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高尔夫之二十七:2012年5月练球

(2012-05-01 09:43:34)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尔夫

    把练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提高球技,认识朋友,找寻快乐,然后,在练球中改变自己。

 

5月4日下午,山盛:

    在练习场,先电脑工作,后打位练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没想到的是天气变化挺快,早晨雨后清凉得需要穿上外套,等到正午时分开始挥杆时却又艳阳高照,T恤厚了,一动就是一身汗,难免焦躁,不多时草草结束了吧。

    关键的还是几点:(1)转背转肩上杆,借助回弹力量转体下杆。(2)“绝不用力”,握把必须放松,细细找寻杆头带着手臂向前的感觉。(3)髋部是逆时针回转,保持左大腿与左侧上半身形成的角度不变。(4)“死不抬头”,中轴稳固,上半身是围绕着脊柱中轴转动。是以身体的转动来带动球杆击球。

 

5月8日上午,山盛:

    工作忙起来了,能够拿出的大把练球时间少了,但还是不愿意中断上课和复习,再加上现在午后气温上升得很快,就安排早晨练球、下午和晚上工作吧,希望劳逸结合。

    教练一句话说得我点头称是:“关键是要把下盘稳定住”。——最基本的,站位时两膝略微内收,承住力量,上杆时两膝距离就能够尽量保持不变,转体下杆时左髋角度就能够稳固,左肩就不会往上蹭,加之脊柱中轴的稳定,就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转体。而正确的挥杆就是肩、臂、手及至杆头围绕身体中轴的转动来实现的。这是根本。其他的,都是细节问题。

    另外需要谨记的两点是:(1)下杆时,右手臂(和手)务必放松。只是保持右臂弯曲角度至延迟释放。(2)两臂贴紧身体,使得手臂与身体结合得更加紧密,挥杆更浑然一体。是从昨夜电视里职业球手动作中发现并领悟到的,即下挥时双手应该回到站位时的位置。

 

5月9日上午,山盛:【课程四:送杆】

    择日不如撞日。既然教练早早到了,既然雨后的天气稍显凉快,既然每次上课都会满头大汗,干脆将课程继续。今天的主要内容是送杆:

    1、纠正握杆动作。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1)右手要有一个向下的压力,掌心满满地包裹住左手大拇指,使双手握杆时结合的更加紧密。(2)瞄球时,右手腕部要向下凹,而不能往上凸。否则下挥击球时力量没法完全释放出来。

    2、其实,送杆的基础就是转体。按小崔教练形容的,转体下杆时,髋部是一个逆时针的快速拧转,而从左肩到左髋的上半身左缘也是围绕身体中轴的一个逆时针拧转,于是,整个身体的左侧必须稳固,左腿肌肉要绷紧,左肩要回转而不是往上蹭,类似于一扇门的轴,只有这根轴上紧了稳定了,门才能够顺滑稳固地开关。

    之前我的主要毛病就是左肩总算要往上蹭,而没有形成正确的身体旋转,导致转体到一半时(两肩与目标线垂直)就卡住了,因此只能举杆到头顶,而不能顺滑地收回收住。而这个毛病的根源就在于挥杆原理没有理解正确,上杆时右侧大腿没有劲身体顶不住,下杆时左侧大腿太弱没有力量支撑不住转体,反倒为此而采取了用手打球等等错误的弥补动作。事实上,所谓的“下盘稳固”,就是要稳固身体中轴,实现正确顺滑的转体,用转体带来的杆头力量击中球。

    3、送杆的原理在于镜像原则。(1)上杆时左臂伸直,右臂尽量向外推出,划大弧线,同样,送杆时左臂不能胳膊肘向后拉,而是要尽量地指向目标方向,右臂伸直。(2)击球后,杆头需要有一段尺长的距离贴着地面滑过,(非劈切球)杆头应该把球包裹着向前送出去(球应该是前滚而不是后旋)。之前的我,因为左肩往上蹭,杆头在击中球之后迅速地抬起,导致了球的弹道很高而且有些后旋,倒不是因为碳素杆身软的缘故。(3)握把力量要适度。不能额外加上手部力量。

    4、练习,以半挥杆的方式进行,结束时让双手和杆头指向目标方向。反反复复注意:左肩是旋转而不是蹭起,两臂在上下挥杆过程中要与身体形成一个整体,左臂在上下挥杆中掌心从向后到向前,左臂不能向后拉(左肘不能很快弯曲)要引导着杆身向目标方向运行,同时手上一定要放松放松放松。

    ——呵呵,所谓的PGA教练推杆示范都是浮云,踏踏实实地把教练教授的要点记住、动作做标准才是我应该做的。虽然汗流浃背,只要有领悟有收获就好。

 

5月10日上午,山盛:

    独自练球。

    没想到,挥起杆来,弹道低了、前冲力强了!更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又慢慢地回复到了先前的状况!

    教练教授的要点多了、越来越深了,记忆和掌握起来也越来越困难了。确实需要在每次练球之前好好看看我的笔记,有针对性地练习。

    不过,天气越来越热了,即便是上午,一动起来就是满头大汗。哎……苦啊!苦啊!……坚持啊!坚持啊!

