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高尔夫之二十八:2012年6月练球

(2012-06-01 08:23:18)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尔夫

    如果能够把积极刻苦的练习与日渐繁忙的工作结合得更好一些,那就能够两相宜了。

 

6月1日上午,山盛:【课程六:长杆】

    顺着七号铁的挥杆教学,把短杆课程改为长杆课程。预想的略微轻松的没了,又得准备出一身汗。以五号铁为例:

    1、瞄球准备:(1)球位摆前一个球的距离,挥杆平面更加扁平,使得杆头能够扫击过去,而不再是短铁那般的砸击;(2)脊柱更加倾斜,两臂贴近身体,右臂伸直,肘心向右,左臂自然下垂(略微弯曲),肩头展开而放松,双手不要向下压,左臂与杆身基本平直。

    2、转体是为基础。

    甚至可以在准备下杆时,心里默念一声“转”。

    3、我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1)下杆时,右手和手腕一定不能加力,保持左手腕的角度不变,右臂弯曲紧贴身体下杆(上杆到顶点时右肘不要伸出去,否则还得有一个额外的回收动作)。(2)左腿一定要稳固顶住。左大腿要有紧绷感。(3)左臂一定要紧贴身体。不要在击球瞬间向外展开,否则就会向左后方拉,导致杆头不能向着目标方向送出去。

    4、右手动作:下杆至杆身与地面平行之前,一定不能加力,一定要保持手腕的放松;至击球瞬间,手腕是向着目标方向“拍出去”,没有原来理解的所谓“翻腕”动作;击球之后,顺着杆头的运动轨迹,手腕自然会翻转回来。

    甩腕但是不翻腕。

    5、死不抬头。

    上杆时死不抬头,能够保证准确击中球。下杆时死不抬头,就可以保证围绕身体中轴的准确旋转,而不过早抬起右肩。

    6、现在的我,挥杆问题不少,但是都是之前上课时指出过的,往往在一不留神之时就会反复。因此每次挥杆之前,都需要细细想想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争取把每一处都做到位做准确做好。

    多多练习空挥杆。——“我不过是做好每一次的挥杆动作,而球恰恰就在那里”,这样才能击出好球。

 

    事实上,今天练习时,五号铁常常能够击出170-180码的距离。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因此,再一次地提醒自己:对我来说,距离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把每一个球击扎实了,把方向和距离控制好。

 

6月2日上午,山盛:

    有悟有效果:切记做好瞄球准备,即双臂不能再像先前时那么紧张那么夹在一起,而是要放松(前臂不应用力,否则会限制挥杆过程当中曲腕动作的自主灵活性),尤其是右臂,上臂自然下垂,肩头放松放松再放松,以减少上下杆时加力的可能;下杆时,左肩背被拧转的髋和腰带动以围绕中轴旋转,再带动左臂回转到瞄球位置,而不是左臂直接下拉,此阶段右上臂只是紧贴身体随挥,几乎没有一点力量,直到杆身与地面平行之后,再释放出鞭甩的最大力量,击球。简而言之,就是右臂放松。

    直到最后阶段悟出此点,再挥击五号铁,——好球!好球!好球!

 

    杨先生说的下次再来一定打不好?呃,我会有好的心态,不外乎就是波浪式前进中的低谷嘛,呃,万一还不呢?

 

6月3日晚上,家里:

    连续一整天下雨,实在没法站到练习场上,憋得难受,难受,到了晚上,按捺不住把搁在家里已久的老婆的杆拿了出来,比划,比划,权当找找感觉。

    别说,还真找着了些许感觉:

    1、空挥是很有必要的,练球时需要养成间隔的空挥习惯。(1)以空挥来找寻上杆时转髋、转腰、转背和转肩的感觉,让上半身拧转起来,杜绝抬手举杆的问题。(2)以空挥来找寻下杆时从下往上发力的感觉,让杆头的声音在轨迹最低点之后响起,杜绝手上加力的问题。

    2、压低弹道轨迹、增加球的前冲力,关键是要在击球瞬间左臂伸直、左手腕外凸。(1)瞄球时,左手腕应该稍直而不能太过翻右,眼睛只能看见两根指关节,否则左手腕就容易被固定外凹着。(2)上杆到顶点时,左手腕平直,右手食指第三节承受杆身重量,否则左手腕同样容易被固定外凹着。在我看,击球瞬间左手腕的形状和动作是从瞄球时候就开始决定了的,必须从头开始做好。

