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瑜悦颂歌
瑜悦颂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51
  • 关注人气: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高尔夫之二十:2011年11月练球

(2011-11-01 17:08:48)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尔夫

    或许单独的时候多了,或许携手的时候少了。其实很纠结,一个人的时候,枯燥,专注,心无旁骛,就是练练练,两三个小时转眼就过,两个人的时候呢,嘻哈,逗乐,轻松,牵挂,总是担心LP找不到感觉要失去兴趣,自然自己也总打不好。没奈何,一个人有时间就去,为了技艺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而两个人的携手,最是必须,哪怕牵着拉着拽着,都要一直走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尔夫对我们俩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

 

    记着,不能再象早先那样自以为是地“找感觉”。事实证明,当初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多“心得”呀“感觉”呀什么的都是错误的,都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让现在的我纠正起来非常痛苦非常郁闷。

    还是需要听从教练的指导,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说法,但是结合起高尔夫的规律来,自己现在应该能够认识到哪些是正确的更是适合我的。

    不着急,一点一点地来吧。

 

    就此,开始专题记录练球历程,记录我们的成长。

 

11月1日山盛:

  一个人,确实很卖力、很认真,很有收获。(嗬嗬,但愿不再是以前那种自以为是的“感觉”了吧。)

  1、专注于七号铁,解决挥杆问题:

    首先,半挥杆。脚板放松,右侧大腿绷紧(力量集中在大腿下半部分),上杆时,先保持握杆姿势不变,转髋带动转肩,到杆身几与地面平齐时再曲腕,让杆头在上杆时划个大圆,再由大腿、髋部、腰部转动带动下杆,收住右肘,鞭甩方式击球,眼睛盯着球飞出去再自然抬头,手臂向前送出去,右侧大腿向左侧靠拢时右脚后跟随动抬起。

    然后,全挥杆。从半挥杆逐渐增大上杆幅度、加快转体速度开始,直到做完收杆动作,保持两秒钟。其中最重要的是切忌因为想要打远而不自觉地加大握杆力度、并手臂或手上使劲,整个身体要保持放松状态。

    事实上,这几天的球全部是被杆头挤压出去的,击球声音都不一样了,“嘭”的一声,很好,只是弹道还是有点高,而半挥杆时的弹道似乎就平滑了许多,显示冲击力也大了许多。距离上,七号铁不甚明显,八号铁以下的距离都有所增长。

    2、时刻注意保持切球感觉:

    短切时注意:重心留在身体左侧,手臂挥动时放松,不要急着抬头看球而要看着球飞出去。留意现在击球距离增加了。今天50、60码的切球准度很好。

    沙坑救球亦然,只是上杆需要陡直一些。

    3、一号木,依然没有找到准确动作要领和击球感觉。似乎还是身体紧张、不能放松下来。

    无可奈何,暂且放下。

    4、推杆,LP转述教练的两点指导很正确,那就是:(1)稳固手臂三角形,转肩(而不是抬手)上下杆,类似于切球,(2)上下杆时,适当压住右手肘贴住肋部。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得杆头划出一条直线,而解决原先我有些前后晃动的问题。——两三码的推杆准确性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11月2日山盛:

    无事,一个人接着练习。

    1、依然最为注重铁杆击球,希望趁热打铁,把动作练扎实了稳定下来。

  (1)问题:半挥杆时弹道平滑而全挥杆时就恢复到了以前高而无力的弹道。即便是半挥杆加上收杆动作,弹道还是比较平滑。

    没有教练看,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全挥杆时爆发出左腿下蹬、左臂上提的动作?是不是杆头没有送出去?

  (2)逐步尝试着六号铁和五号铁。消除心理障碍,一样的动作,先半挥杆再全挥杆,可以打起,但是距离没有太大变化。 

  (3)需要记着每一次挥杆都要做好收杆动作。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惯。

    2、木杆,有意识地先做半挥杆再全挥杆。有一定的效果。只是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还有就是眼镜始终没有在击球时盯住球,还是过早抬头。

    小于教练一直不在,有些想念了,呵呵。看来教练时不时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可惜没有约上人,周四不准备下场了。也好,修改的动作没有稳定下来,下场效果一定不好。再等一等吧,等一等。

 

    是不是高尔夫对身体的锻炼并非想象的那么好?两个小时一场练习下来,晚上十点多窝在沙发上就早早地困了,不知不觉中甚至就这么睡着了。~~真有这么累么?哦,记得下场时的后几洞好象都发挥不好都是因为身体疲倦的缘故是吧?