 

    嗬嗬,有点可惜的是,周日晚上阮同学约我麓山,昨晚金先生约我观岭,都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不能成行。事实上,想到下场,心里边还是痒痒地。将近两个月了呀。

    是不是,也该实地检验一下了呢? 

 

5月20日上午,山盛:

    整整十天时间不曾练球了,因为工作的缘故。所以站上打位时,即便教练就在旁边教球,我也没好意思要求指导,只想着重新熟悉一下挥杆的感觉,甚至不管正确到位与否。

    事实上,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打铁,回忆要点总是丢三落四,结果不是锄地就是拉左。按照教练的说法,“虽然忙,但是这样练下去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勤奋练习,需要刻苦钻研”。直到最后时刻,把上杆速率降下来,把挥杆节奏慢下来稳定住,方才略微起色。

    开始,逐渐秉承教练指导的方法,练习其他铁杆。毕竟,练习七号铁只是过程,最终是要能把每一根杆都打好。

    最终教练指导了一点,就是瞄球时整个身体不要夹得太紧,就是手肘不要夹得太紧,要放松,右肘略微弯曲,两肩不要夹得太紧,要展开,要挺得起胸膛。

    练习完毕,左手大拇指有点被磨的感觉。细致想想,应该是用手打球的缘故,在下杆时手上加力,杆头向外摆了(即没有保持住右肘角度),而没有借助转体、稳固手臂和手腕来下杆。——需要特别注意。

 

5月22日晚上,山盛:

    练球练得少了,就难免打铁。实在的,挥起杆来的时候,很多要点都模糊了,身体肌肉也都没了记忆,不是忘这儿就是忘那儿。看看金先生的进步,实在有些汗颜呐。

    尽可能地努力吧——既要勤奋,又要钻研:努力找回那种“手握杆的力量就仿佛握着一只小鸟,既不能让它飞走,又不能把它捏死”。

 

5月24日晚上,山盛:

    提高练球频率,确实容易找回挥杆感觉——(1)特别注意两只上臂贴近身体,虽然还有些不习惯,但是击球明显扎实很多,成功率很高。应该是转体联动的缘故吧。(2)小崔说上杆时要注意右髋顶住、髋部侧移幅度减小一些,整个身体就会更加稳定一些。(3)金先生说眼睛一定要盯住球,这样击球准确性就要好一些。  

    呵呵,细谈之后,才知道身边的球友们年龄都是出乎意料的大,但是练起球来依然干劲十足,稳定性和成绩都比我要好。看来,高尔夫能不能打好,年龄并非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要靠练,还是要靠钻研。

 

5月25日上午,山盛:【课程五:挥杆训练】

    这一课实际没有教授新的东西,主要是强调和巩固过往指出的要点。

    自己感觉很有必要,尤其是长时间没有连续练习的情况下,需要教练的现场指导,否则,若是原有的挥杆基础没有巩固而贸然跃进的话,势必更乱。

    事实上,今天的挥杆练习隐隐有了醍醐灌顶即将突破的感觉:

    1、瞄球准备一定要沉静。

    不能急于击出一颗球。就是要做到所谓的“稳扎稳打”。

    2、挥杆放慢一点,节奏稳定一点。

    动作慢一点,再慢一点。速率快并不能打得更远,反倒容易放大缺陷。包括我的半挥杆,实际距离甚至不差多少,但是却要稳定得多。常常在兴致起来之时就容易忘记。

    2.5、上杆时,运用身体中心带动胳膊、双手和球杆,切忌立腕过早;背部要有力量,到顶端时要有紧绷感,自然带动身体回转。

    3、注意保持上臂三角形稳固。(也包括下肢三角形)

    无论是瞄球、上杆、击球、送杆,都应该将两只上臂保持贴近身体,以形成与上身的联动转体。纵然现在尚不稳定,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习惯成自然。

    3.5、上臂贴近身体形成的三角形一定要保持住,一定要刻意地想到,同样,下肢三角形一定要稳固,上杆到顶端时要有一股回拉的力量。

    4、绝不用力。

    即手臂和手一定要放松。下杆时切忌在手臂和手上加力,要依靠转体带动下杆。

    4.5、脊柱稳固,身体(以致双肩)是围绕中轴转动,以此带动手臂、手及至杆头,而在下杆至杆身与地面平行阶段应该保持左臂和杆身的角度不变(基本垂直),切忌手腕加力,切记绝不用力。

    5、死不抬头。

    6、左腿和左侧身体是击球前后的一根轴,左腿必须承力、稳固,左侧身体是逆时针转动,若是急于上蹬、上耸就会散掉身形。

    事实上,一场练习下来,左腿和左侧身体都有一定的酸胀感。这就对了。

    7、左膝盖虽然在下杆时略有侧移(回到瞄球准备时的位置),但是不能向左转动太多,最多指向11点钟方向,而在左髋拧转的同时左大腿肌肉绷紧。否则左下肢无法稳固,身体也将前移后倒站不稳。

    8、一定要养成完整收杆的习惯,一定要站稳。

    这是整个挥杆动作完成情况的体现,事实上也能促进做好做标准做完整挥杆动作。

 

    难得地,当最后小崔教练站过来观看我的挥杆时,竟然连续很多个球都得到了赞许“好球”!——作为徒弟,居然有了受宠若惊的感觉!特别是在教练眼皮子底下能够打出那样的一颗颗好球,是我从来不曾有过的!而且还一边在电话里把工作上的事情安排妥当了,一边把球打好了!看起来是真有长足进步了哈!看起来确实需要增加练习时间有目的地一点一点改进哈!……嘿嘿!