    是不是正确,有待实地检验。

    不管怎样,也都应该增加在家的无球练习,找感觉,保记忆。

 

6月5日上午,山盛:

    看起来还好,没有再像先前那般的巨大起伏。但是小崔还是指出了不少问题:

    1、最大的问题还是左侧身体不稳固。大概是注意到了左膝关节的稳固,但是没有注意到左髋的稳固,因此在击球时,要么上半身蹭起来了,跟随着出现双手往上捞的动作,要么上半身散掉了,就会通过右肩扣过去来弥补。

    2、挥杆过程中头和肩的位置散掉了。事实上,头部一定要留住,留在球位后方。做好这一点,也能辅助解决身体稳固性的问题。

    3、右手在挥杆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放松状态。即便是在杆头即将击中球的瞬间,也只是一个“放”的动作(或多或少有一个向前推出的意思),任何时候都不要刻意去加力。

    自我认识,很多挥杆问题,包括out side in、包括身体站不稳、包括锄地或者剃头,都是源于右手不正确的加力。这一点,有来自当初不知转体挥杆原理的缘故,表现出来就是最明显的问题所在。

    4、在左侧身体稳固的情况下,应该努力控制着(?)杆头在击球之后有一段尽量贴着地面的运行轨迹。既能“包裹着”球的飞行方向,又能增加球的前冲力。

    之前,因为一门心思想着要把球打起来,就养成了用手往上捞的习惯动作。现在,球起来已经根本不是问题,反倒是弹道太高成了问题。

    记着,收杆之时,上半身的正确姿势应该是略微右倾的。

 

    嗬嗬,一边挥杆如雨,一边逐步认识和熟悉各位球友,确实是很愉快的时候。包括陈先生龙灿,前世界冠军哦,聊起来日前的家中被盗,唏嘘不已,宽慰为主……包括两位老年球友,都是做过领导的吧,有彼此鼓励,有聊斋闲话,仍然显出一身活力……

 

6月8日上午,山盛:

    受李先生邀请,四人两轮小六洞。我+9和+5,垫了底。感受很深,尤其是球友们帮忙指出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一是挥杆节奏,试挥时往往很好,实际击球时还是太快,容易放大错误,容易稳不住身子,二是切球时手部太僵硬太用力,往往切过,放松手腕让杆头借重力自然通过球下即可,三是头部抬起过早,总是想着看球去了,要么锄地要么剃头。第一轮+9差距实在太大,第二轮注意一些,+5就到了中游。至于距离么,深有感触,确实不是问题,最长的115码洞用A杆即可轻松完成,而球友们甚至有用上九号铁的。呵呵,就当自己全凭感觉打短杆吧,等到小崔教授短杆之后再看有多大进步。

    或许是有了短杆垫场吧,之后再练习中长铁杆,感觉甚好。主要就是要时刻注意到前几天的领悟。当然小崔指出的更为关键,即:右肩一定不能去扣——握杆力道还要轻一点再轻一点,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容易导致肩、背的肌肉僵硬;右手和右臂在挥杆过程中一定不能用力,是贴近右肋的随挥,是在击球瞬间的释放;再有,就是老生常谈的节奏问题,慢一点,稳一点,把方向掌控好,把球击扎实。事实上,动作做到位了,五号铁170码根本不是问题。——希望能够早日走出只追求距离的误区。

 

6月10日上午,麓山:104杆。

 

6月12日上午,山盛:

    突然产生一点感悟:若是每次击球都用大一号的杆,岂不是挥起杆来会轻松许多?尝试几个果岭,确实,用六号铁打150码,用九号铁打115码,即便都是小炮台果岭,成功率都还挺高,而且整个身体轻松顺畅,转髋带动的感觉也出来了,手臂和手也放松了,收杆也收稳了。——今后应该注意采取这种策略,重点是把方向稳住、把球击扎实。至于恰好在170码以上的临界距离,再看球场情况来定夺是攻是保。把+1的心态稳定下来,把白杆以下的成绩稳定下来。