    看来呀,还是需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

 

11月5日山盛:

    这一天的携手练球感觉非常好!呵呵!

    LP:切球,非常好,转肩,转体,柔和,顺畅,现在的S杆和P杆已经达到得心应手的状态,相较之前可是天壤之别;七号铁,注意稳固脊柱挺起背部、划大圆上杆、转体带动肩膀手臂夹紧右肘下杆、不能下蹬右脚、送杆,距离自上100,而且是挤压球出去的,很好;五号木和一号木,只是因为太长时间没有练习而显得生疏,但是已经很有信心重新打好;……嗬嗬,打一会儿,眯一会儿,又有了精神再来!

    LG:克服了LP在身边就没法打的毛病,渐渐地专注起来。七号铁,上杆时盯住了球,就能打到挤压的部位,铿锵有力;三/五号木,注意上杆时左腿的紧绷和顶住,把杆头送出去,不能曲腕收杆而是损失收杆;一号木,右脚后退半步,大上杆小下杆,弹道笔直,距离200左右吧,已经能够下场了;……嗬嗬,一一记住,放轻松了打,很好。

……

——“嗬嗬,LP呀,越来越感到你教我的推杆,转肩,右肘紧贴,很有效果哟~~”

……“你就是,教人家的全都是错误的,而人家教你的,看嘛,……”

——“嘿嘿……嘿嘿……”

…… 

……“小崔,你明天再给我上一课哈!”

——“你再帮我看看一号木哈!”     

 

11月6日山盛:

    LP食言,因为昨夜竟然窝在书桌前的椅子上困到今晨六点半,太困,太累,只能由着她好好地补上一觉,我看了一阵汇丰赛的决赛轮,还是按捺不住,一个人前往练球。 

    小余教练指出:

  (1)我的右膝在下杆击球过程中的转动状况业已大有好转,但是看得出来有些刻意收住转动的意识在内,不自觉的时候就会先朝着球位凸起再慢慢左转,应该是早先学球之时没有打好基础留下的问题动作。根源在于整个下杆击球过程没有做到完全依靠髋部的拧转力量带动上身、继而肩部、手臂、及至杆头去击球,多少还是残留着用手击球的毛病。上杆时,整个下半身应该放轻松。

    很多人,往往会以为击出的这个球线路直了、方向对了或者落点好了就以为自己的击球动作正确了,其实不然。就如同人很容易在犯了一个错误之后马上用另一个错误来弥补或者掩盖一般,若是瞄准、上杆或者下杆时发生了错误,球手肌肉往往会下意识地采取弥补动作来调整击球,所以说只有完全正确掌握了挥杆标准动作,才能保证击球成功率的真正提高。

    自己认识:还是先前所谓的“自我纠正”过程中,错误地在下半身集聚了过多的力量,曾经完全使劲锁死,后来又刻意绷紧右大腿,导致下杆击球的时候下肢过多发力的问题难以即刻解决。虽然上杆转身的时候重心压在右脚内侧自然会使右腿承力,但并非事先就要刻意绷紧。否则,一紧就死,哪里能够舒展开来呢?

  (2)所谓的“弹道高”并不一定是坏事。一方面,我的球杆是碳素杆身,击球瞬间杆头会在杆颈前方,致使杆面角度有所加大,若是使用钢杆身的话情况就会好些;另一方面,高弹道的球因为滚动距离较少,有助于对停球点的控制,尤其是在PAR3洞的时候。至于距离么,不完全是因为弹道高就一定近,更主要的是击球瞬间的杆头速度,这就涉及到身体条件和动作的舒展性协调性问题了。若是在球道上需要击出更远的距离,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杆来处理,这就涉及到六号铁、五号铁甚至四号铁能否熟练掌握了。

