,在击球之后有意识地朝着目标方向送杆。
即便是主动扬手也罢,就是需要养成送杆习惯,避免左臂直接往回拉杆。这样球的方向性显得更好一些。
11月28日晚上,山盛:
确实,即便是相隔一周时间不练,筋骨都感觉有些僵硬,动作也变得生疏起来,难免会将需要“活动活动活动活动”,然后才能说到能不能把之前的感觉挥出来。
1、转肩带动上杆,要把背部紧绷、转髋带动下杆的感觉做出来。
否则挥杆就会显得很费力,不轻松。
2、七分力量挥杆。
注意手臂、手腕和双手的放松、放松、再放松。同时要注意双脚站稳、下肢收拢、脊柱稳固、头部稳固等,切忌因为要放松而把整个身体散掉了。让每一次挥杆都不随意。
3、送杆。
尤其是一号木、球道木杆。有意识地把杆头向目标送出去,而不要左臂直接往回拉杆。可以减少Slice的弧度损失。
4、击球准备,一定到位。
看徐先生挥杆有感,以往我常常在准备一号木开球时,若是站位距离近了一点、就把手往回收一点,若是身子不太舒服、就勉强调整一下上肢,但是这样基本都没打好过,也常常事后后悔、再下一次都重复犯错,而徐先生通过双脚、髋和腰、双肩、双手以及杆头、杆面的不断调整,是要到了整个身体和姿势都舒服顺畅了的时候方才正式挥杆。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和纠正。也就是说每一杆都需要在真正准备好了之后方才开始。
11月29日晚上,山盛:
收杆时气温已经下降到了5.5°,因为两点收获还是非常高兴的:
1、握杆时,左手大拇指应该是从左至右斜搭在握把上。
兰先生指出后才发觉,以前总是在不经意之中垂直摁在了握把上,一方面最近几次收杆时几乎把大拇指根部给“足”到了,另一方面前些日子总会在大拇指肚位置磨出水泡,都没有加以注意,而且今日比较明显地发现击出去的球很多是右直球,还曾百思不得其解。就此予以纠正之后,一是击球时的杆面回正了,偶尔小HOOK非常漂亮,二是收杆时的杆头和杆身回转得顺畅了。
2、要把练习时的感觉发挥出来,还需要更加稳定的心理。
先后,四人推杆单独PK &
六人短杆分组PK,自己发挥不好,有冻手冻脚不能在旁边练习的原因,也有众人注视之下心理没有完全放松下来的原因,导致挥杆准备不够充分、动作上没有把近日的练习收获做到做好。还是需要更加自如地在众人面前谈笑表现,需要更加善于临场发挥。
不过,毕竟,十一月份以来,练习的时间大幅度增加,挥杆感觉更加熟悉,兼之有了时不时的领悟、纠正和调整,自认为正在正确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进——很好——坚持。
2013年11月:练习8次,下场1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