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皮视界]用心触摸的“翻阅”(32P)


标签:
艺术家手制书钻石之叶手制书展翻阅沙皮视界时尚 |
分类: 时尚工场 |
一种用心的“翻阅”触摸到历史的浩瀚书香哟,被称为“艺术家手制书”(artist
books),通过以“翻阅”为形式的艺术,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的、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欣赏这些艺术家手制书是一种享受,她们蕴含的内容和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远比现代印刷技术书籍要丰富得多!仿似一种浪漫的对话,仿佛艺术家正在通过这些别致的艺术品向读者展示着一种情绪,或是喜悦,或是神秘,或是优雅,或是诡异…这就是艺术家手制书的魅力,一种以“翻阅”为基本形式的艺术,是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而溶为一体的艺术,或者说是介于几者之间地带的艺术。感谢这中形式的展览,让我们有了全新的“翻阅”,受益匪浅……
▲NO.1P“艺术家手制书”(artist
books)这是一种以“翻阅”为基本形式的艺术,是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而溶为一体的艺术,或者说是介于几者之间地带的艺术。它与艺术类画册和有插图的书不同,它是通过艺术家(个体或与作家合作)对“图书空间”的巧思,独到的整体设计,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以及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的、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NO.2P尽管艺术家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开始活跃于印刷和制书的领域,但是“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在20世纪晚期才出现的。关于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英国的著名艺术家和诗人威廉姆·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最早的发起者。布莱克和他的妻子凯瑟琳自己动手书写书籍文字、绘制插图、进行印刷、着色并且装订,这种手写和手绘形式的出现史无前例,创造了十分生动和深刻的作品。这些作品为日后的艺术家手制书设定了基调,将文字、图像以及形式的整合与自己印刷、自己发行连接起来。所有这些因素作为艺术家手制书的关键概念保持至今。
▲NO.3P此展展出了从1913到2012一百年间的具有代表性何说明性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作品。展览是从卡夫卡自己设计、参与排制的第一本有限印刷的出版物开始,这其中既有国际著名艺术家,如杜尚、Andy
Warhol, Kiki Smith和Chuck
Close,以及达利制作手制书的原版等,也有本世纪以来年轻的新锐艺术家的创新性作品。同时,还包括部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如徐冰的在国际艺术家手制书领域具有影响的《天书》新作和陈琪的《时间简谱》等。
▲NO.4P展览希望使国内艺术界和大众了解“艺术家手制书”这一综合性的艺术媒介近10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语境,也希望呈献“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种新型当代艺术创作形式的巨大潜力。
▲NO.5P特别是这种艺术在中国具有独特而悠久的制书文化、历史的国度,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语境关系和可能。
▲NO.6P艺术家手制书(artist
book)是以书为形式的艺术作品。其外观和内容完全由艺术家个人决定,通常由艺术家手工编辑、制作,亦或是在艺术家本人的操作或监督下由机器完成。这样的作品一般是限量印刷,但有时艺术家也会制作孤本。
▲NO.7P这种手写和手绘形式的出现史无前例,创造出十分生动和深刻的作品。这些作品为日后的艺术家手制书设定了基调,即:将文字、图像以及形式的整合与艺术家自己印刷、发行连接起来,让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充分注入书的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从而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品位。而所有这些因素则作为艺术家手制书的关键概念和价值点保持至今。
▲NO.8P此次展览汇集了全球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冰岛等国的当代艺术家手制书作品约70件。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极富创新精神的作品,将带领我们进入“手制书”这一充满魅力的艺术媒界的历史语境,展开一次不同寻常的视觉饕餮之旅。
▲NO.9P与此同时,本次展览也希望向广大观众展现“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种新型当代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其所具有的巨大表现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NO.10P好的手制书作品一定是真诚的产物。不管是因为爱一个人而去做一个本子,还是因为某种信仰专注于一种劳作。