    由是,不可妄自菲薄,不可疑神疑鬼,这不是我的问题。

  (3)木杆,也可以先通过半挥杆在全挥杆来练习,不过不如直接好好练习七号铁,其原理都一样,掌握了根本再融会贯通即可。

  (4)我的身体协调性还行,本人愿意,也有希望好好地准确地做好挥杆动作。关键是需要教练在一旁看着,及时指出问题,及时准确纠正。

    ——

    记着要点,专心刻苦练习三个小时。

    1、上杆时,髋部侧移少许即可(保持身体中轴稳定),下肢稳固,但是放松。

    2、下杆时,保持大腿三角形稳固,右膝随着髋部向左拧转而直接左转并贴紧左膝。

    3、击球时,头要保持原位,眼睛盯着球飞起。

    4、送杆时,手臂伸展开来,杜绝鸡翅膀现象。

    5、收杆时,左肘不是直接往后拉(鸡翅膀),而是让杆头带着手走到左肘正前方再慢慢向后翻转,做出自然顺畅的收杆动作。

    ~~距离,七号铁到150了,六号铁到160了,而这个时候身体很是舒展、击球并不费劲。所以说,还是——放松+协调+节奏。

 

    注意:练球不是练数量,每一杆都应该是认认真真的,例如站位站好、方向瞄准、脊柱挺直、下巴抬起、腿脚臂手放松等等,打一杆就要是一杆。养成习惯,下场时才能做好每一杆的准备,避免轻易随性地挥出一杆,然后自责,必然影响心态和成绩。~~如同人生,每一步都应该走好。

 

11月9日山盛:

    终于安排明日下场,观岭。打一场必须好好打,认真准备:照例,所有杆循环两次,熟悉挥杆击球感觉。下场之前的准备,不在于量,而在于增强信心。

    可惜这连续几天的晴朗灿烂了,整个下午的练习可谓乏善可陈:大概是面临11月份的首次下场吧,心情急切,杂念顿生,总是“想要”打好,总是“想要”注意,总是有发力过度之处,虽然五号铁见到了160多码的停球,但是从A杆到六号铁就挤在110-150码的距离之内显得杂乱无章,木杆也不见好转的继续。

    不敢多练,寄望连续第二天的击球仍然会有好转吧。

 

……“你可是代表五栋哦~~”

——“呵呵……加油!”

 

11月10日:观岭18洞。

    白TEE111杆。有得有失,得的是铁杆击球扎实练习效果显现、一号木回复原来还是能够掌控,失的是方向瞄准或者控制偏差太大、推杆修改动作把握不好杆数猛增。 

    于是——(1)铁杆,练习坚持强化,巩固现在挥杆习惯;(2)球道木杆,做好瞄准准备,确保击中甜蜜点;(3)劈杆和切杆,需要增加练习次数,重点是方向和距离的掌控;(4)推杆,同样需要增加练习次数,学会用上杆距离来控制2码、5码、10码、20码和30码的推杆距离。(5)一号木,还是需要准确掌握标准的挥杆动作,努力稳定方向、增加距离。

 

11月12日山盛:

    很高兴LP主动要找衣服去练球哦,而且还是上午。天阴降温有点凉,只好多穿一点了。

    很遗憾LP又找不到上周的感觉了。叮嘱她上杆时右腿要绷紧但是不能蹬直,弥补动作减少而不再生生从球后方地面滑过再打到球,挤压的感觉有了,距离也出来了。但是上下杆时的手臂动作还是有些问题,我在一旁说不出来,也不敢多说。小崔教练纠正了她握杆时的右手大拇指位置,她感觉很不习惯,只能慢慢来了。不多久,一个人溜到车上睡觉去了……还是,这些天来太累太困了吧。由她,身体毕竟是第一位的。~~更欣喜地听她说约了小崔明早继续教授,又能携手一起了哈。

    我则根据前天下场状况,尽量争取有针对性地练习——(1)铁杆,练习坚持强化,巩固现在挥杆习惯。今天的六号铁已经能够击出160码的距离了,而且方向控制得还不错。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慢挥杆开始,争取每一次击球之后都做完收杆动作。感觉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从单手(左手)收杆开始,熟悉收杆时的左臂动作,争取不再过早鸡翅膀,检查此时的收杆姿势,逐渐去做到转体收杆。(2)一号木,确实是上杆平面太过扁平、与击球后的送/收杆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样无法击出力量。小崔说,在上杆顶点位置,若是松开手腕,杆身应该恰好搭在右肩肩头。计划从空挥杆开始,仔细体会转体带动转肩以下杆的感觉,然后轻挥杆,不求距离,只求方向和杆头包裹球向目标方向送出的感觉。(3)球道木杆,做好瞄准准备,确保击中甜蜜点。收杆,慢慢来。(4)劈杆和切杆,需要增加练习次数,重点是方向和距离的掌控。(5)推杆,重新熟悉原先的推杆动作。~~从近期的铁杆效果来看,只要坚持正确、认真练习,我是能够打得更好跟漂亮的。

