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下场较多,练球也有几次,陆续暴露和发现很多问题,或请教,或自悟,逐一求解,收益良多。按照打球顺序归纳如下,自我提示:
一、一号木:
(1)瞄球时,选择球前方的一个中间目标点作为参照物。心理一定要保持正面积极。不要过多担心果岭前的水塘和沙坑。站在Tee台上想象球的最佳落点很重要。头脑里面浮现的画面常常真的会出现。
(2)瞄球时,球的摆放位置与左脚跟平齐,杆尾指向皮带扣(即杆身略微向后,与铁杆不同);左臂打直,左肘心向上,压回左肩使得左臂与身体贴紧,保持双肩平行于目标方向;左手握杆要更加强势,使得击球时杆头是平抽出去的,让球飞行弹道更低、穿透力更强。
(3)握杆力道轻,下杆初时阶段不用力,直至杆身与地面平行时方才做出鞭打动作。
(4)身体转动速度与挥杆速度协调,右肩围绕身体轴心转动下压,两只手(一体)结合在一起用力,确保在击球时双手与杆头回到瞄球时的位置。
(5)送杆时,右手臂带动左手臂伸直,使杆头送向目标方向;身体重心应该转移至左腿上,不要顾着留头就敞开了胸口朝天。
(6)做完整收杆动作。
(“漏击”:出现这样的击球令人沮丧,不仅尴尬万分,还很容易在杆面上方的顶冠上留下所谓“傻瓜标记”。大多数在发球台上打出漏击的球员是由于上半身挥杆过猛,导致触球角度过于陡直。解决漏击的方法是放松上半身,并加强下半身的转动。这样可以使挥杆路径更为扁平,手臂随着身体、而不是带动身体运动。结果呢?较为扁平的挥杆路径避免了傻瓜标记的产生。放松双臂,充分利用身体的转动!)
较好挥杆时击球距离在220码左右,因此切忌发力挥打。
由于弹道低、滚动多、停球点较难控制,因此长距离的PAR3洞一般不用,除非象亚龙湾的十五号洞(221码,没有水障碍、沙坑在果岭两侧)。
二、三/五号木:
(1)瞄球时,球的摆放位置与左脚跟平齐,杆尾指向皮带扣(即杆身略微向后,与铁杆不同);左臂打直,左肘心向上,压回左肩使得左臂与身体贴紧,保持双肩平行于目标方向;稍稍强势握杆。
(2)握杆力道轻,下杆初时阶段不用力,直至杆身与地面平行时方才做出鞭打动作。
(3)身体转动速度与挥杆速度协调,右肩围绕身体轴心转动下压,两只手(一体)结合在一起用力,确保在击球时双手与杆头回到瞄球时的位置。注意要有一个使杆头往球上“撂”的感觉。
(4)送杆时,右手臂带动左手臂伸直,使杆头送向目标方向;身体重心应该转移至左腿上,不要顾着留头就敞开了胸口朝天。
(5)做完整收杆动作。
较好挥杆时击球距离在180-200码左右,因此切忌发力挥打。
由于铁杆击球距离受限,因此长距离的PAR3洞(160-180码)常常用到,但是得注意右曲的问题。
从实战经验来看,在PAR4、PAR5洞,如果木杆掌握得好,提高一号木开球上球道率,接着使用五/三号木攻击,基本上能够接近果岭,留下使用短杆的距离,在PAR3洞,如果是蓝TEE的话,更多的会用到五/六号铁或者三号木。影响成绩提高的主要问题出在果岭之前,基本上都是加倍上,亦即木杆和短铁杆都很不稳定。
因此,对我来说,打好木杆是现阶段迅速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而七号铁之类更多的应该是用于练习掌握挥杆技术。
三、铁杆:
(1)瞄球时,站位适度退后,手臂自然下垂;下盘站稳,双腿夹紧,右腿绷紧;杆尾压向前方倾斜6度即可(杆身应该是左臂的延伸)。
(2)挥杆时,中轴固定,不能起身;上杆幅度不求太大,保持眼睛始终盯住球;翻腕,鞭甩,增加击球力量;身体重心一定要从右脚转移至左脚。
(3)在上下杆过程中尽量让左手臂紧贴胸口(有轻微的压迫感),这样击球比较稳定,击球后左手臂自然翻转、和右手臂一起向前送杆,就不会再出现收杆时的鸡翅膀现象。
(4)做完整收杆动作。
(5)我的击球距离足够远,不要想着发力去打。不同的距离应该选择不同的杆来打。
(“先击中草皮的劈起击”: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由于预备时不正确的脊柱倾斜造成的。很多球员的脊柱倾斜过多(右肩低于左肩)。这使得挥杆弧的最低点相对站位过于靠后,你会在杆头触球前先击中草皮。要想迅速纠正这个错误,预备时脊柱的倾斜更趋向垂直,也就是说左肩不要过度高于右肩。较为水平的肩部能使你的挥杆弧最低点前移,有助于杆头首先触球,然后再触地。)
七号铁终究是挥杆的基础、原理的所在,相较而言,其他球杆不外在挥杆平面、细节要点等方面有所区别。因此,最应该反复练习和准确掌握的还是七号铁。
【22日突悟】为解决上杆过度、头部反向倾斜、身体抬起、用手打球的问题,尝试:转动手腕,抬起杆身,至与地面平行位置(杆身与手臂呈90度夹角)→稍稍停顿→稳定手腕、转动肩膀上杆→以左肩头到下巴下方为准,是为顶点位置→夹紧右臂下杆,击球→朝目标方向送杆→收杆。感觉非常之好:
