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打出新气象!打出好成绩!
1月3日下午,保利:105杆。
摄氏0度,小雪,北风三级。重要的不是成绩,是这份经历。
1月8日晚上,家里:
近日气温实在太低,下午阳光出来的时候也就在零度左右打旋,别说打不打球了,室外轻松地呼吸似乎都有些问题。于是只能在家纸上谈兵喽。
正对日前下场中短铁杆总是锄地的问题,想想,似乎是瞄球时双手位置太过压前、下杆回来之后手还没有回到瞄球时的位置时杆头即已打到球后地面的缘故,应该是瞄球时出现的问题。于是,翻阅《高尔夫长打绝招》,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理解,相较以前的认识和体会又更进了一步:
“第2招:站姿和瞄准”:
1、用五号铁时,双脚分开内沿与肩同宽。
2、右脚与飞行弹道成直角,左脚向外张开22.5°(90°的1/4)。
这一点很重要,一是可以限制上杆时髋部的转动幅度(到顶点时皮带扣正对右脚尖),二是避免卡住击球后的送杆动作。
此前(站位垂直目标方向)收杆时左脚尖总会向目标方向转动,很难站稳,是有问题的——不转,就会卡住身体的转动,腰转不过去,转,就会影响身体的平衡。以此来纠正,应属有效。
3、挥杆过程中,总有一只手臂伸得又长又直。
把杆头圆弧画大,一则杆头速度就会越快,二则稳定性就会越高。与此同时,伸直的左臂要挺直而有弹性,手腕也要活动。
关键是我的右臂在击球后伸不直。
4、瞄球时,双臂紧贴胸膛,肘心朝天。上杆时肘关节永远指着地。
尤其需要注意挥杆过程中手臂与胸膛贴紧,使得“身体带动”成为必然。
5、瞄球时,双膝内收。
要限制膝盖左右晃动。
6、瞄球时,握把指向左大腿内侧根部。
此前过于强调向目标方向压出手腕,下杆回到该处位置时,为了避免打深/锄地,于是就有了一个向上提拉左肩的下意识动作,于是,一则很难控制转体平衡,二则会出现一个“捞”的动作,反倒增大杆面角度,使弹道较高、距离较近。
事实上,当近期球道沙坑球时,有意识地在瞄球时使左臂与杆身齐平、放松手腕,确实就能轻松准确地击球出去,部位扎实,距离较好。
因此:在瞄球时使左臂与杆身齐平,双肩略微右倾,相应的握把就是正对左大腿内侧根部。
计划下次练球时就此修正,期待……
1月13日下午,山盛:
雾霾,一语成谶。最近几天,从北到南,“雾霾”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一个词汇了。成都虽然不比北京,但是空气质量仍然十分堪忧。
略微犹豫了一下,松松筋骨动动身体的念头还是占据了上风。于是,趁着老婆加班决算的空当,下午到练习场上挥杆三个多钟头,算得上“两个礼拜练习一次”了。
1、把“第2招:站姿和瞄准”认真实践,有一定的收获,不算明显。
还不太习惯握把的位置,总觉得还要把球位往后挪一点,否则总担心会打到球后的地上。
手臂伸直得不好,得放松、放松、再放松一点,再把速度放慢、放慢、再放慢一点。这样,挥杆半径会更大一点,挥杆节奏会更好一点,手臂和手腕也会更柔和一点,于是,距离也就更远一点,方向也能更好一点。
2、或许是冬天气温太低了的缘故吧,直到两个钟头之后,才感觉到上杆时的转体能更充分一点,下杆时“以髋部带动转体”的感觉方才找了回来。于是,整个挥杆动作也就变得更顺畅、舒服和稳定一点。
并不要紧。小崔教练说过,本来冬天的击球距离就会短一些,听听其他球友们的下场成绩也都回落了不少,而练球少了,挥杆感觉也会略微僵硬一些。要的就是时刻保持正确的挥杆意识和感觉,带到春天来临之时想必会有好的收获。
3、切球,小崔教练指出我还是在“用手打球”而没有用上转肩。继而遵照他的指点练习,确实感觉不同。要点——①髋部要随着肩部转动,只是幅度略小一些,②右手腕放松,控制方向,只是杆身与左手腕的角度在击球前后不变,③送杆到一定程度(视距离而不同)即停,此时的右手保持在左手之下,切记翻腕。
越短的杆,越需要多多练习。
4、呃,呵呵,多轮短杆停球点比赛之后,金先生也说“看来你是比赛型选手啊”,多少有些引以为豪。
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成为“比赛型”选手,越是赌球、比赛的时候,越是能够打出好成绩来。这样才更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要在需要做好的时候就能做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当然喽,平时么,也要认真得起来哈。
1月27日上午,南公馆:102杆。
1月27日下午,南公馆:97杆。
1月30日下午,山盛:
忙里偷闲,下午五点钟赶往练习场。很不好意思地接受众多球友们的调侃之后,默默地开始。不出意料,好一阵“打铁”之后方才渐渐找回挥杆感觉。
重点温习放松手腕之后的一号木,侧旋球的情形少了许多,杆头有了甩出去的感觉,包裹性较好,辅之以转体带动、左右髋部稳固、右肘收紧等等,弹道重新平滑了下来,距离似乎也还可以。——对我来说,这不是花架子,而是每一洞信心的源泉,需要提高,需要练好。
再次意识到上杆时右髋顶住并右膝稳固、下杆时左髋顶住的重要性,无论铁杆还是木杆,把这两项做到,下盘和脊柱就能更好地稳住,击球就能更加准确和扎实。——对于现在的我,做到这一步很难,很容易忘记,很容易因为想要发力而疏忽,也是需要养成习惯和记忆。
……
相较身边球友,最近一个阶段我的成绩有所反复,总是不能做到有效突破,还是练得太少打得太少。依然一句话:需要每周至少练习三次、下场一次。凡事熟能生巧啊。
2013年1月:练球2次,下场3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