    自信心一下子起来——每次开始练球之前默念一下上述要诀,然后,明天上午继续!

 

5月26日上午,山盛:

    嗬嗬,是不是每一次的进步都会是螺旋式的呢?我就把它当作是真理吧,这样就能比较坦然地面对今天的反复了——

    我的左手大拇指心终于摸出了一个水泡,应该是下杆时手腕向下加力了的缘故;加之,小崔指出我转体下杆的感觉还是不对,虽然左髋部稳固住了,但是左肩往后拉了、右肩向前扣了,导致击球时杆面关闭,常常左曲。于是,增添一条:

    4.5、脊柱稳固,身体(以致双肩)是围绕中轴转动,以此带动手臂、手及至杆头,而在下杆至杆身与地面平行阶段应该保持左臂和杆身的角度不变(基本垂直),切忌手腕加力,切记绝不用力。

    同时,最爱钻研的球友之一李先生指点一点,可以在每次开始练习全挥杆之前,尝试着用单手握杆挥击,重点是左手。这样可以养成转体击球的习惯(而若是用手击球的话,是根本无法单手完成的),同时可以逐渐养成正确的手臂挥动路线。当重新两手握杆挥杆时,就能稳稳地击中球的正确部位。——试着练习了一阵,确有效果。大抵如单脚站立挥杆练习以消除右腿蹬地的影响吧,这或许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可以接受。

   

    急?不行!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练习要一点一点地抠!

 

5月27日上午,山盛:

    螺旋式上升就好——

    整体感觉非常不错,只要死不抬头盯住了球就能扎实击中,挑破了的右手大拇指心也没有任何不适,斜对角70码、110码和140码的果岭几乎都能稳稳上去,五六号铁杆虽然方向控制得不是太好但是明显地弹道低平了距离远了。若非是身体累了,几乎都想要晚上回来继续。

    2.5、上杆时,运用身体中心带动胳膊、双手和球杆,切忌立腕过早;背部要有力量,到顶端时要有紧绷感,自然带动身体回转。

    3.5、上臂贴近身体形成的三角形一定要保持住,一定要刻意地想到,同样,下肢三角形一定要稳固,上杆到顶端时要有一股回拉的力量。

 

    一直使用的手套残破了,而老婆从香港带回的有些小了,昨天试着用了一阵,立马左手无名指磨出了两颗水泡,干脆赠与了金先生。经球友杨先生介绍,迪卡侬的手套便宜,适合练球时用,赶去,拿下五只。

    聊天时,杨先生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们练的是什么精确打击,我练的就是‘不气馁’。”嗬嗬,相互勉励吧……

 

5月29日下午,山盛:

    继续螺旋式吧,嗬嗬。

    还是上面的八点注意事项,必须通过连续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养成肌肉记忆和挥杆习惯。偶有一点做得不到位就没法实现完美击球。事实上,开始挥杆之前,都应该默念上述要点,并在休息间隙不断地从头到尾把每一处细节默想一遍。这样才能达到每一次挥杆练习的目的。否则,乱了,继续,很容易把错误练成了记忆和习惯。——切记切记!

    小崔拿出一个轻轻的小皮球让我夹在上臂之间练习挥杆,初时不太习惯,慢慢地也能正常击球,而且弹道低了,右手的鞭甩动作也出来了,扎实的击球感觉很好。——(1)按照小崔说法,这就是帮助养成转体而不是用手挥杆击球的习惯。等到空手再挥杆时,偶有双臂的鞭甩动作,只是还有些模糊,很想抓而抓不住的感觉。嗬嗬,真的,有时候借助一些小东西还真能帮助形成正确的挥杆习惯。(2)弹道低了的缘故,据我分析是因为手臂被小球分隔开来,击球瞬间的左手腕向外凸出,减小了杆面击球角度。由此,看来我在正常瞄球时两只小臂似乎夹得太紧了一些,胳膊肘应该更分开一些。(当然,以此同时的上臂三角形还是需要稳固需要贴近身体。否则只要张开来就是用手打球了。)下次练球尝试。

    嗬嗬,杨先生推荐的手套确有问题,似乎有点磨手,导致左手食指第三节出现水泡,无名指上的伤口也崩裂,大抵是材质的缘故吧,也与我握杆力度依然太大有关。

 

 

    2012年5月合计:练球11次,下场0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