1、当杆身与地面平行时,确保杆头垂直向上,避免扣着击球;
2、转肩上杆,消除了举手上杆毛病,身体中轴稳定下来,上杆幅度得以控制,头部不再反向倾斜,上半身不再抬起、有了拧紧的感觉;
3、左手腕相对稳定,不再有外翻的动作,
4、下杆初始阶段手臂不再加力,依靠身体的转动带动手臂以至杆身、杆头。
如此一来,虽然上杆阶段有停顿,节奏似乎放缓,可是从实际效果看,击球质量大幅度提高,包括距离没有丝毫的减少、方向基本准确、弹道低平下来、啃地或削顶的情况大幅度减少,甚至以前极少打成的六号铁、五号铁的击球成功率居然也能达到十之七八。(适用于七号铁以上的中长铁杆。)
品味原理:这样会有效稳固中轴,使挥杆路径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用身体打球,增加杆头力量。
(唯独就是时有轻微右曲,经人指点或是转动手腕抬起杆身时手腕远离了身体、脱离了挥杆平面、致使下杆时右肘很难夹紧而外下杆,尝试手腕在平行瞄球时位置转动再上杆,确实解决了右曲问题,可是担心一次解决两个问题的话会顾此失彼,故而暂且撂下,等待日后逐次解决。)
~~无论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但是对我来说效果确实明显。计划短期内强化这个训练,然后逐渐减少上杆停顿时间乃至消除,形成所谓肌肉记忆,使身体中轴固定、转肩上下杆,切实提高击球质量。
四、S(沙坑)杆:
(1)双脚打开、站稳,用脚踩进沙子的深浅程度衡量握杆位置(不一定非得握短)。
(2)用站位前后和杆面倾角来控制击球高度和距离。
(3)不管沙坑硬度,眼睛盯住球后方一个球(±)的位置击打,用沙来铲起球出沙坑。
(4)上杆时,稍稍陡直,然后重重摔打至球后的沙上,做出所谓爆炸式击球。
(5)击球前后,只有肩膀的转动,没有右脚的抬起和重心的相应转移,否则脚在沙子里面必然扭动而导致击球稳定性下降。
(6)略微由外至内的挥杆路径有助于小球向旗杆方向起飞。这可能产生一些向右的侧旋,恰好中和了向右瞄准时产生的不良影响。
http://s8/middle/6404a26fga219ee81c997&690
小小钟教练指点很有益处,只是由于自身阶段的问题,难于理解他还提出的诸如击球后左手腕如何保持固定不能外翻(如斯,会不会这是我的老毛病,因此铁杆击球弹道较高?)以及如何才能切出倒旋球以减少球在果岭上的滚动距离等等。嗬嗬,饭留着一口一口地吃吧。
五、P/S(切)杆:
(1)瞄球时,提醒自己,一是身体重心放在左脚上,二是保持头部固定,三是转肩。
(2)利用球摆放的前后位置和相应的杆面倾斜角度来控制切滚球或高抛球。重要的是要放轻松,不要附加额外的手臂动作。
(3)利用上杆幅度控制切球落点和停球距离。
(4)准确掌握站位、杆面与方向的关系。最简单的方式是让双臂和杆身保持Y字型,降低打开或闭合杆面的风险,打出‘推击’的动作。
对此,需要多加练习,熟悉自己的切球距离。所谓“金推银切”啊。
六、推杆:
(1)学会看线。
事实上,推杆任务就是推击时让球沿着既定的起始方向滚动,自然到达转折点,其余的滚动则由果岭的坡度决定。有一种快速有效的确定球转折点的方法:首先,站到球的后面观察果岭,然后,走到洞的另一边再次阅读果岭,观察完毕后,再次回到球后的过程中,停在果岭较低的一侧(也就是球转折点的相反方向),站在球与洞口之间一半的位置,最后一次阅读果岭。因为从这个点,更有利于观察并预测准确的转折点位置。
想象自己想要的推杆路线。
(2)头部固定,不要急着抬头看球的走线。
(3)保持手臂在一个挥杆平面上作钟摆运动。
这一段时间以来推杆感觉良好,需要继续保持。特别要提醒一点的是,下场之前记着一定要在球场果岭上推上几推,熟悉当天、当场的果岭速度。
七、其他:
1、多听球童意见,熟练掌握实战攻略。
不必要求自己按照规定的标准杆数上果岭。保持每一洞+1就到90杆了。放松自己才能激发最大的潜力。——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形成并保持适当的挥杆节奏。
记着,良好的身体平衡+协调的用力+正确的节奏。
3、准确掌握自己每根球杆的距离。
熟能生巧。实战中选择稍大一号的球杆。
4、无所畏惧地面对水障碍,它的存在根本和击球毫无关系。
往往,越想打好越不容易打好,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5、除了与相熟球友一起外,还是,先从白TEE打起。一则,对于我这样的高差点球手来说,这是球场礼仪要求之一,二则,提高和稳定自己的成绩到90多杆,自然很多技术都已经掌握和稳定下来,再拉长距离来打,就不会产生想要发力打球的念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