    还有,就是:一定把眼睛盯住球;一定把背肩转起来;一定把胳膊贴近身体;一定把身体转起来;一定把收杆做完整。

 

    续交一年会员卡,5980元。送小六洞五场,送球票500元。——唉,LP说今后她就打这几张球票了,看来真的是担心黑了胖了之类,看来真的是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下去了。

 

6月13日上午,山盛:

    8:00—10:00,挤一挤时间就出来了。很不错,天气凉快一些,又不耽误后边的事情。

    1、打位挥杆。还是熟悉和掌握昨天悟出的轻松感觉。确实,只要不把距离当作唯一目标,更关注方向,整个身体当作也就自然舒展许多,收杆也能尽量做完整做标准。

    2、真草切球。把手腕柔和起来,把头留住。当面对近距离的炮台果岭时,握短球杆,打开杆面,留住头部,柔顺地让杆头通过球的底部。若是较远距离的切劈,就用球位和上杆幅度来控制距离。——效果不错。

 

6月14日下午,上海东景:

    应领导李先生邀请,到上海市内练习场切磋。

    李先生年纪大一些,击球很稳,方向可控,距离也都能够随着杆号的提高而依次等距离提高,纠结的就是自己觉得距离还不够远。征求我的意见,并不认为他需要改动作,即便现在不是非常标准,但已是多年的习惯了,而且成绩已经稳定在90小几,若是不能长时间静下心来逐步改进,反倒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只要手中的杆能够覆盖住一号木以内的所有距离就好。

    倒是显得我更加需要稳定性。虽然没有准备什么衣服、鞋、杆之类,但是长铁又开始右曲,转体没有做好的缘故。看看李先生那么稳定的方向和距离,是我的目标。

    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交流,增进不少沟通。呵呵,今后每到上海之时都准备一副装备吧,找机会实战切磋切磋,也真诚邀请前来蓉城球叙。

 

6月17日下午,山盛:

    忍着右肩疼痛,趁着小雨稍稍停歇,抓住一切练习时间。

    还是:一定把眼睛盯住球;一定把背肩转起来;一定把胳膊贴近身体;一定把右肘贴紧右肋;一定把身体转起来;一定把收杆做完整。

    开始,重新拿起木杆。虽然没有达到当初相对较好时期的效果,已经比上周日下场时的感觉好很多了,信心满满重新树起。其实要领相同铁杆。更要注意的是左侧身体的支撑和稳固,以及死不抬头、绝不用力。

    原本以为接下来的课程是木杆,结果小崔教练安排切杆。也好,这也算作稳定心态的一种方式,树立目标,但不急切,聚沙才能成塔。

 

    碰上好些老球友,都是热情招呼,都或嗔或说我似乎来得太少了。按理说这几个月里我已经大大增加了练球时间,只是最近更多的是在上午,不过,相形之下,好些球友几乎天天泡在练习场上,有的甚至一下飞机就赶往这里,似乎回到家里还常常自己琢磨,所以他们才能在短短的球龄里就能稳定在90多甚至下到80多,相较而言,我还是不算刻苦,更少于下场,倒显得进步慢了许多。——需要奋起直追哦,否则都没法一起下场竞技了哈!

 

6月20日上午,山盛:【课程七:短切】

    S杆,真草。几个要点:

    1、30码之内距离,重心落在左脚上,球位中间偏右。

    2、握把略短(越长越容易引起杆头晃动),更加靠近身体。同时,保持上肢三角形稳固。

    3、减少手腕摆动幅度(不能翻转),减少手臂力量,还是用转肩来带动上杆和送杆。尤其是送杆,要把右肩围绕脊柱中轴向目标方向送出去(压住),最终正面目标方向。注意两只肩头放松。注意左臂贴近身体。