 

    ~~

    可惜,LP还是爽约了,宁愿窝在家里看连续剧,就是不肯再去打球,即便已经跟教练约好了。不知究竟是为什么,不止一次了这样。唉,只能拽着出去转转看看晒晒太阳。

    但愿,她打球不是为了将就我。

 

11月14日思考:

    参考新浪博客段先生的体会,很有启发(尤其是一号木):“脊背伸直,下巴抬起。击球瞬间左腿顶住,头部留住在球的后面,肩部方正。击球后,杆头继续往前,而双手滞后,也就是所谓‘过杆’。”

    ——我的一号木,既左腿没有顶住,又头部没有留住,整个身体容易往前方扣过去。若是杆头快了,左拉,若是手臂快了,右曲,还很容易打出啃地球,亦或者乱加动作而导致击球失败。“左腿顶住、头部留住”这两点缺一不可。需要实际尝试来看效果。 

 

11月16日山盛:

  (计划明天去大溪谷。临场练习,还是要按照要求来做。)

    达到了复习、熟悉和练习的目的,但是今天的击球完全没有感觉。最后时刻方才找出原因,即:几天不练之后,不自觉地又走回了原来的老路,上杆时右大腿没有绷紧,散掉了,下杆时手臂用力,右肘没有紧贴身体下来,外下杆了,击球时右脚有一个向上蹬的动作,加之为了收好杆而左脚也在蹬,更有一直没能解决的收杆鸡翅膀问题,于是击球很不扎实,成功率很低,连带着短杆也出现类似的问题。时不时注意一下,稍好。偶尔轻挥杆,用身体转动带动下杆击球,方向、弹道和距离都非常好,收杆也不错。~~也罢,毕竟是四天以来的第一次练球,想必明天下场将会不错。

    小崔指出:一号木,一是击球后手臂一定要被杆头带着送出去,之后再翻回来,不能左臂用力去主动地扯回来,那样必定鸡翅膀,会影响到击球的扎实程度及其方向,二是采取类似七号铁一般的半挥杆练习方法,依靠身体转动带动下杆,保证眼睛盯着球被击出去,最重要的是让手臂送出去。~~应该是我一号木最大的问题及其有效解决方法,值得好好练习。

    嗬嗬,明天一起下场的山盛球友多喽,放松心情认真打,可不能给LP丢脸哈!

 

11月17日:大溪谷9洞双循环。

    蓝TEE103杆。起伏很大,收获的是中长铁杆击球扎实练习效果显现、一号木回复原来动作还是能够掌控、沙坑救球全部成功、推杆也稳定下来、长距离PAR5洞也能标On,不足的是心态不稳容易发急冒进、球道木杆方向瞄准或者控制偏差太大、劈切杆掌握程度有所下降。 

    需要——(1)铁杆,练习坚持强化,巩固现在挥杆习惯;(2)球道木杆,做好瞄准准备,确保击中甜蜜点,没有把握时最好细致掂量距离不妨使用中长铁杆;(3)劈杆和切杆,需要增加练习次数,重点是方向和距离的掌控;(4)推杆,同样需要增加练习次数,学会用上杆距离来控制2码、5码、10码、20码和30码的推杆距离。(5)一号木,还是需要准确掌握标准的挥杆动作,努力稳定方向、增加距离。(6)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会打好整场18个球洞而不是仅仅15、16个,其中心态的平和稳定最为关键。

 

11月23日山盛:

    大体是因为去九寨沟敞欢了一趟整整六天时间不曾摸杆,肌肉僵,关节涩,挥杆整体都不顺畅,不多时两上臂也都有点酸胀,一个小时之后草草收杆。

    ——凸显“三天不练手生”的后果。看来,想要打好高尔夫,确实需要勤学苦练坚持下去。一年多来成绩提高不是特别明显,就是因为前期练习断断续续,甚至就是周末球手,近一个阶段铁杆技术提升较快,就是因为坚持到了每周至少两次的练习。日前大溪谷同组金先生据说开练只有半年,虽然成绩和稳定性比不上我,但是也比一年前的我强多了。

    就把今天当作恢复性训练吧。

 

    2011年11月合计:练球8次,下场2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