▲NO.11P在国际上有“艺术家手制书”这种创作形式(ArtistBooks)。这是通过艺术家对“图书空间”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溶为一体的艺术。艺术家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
▲NO.12P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的、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NO.13P此艺术形式的出现始于上世纪初。一些前卫作家、文化型艺术家,如包括在这次展览中的作家卡夫卡,艺术家杜尚、达利、沃霍尔,当今活跃的艺术家ChunkClose、Kiki
Smith等都热衷于这种创作形式。由于此种形式的夸领域与争议性,“艺术家手制书”作为门类或概念的明确,也只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但在欧美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陆续设立了艺术家手制书的研究与收藏部门。艺术院校设有艺术家手制书工作室。有专门的基金会,也有专门经销这类艺术品画廊的出现。
▲NO.14P近年来,由于数码阅读对纸媒的快速取代,手制书艺术却承担着维护书籍除阅读功能之外的文化尊严的作用,与电子书同样获得了相对应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今天是处在一个“读物”转型;纸媒书籍有可能被最终转化为“艺术”或“文化代表物”的时代。
▲NO.15P在中国介绍和研究艺术家手制书,还有更多一层的内容;即这种艺术在一个具有悠久制书文化的国度,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语境关系和可能。
▲NO.16P东西方制书工艺发展的动力源于对宗教的虔诚。基督教原教义的需要,让书籍厚重、坚固、装饰得繁密无比,无处不显示着永恒的真理感与传播的耐久性。
▲NO.17P一部经典,似乎就是世界的全部;制作一部书,就要倾注人类工艺与绘画全部技能,让“书”与凡世间其它物都不同,以此表达与上帝的差距。而东方制书工艺的美学原则,始终没有离开过道法自然,普度众生以及文人和善清雅的品味与价值观。
▲NO.18P东方书装从串甲骨、竹简、手卷、经折装到线装书,典籍浩瀚,但总是分类别册,轻薄柔软,便于享阅。讲究:“不在华美,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形成中国书籍艺术的款式与讲究:开本、天头底角的尺寸、封皮的颜色与题笺的位置,似乎都来自千古自然的法度,这法度一旦找到了,就历代遵从不变。中国特有的制书传统和文字方式,一定会有优秀的、别样的艺术家手制书的出现。
▲NO.19P此展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从1913到2012一百年间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作品,侧重本世纪以来新锐艺术家的创新性作品,也包括部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NO.20P
▲NO.21P
▲NO.22P
▲NO.23P
▲NO.24P“中国古代书籍文化是制书工坊的再现,其中有珍贵的中国宋版古籍和明代印刷雕版,
▲NO.25P中国古代书籍与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中国书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印刷术使得书籍的生产从手抄的笨拙状况中解脱出来,书籍的产量和流传范围也扩大开来。
▲NO.26P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为唐代,到唐中叶后期,雕版印书更进一步发展,印刷书籍的地区范围逐步扩大。五代时,冯道把九经刻印成书。两宋时代,官刻书盛行起来。到明代万历年间,雕版印刷有了更新的技术特点,譬如能用几种(三——四种)彩色套印书。
▲NO.27P活字印刷术是11世纪庆历年间工匠毕昇发明的。其方法是用胶泥做成单字,经火烧硬变陶字,每个字似古钱厚度,把单字排在铁板上溶化了的脂腊中,当脂腊冷却后再往字面人涂墨然后印刷。最早的泥活字印书技术,因之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而流传下来。后来的木活字、铜活字以至于近代的铅活字,都是从宋代的泥活字演变而来。
▲NO.28P中国古代书籍与“书卷”。中国的书籍,从古代传录下来的唐代经卷至宋元明清的抄刻本,多用以草木为构成原料的宣性纸张。纵观东西方,追溯源流:书(book)这个词来源于木材(wood),“boc”在古英语中是山毛榉(beech)的意思,而山毛榉是常被用于书写日耳曼文字的材料。在中国古代藏书肇始于卷轴时代的同时,古罗马的文字也是书写在纸莎草卷纸或卷上,亦称为“书卷”。此词是拉丁文的单数形式voluminum,也是英文volume“册”的来源。书卷在中国的演变,意义更为深远。“书卷气”这个词的涵义是对读书或有文化的人,所具有的修养和高尚气质的美誉。
▲NO.29P中国古代书籍与“书香”。中国古代士大夫及文人墨客以读书为美德,熟读经史子集,把卷在手以至成为风尚。因此书籍的收藏也渐入一个辉煌的时期。时人在收藏书的地方放置芸草来防止蠹虫,后来逐渐演化为书香。现今这个词已成为形容读书人或读书人家优良传统的专用词。在读书作为第一要务的年代,重意境的古人,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响之下,甚至将读书上升到哲学高度。焚香、煮茗、静坐、读书被看成是一种境界;而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NO.30P从印刷术的出现开始,人们就把作品的知识性和审美并重,即使到了今天,情况也依然如此。
▲NO.31P
▲NO.32P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