    4、眼睛盯住球,要看着球被切出去,要停留两秒钟再抬起来。

    5、上杆略微陡峭一些,对球是“切”、“劈”的动作,而不是长铁一般的挤压,要在切球之后带起一块草皮。

    6、杆面一定要方正地回到球位(与瞄球时一致),切球之后保持杆面正对左脸扬起(即正对目标方向。切忌翻腕)。以保证送杆路径正对目标方向。

    7、左手有力,保持左臂与杆身的平直,同时右臂不能加力,右手依然放松。

    8、左髋顶住。

    9、转体要做完整,包括髋和肩。送杆出去后要能感觉得到右肩背的推出。不要在切球之后立即刹住,不要拽住杆身。送杆的幅度也会影响落点距离。

    逐步开始能够轻柔地把球切起来,弹道更高,距离控制得更好。每每听到小崔教练的表扬时,还愿意小小地得意一把,美其名曰“心理暗示”。

    告诉小崔:每次上课之前我都很期待,也积极准备,但是每次都会弄出一身汗来,一方面,是认真专注吧,另一方面呢,嘿嘿,都会想着早些结束,都咬牙坚持到最终。

 

    本来想着约阮同学明天或者端午节期间下一次观岭,无奈胳膊胀痛实在难忍,还是先用TDP治疗两天吧,看看有没有效果。甚至于练球,恐怕也都只能暂停一下了。 

 

6月23日上午,山盛:

    烤过几日TDP,胳膊似乎不那么胀痛了,终又回到不舍的练习场。既然还是不那么顺畅,哪怕烈日炎炎,戴上帽子就往真草区练切。

    独自一人反复熟悉那些感觉:(1)真的不能着急抬头。否则必定砍到球身。(2)肩膀要转动起来,送杆出去后要能感觉得到右肩背的推出。(3)杆面必须方正。瞄球时瞄准目标,击球时回正,送杆时继续保持。(4)上杆略陡,切球的下方,球才能高飞出去,不外是力度来控制距离。以往手臂保持伸直的话只能切滚,很难掌握停球点和落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没有合适的滚动路径时。(5)绝不用力。

    满头大汗之后,告诉教练,现在的我再面对果岭前的切球时信心应该提升了许多。就待机会实战检验。

 

    眼见着球友兰先生收杆动作非常漂亮起来,完全跟之前两样。听他说是有意识地放慢了挥杆节奏,于是击球稳定了不少,收杆动作自然也就做得出来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6月24日上午,山盛:

    昨夜胳膊受凉又发作了?烤,烤一盘似乎好点儿,那就继续练球。

    一百多个切球,再从小崔处得到肯定的答复,那就需要注意:(1)送杆时的“杆面正对左脸”不易理解,其实就是正对目标方向,以此控制球路方向。特别是当果岭前的短距离切球时,站位更加开放,杆面更加打开,握把更加短,尤其需要用杆面控制方向、用送杆控制距离。(2)左髋依然需要顶住。(3)转肩带动上下杆和送杆,这时,头部留住,左上臂贴紧身体,送杆之后形成反c。(4)还有,就是“死不抬头”、“(右臂和右手)绝不用力”。

    趁此机会,稳定心态,杜绝好高骛远的毛病,踏踏实实练好切杆。

 

6月26日傍晚,山盛:

    雨天没法真草练习,就在塑胶打位上反复切球:(1)上下杆时需要保持上臂三角形稳固。(2)送杆,在左髋顶住、肩膀转动的同时,髋部也要转动,否则又回到了用手打球的老路。

    至于长铁杆,回味到一处关键:上杆时,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抬起球杆,左臂伸直,转肩,直到顶端,此时右手腕略微外翻,杆身重量搭在右手食指第三节上,左手腕平直。这样,就在挥杆过程中保证了左手腕的平直,同时杜绝右手加力。

    终于又和球友金先生、兰先生聚在一起,自然多了很多讨论,又多了许多相互之间的观察和指点,他们的心得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益处:

    1、还是有抬头太早的毛病。不妨抛开过于关注球的距离和落点的习惯,更注重挥杆动作,反复大量地“埋头”练习,唯一的关注点就是是否扎实击中了球,而坚持不要抬头。事实上,在球场上,只要动作准确扎实击球,只要事先瞄准了方向+选对了球杆,期望的效果自然会达到。反之,只要是抬头过早,势必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和击球的准确性,适得其反。

    2、基本原理明白了、基本动作准确了、挥杆过程完整了,铁杆可以推及木杆。值得一提的是我今天的球道木杆,本已多日不练,自觉基本生疏,今日随意提起,默念的只是挥杆要领(如双臂贴近身体、左臂伸直、右臂不加力、转髋转体带动、左髋顶住等等),无论五号木或者三号木,居然赢得满堂彩。呵呵,下场干脆使用球道木杆开球吧。

