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里求斯没丢脸,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哟。
3月2日下午,山盛:
收获一两点,就能对守候在家、久已不再摸杆但是基本功底尚在的LP有所交待。果不其然,她一下子就总结了我最近以来最大的领悟就是上杆时要做到“右大腿绷紧&右髋顶住”。
1、临近结束之时,尝试着在挥击一号木上杆时做到“右大腿绷紧&右髋顶住”,一下子感觉就来了——上杆到顶点时左侧身体绷紧,明显感受到了一股回弹的力量,(于是不再继续转动)瞬间实现上下杆的转换,下杆击球击中甜点,声音清脆,力量得以完全释放,球路又直又远。继续尝试,继续很好。
自悟:上杆时“右大腿绷紧&右髋顶住”,适用于所有的挥杆动作,只是在一号木时体现得最为明显(优缺点都得以彰显)。唯独就是转到极致身体绷紧的感觉不甚习惯甚至有些难受,一般情况下会不由自主地去躲避这个感觉,于是往往不能把动作做到位。今后练习时需要有意识地努力去做到、要求自己必须做到,以养成习惯、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在下场时把动作做到位做正确。
2、小崔教练接受了我的意见开始“赏识教育”,同时也指出了我的两个问题——①两只上臂在挥杆过程中离开身体太远,于是很难形成顺应身体转动的紧凑动作,于是难免用手打球。②左手腕在击球瞬间及其之后的翻转过早,没能引导杆头向目标方向移动,于是杆头过早向身体左后方拉起,于是难免左曲。
自检:如此毛病确实存在。今后练习时需要放松身体忘掉距离,多多练习半挥杆,尽快养成正确的动作习惯和肌肉记忆。
——
这样练习,甚好。开春之后应该抽出时间多多练球,切勿整场就忙着把所有的杆挥遍。
3月3日上午,山盛:
上午练球,大概已是多少个月之前尚未规范上班时候的事了。在球场吃过早餐,遇见的就都是些久已不见的老球友们,“好久不见”的招呼起来很是唏嘘——怪我,工作一忙就没能坚持练球,成绩自然提高不快,天气转暖之后确实应该多多运动啊。
重点练习的就是前两次的领悟和要求。但是要把各个要点很好地结合运用起来就很困难,往往顾此失彼。需要(勿用必须二字)注意做到——“右大腿绷紧&右髋顶住”+“上臂贴紧身体”+“手腕放松”+“节奏放慢”+“精神放松”+“转体带动”……
还有,就是长铁杆毕竟相较木杆来说更加可控更加稳定,五号铁乃至四号铁是应该苦练打好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多加练习以求稳定掌握。
3月10日上午,山盛:
春暖花开之时,打球念头蠢蠢欲动。还是,在一周之后,不得不首先从S杆到一号木摸个遍,算作热身运动吧。三个小时的挥杆感觉不太好,有些生疏。是该多去练习场挥挥杆、多找机会下场,啦。
今天感觉最大的不足就是右臂/右手上的加力,于是右肩往左扣,于是右肘收不住,于是手腕得不到放松,于是失误率大大增加。——是一直以来最大的毛病之一,稍不注意就会反复。按照杨先生的说法,“我们不仅仅需要知道,而且必须做到才行”。
3月16日下午,山盛:
春节之后一直没能好好休息更别说下场打球,这一周既有董事长总裁相继来蓉又有新产品发行忙得脚不沾地不亦乐乎,直到昨天下午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地犒劳犒劳自己约上阮同学在周日打一场球了,自然得抽出时间练练恢复。
无奈颈椎问题再度出现影响到右臂胀疼难忍,打打歇歇两个小时之后罢手,只能算作热身吧。
需要的是牢牢记住这几个要点:“右大腿绷紧&右髋顶住”+“上臂贴近身体”+“手腕放松”+“节奏放慢”+“转体带动”。
3月17日上午,山盛:
无他,特地热身一次。——记忆之中只有两次下场之前做了热身,效果都很不错,有第一次打入百杆之内,有找到很好的转身带动击球感觉。事实证明,要追求好的成绩,热身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次么,最起码要求第一洞第一杆能够稳稳放上球道,最高要求是在麓山打入百杆。
3月17日下午,麓山:93杆。
3月24日上午,山盛:
一周不摸杆,回来之后难免从头到尾把所有的杆挥一遍。这次的感觉又不太好。最需要注意的是“手腕放松”。
针对下场丢分最多的短杆问题,冒着骄阳去到真草练习区练习,有些收获:
一是:短切杆,挺起胸膛,两只上臂夹紧,使得手臂与上半身成为一体,就能用转肩来带动上下杆,就能顺畅地“切”出去、而不再是手腕下压“砸”过去,更容易控制力道和方向。需要注意,即便是保持手腕角度不变的短切杆,也需要保持手腕部位的柔和、而不是僵硬。
二是:推杆,快速上下杆,就能避免杆头的晃动,更容易用甜点击中球,辅之以上杆幅度来控制距离,相应地成功率提高很多。只是力道不易掌控,往往过洞多了。而回到打位时,热心的新球友徐先生指出,我的新做法其实就是“打球”是不对的,应该减轻握杆力度,甚至比普通挥杆更轻柔一些,同普通挥杆一样,用转肩来带动上下杆,以保持杆头运行在一条直线上,就能把球推出一条直线(至于距离么只能是依靠个人感觉了),事实上可以用眼睛盯住球洞或者闭上双眼来检验推击效果。——这二者,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推杆方式。虽然说推杆是高尔夫挥杆中最为个性化的,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既然已经知道了,还是应该分别不同的方式来多多练习,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方式。
3月26日下午,山盛:
下场之前热身。
难得两次短杆切推比赛,都输了,眼见着兰先生金先生等等常年泡在练习场上的球友们迅速进步,不免有了紧迫感。嗯,虽说主要是自己跟自己比,但是不能盲目乐观,还是需要争取尽快进步。
第一,切劈杆,金先生说他的感悟是让杆头自由下落,而不能在手腕上加力,同时依靠上杆幅度控制距离。——随之尝试,不错。
第二,推杆,小崔教练说是应该保持肩头的转动来带动上下杆,手腕是否夹紧并不重要,但是右手一定不能额外加力(否则影响方向和距离的稳定性)。——需要慢慢练习和掌握。
第三,铁杆,呵呵,在多次练习手腕放松情况下的切劈杆之后,挥杆七号铁,在手腕异常放松的情况下击球效果非常之好,杆头明显被甩了出去,距离出来。——嗯,手腕呀手腕,一定要放松哈。
明天下场,重点做好:“右大腿绷紧&右髋顶住”+“上臂贴近身体”+“手腕放松”+“节奏放慢”+“转体带动”+“左髋顶住”。争取不在球友们面前丢脸。
3月27日下午,观岭:97杆。
3月30日下午,山盛:
针对近期感悟和下场情况,专注练习挥杆过程中的手腕放松。
首先,从S杆的切和P杆的劈开始,从小幅度上杆到全挥杆,努力让左手腕始终松弛、让右手腕在击球之后甩出去。结果,S杆和P杆感觉不错,挥杆轻松了,击球扎实了;而七号铁就不那么到位了,主要是上杆时习惯用右手中指和食指抬起杆身,到顶点时不能很好地松掉右手上的力量,在下杆时依然加力而手腕僵硬,致使杆头没能被甩出去甩出感觉。这么看来,原有的起杆动作是不是错误了?若是采取另一种上杆方式,即轻轻地握杆、由身体至双肩直接将杆头荡起来,手腕上的力量倒是消除掉了,可是挥杆节奏又太快了控制不下来。——于是,这就成了今后亟待解决的一点。先要问问教练吧。
其次,尝试着熟悉推杆感觉,即轻柔握杆、用转肩来带动上下杆、左手腕固定并且略微主动、右手腕上消除额外力量而只是随动。即时效果不错,需要多多练习熟练掌握推杆感觉,慢慢地把动作稳定下来。
2013年3月:练球8次,下场2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