    3、心态!心态!一遇比赛,即便只是115码上果岭,因为了心态的着急,抬头了,用手了,动作不完整了,击球不扎实了。这可算是老毛病。若能消除太过勉强的胜负心,在下场之时自顾自地挥杆,而不要多去管别人如何,恐怕就会平稳许多。事实上,迄今为止最好的98杆成绩,就是独自一人打球时实现的,就是和球童一起抽烟一起聊天之间完成的。

 

    约会金先生、兰先生和阮同学周四观岭。——不寄成绩希望,只要求自己把平时练习的打出来即可。

 

6月27日下午,山盛:

    短时间,下场前的熟悉练习。把每一根杆都挥一遍,尚可。

    明日球场改为青城山。是第一次。迄今为止最好成绩就是观岭的第一次。呵呵,有希望。

 

6月28日上午,青城山:103杆。

 

6月30日下午,山盛:

    练习切推——

    受兰先生之邀,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方式,即围绕果岭、针对不同位置的三个洞、比切推18洞的成绩,以一切一推为Par,轮流开球,首先开球者选择球位和目标洞。一个多小时之后,最终结果,前九+8对+7,后九+12对+13,十八洞打平,加洞赛+2对+1我小输1杆。下来之后颇有感触和收获:

    1、真草、实战、比赛、甚至是一切一推为Par的规则,与平常个人练习大不相同。平常自己练习切推时,即便是在真草上,也都是在基本相同的球位上一个接一个地切推,随着数量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地调整,再怎么地也能调整好方向和距离,那样的自我感觉不错完全没有意义,事实上,球场上都是一杆定论而根本不会有再来一杆的机会。今天这样的比赛,切了就切了,推了就推了,就是用效果说话,更贴近于实战。例如,我基本每次稍远距离的切球都会切短,是因为自己把握不好距离感觉,也就是日常练习还不到位的缘故,又例如,后九最后一洞,本来兰先生遥遥领先我5杆的,结果切深滚入沙坑,再剃头OB,再切,再推,这一洞足足加了7杆,相信凭他的水平再来一次的话肯定不会如此糟糕,但是没有后悔和再来的机会,凡是失败只能接受,哪怕心有不甘。如此,对球手扎实的切推技艺更有要求。

    2、这样的比赛有助于养成一丝不苟的挥杆习惯。例如,某洞,明明只剩1码距离,我走上前去直接就推了,结果滑洞而过,白白损失1杆。不仅兰先生指出,我自己也更深地意识到,以往在球场上也常常这么对待几乎颇有把握的一杆,却常常因为自己的不经意而遭受损失。后来再遇到基本类似情况,我就知道要蹲下来细细地看看球线,再平心静气推出,果真听到小球进洞的悦耳声音。通过这样的实战练习,更能帮助我培养认真专注对待每一杆每一个机会的态度,而这正是在球场上应该具备的基本挥杆素养。

    3、交替选择球位和球洞,有助于排除个人爱好和习惯,更能贴近实战。这样的练习比赛更能考究球手面对不同境况时的应变能力,更能提升挥杆技艺。

    ……

    很多很多方面,深感这样的练习与比赛的结合对我来说更具价值。以往在练习场练习时,常常并不讲究目的性,两小时一身汗就能感觉很好,即便逐渐开始瞄准某个距离、某个果岭挥杆也都是通过大量的球来完成的,实战意义并不大。而多通过这种一杆定论的比赛,即便不赌,也有一个胜负心在其中,是在很认真很专注的情况下完成的,类似于实战球场,无论是技艺还是心理的收获都会更大。——值得坚持。

 

    此外,兰先生介绍的他的一个感受也很有教益:切球时,不必纠结于每一个距离需要上多少程度的杆,那样很难记得住(自我感觉确实如此),其实只要记住上杆手臂到三点钟方向时的正常切球距离,然后针对不同的距离再来调整上杆幅度,大体上的差别就不是太大,把握性更强一些。——值得参考。用今后的练习来检验吧。

 

    还有,小崔教练建议,对于切球,一定要把教练教授的每一个要点都用笔记下来,反复提醒自己,直到能够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由此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2012年6月合计:练球15次,下场2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