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五代画家荆浩匡庐图欣赏荆浩《匡庐图》沙皮随拍时尚 |
分类: 时尚工场 |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1P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匡庐图》。太行深处的洪谷山是晚唐五代时的山水画家荆浩隐居之处。他不仅创作了旷世名画《匡庐图》,还完成了古代山水画论奠基之作《笔法记》。《匡庐图》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创作理论和独特表现技法,被公认为北方山水画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2P 作者主要是利用报纸这一信息载体,通过大量复制和堆积来代表现代社会里的海量信息,然后通过不断的分组和筛选,选择有用的图文来重新组合成我们需要的内容。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堆积、整理、筛选、重组、再利用的实验过程。最终用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语言来进行“信息”视觉形式的转化。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3P 拼出来的《匡庐图》风貌。五代的隐逸画家荆浩是水墨山水画演变的关键人物,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与项容的泼墨技法结合,扩展笔墨描写山水的能力。荆浩的画风后来由关仝、李成和范宽继承,演变成永恒不朽的巨碑式山水。《匡庐图》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征,但是结合了北宋宫廷画院的风格,再现与隐逸主题相关的山水形象,向荆浩这位雄伟风格山水之父致敬。
作者荆浩,荆浩为五代·后梁(公元十世纪)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唐末至后梁画家。因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精于写生,开创以描绘高山峻岭为特色的北方山水画派。曾撰《笔法记》一书,论山水画的构思、构图和笔墨技法,为第一部山水画论著作。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4P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
本幅画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不同,近、中、远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画幅的中轴线上,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画家采用「平远」和对角线的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十分类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这暗示《匡庐图》的成画年代应晚于十一世纪。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5P 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巖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这一类山岩的造型、笔描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纪浮雕,或是传世贯休〈十八罗汉图〉上的山石相近,带有平面、程式化的风格,因此显现出浓厚的仿古意味。
描绘山石的皴法是从范宽变化而来,画家以密如雨点的皴纹,刻划岩石粗砺坚硬的质理。然而,除了点、擢的中锋用笔外,还可见到侧锋斜砍的笔法。这种「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万壑松风图》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显示〈匡庐图〉与北宋末宫廷画院的风格密切相关。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6P
前景几株松树伫立于烟雾中,松干的质理和尖细的松针描绘十分细腻写实,可见画家观察自然入微,并且具备高超的写生技巧。据荆浩《笔法记》记载,他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尝见古松「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写生,得数万本。〈匡庐图〉这位画家的画艺真可谓得到荆浩的神髓。本幅画「匡庐」的标题,乃是根据元人柯九思在画上所题「写出庐山五老峰」而来,画中描绘崇山峻岭、群峰环抱之势,叠嶂耸入云霄,瀑布直泻、飞流直下三千尺,正符合骚人墨客心中完美的庐山形象。庐山,它也是隐士喜爱结庐之地,画中可见山间屋舍内,摆设有书法屏风,有童仆携琴而入,点出高士隐居的主题,这应当是后人认为本图作者为荆浩的原因之一。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7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8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9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10P《匡庐图》的意境。荆浩的这幅《匡庐图》画中的图象效果表明了荆浩这个时期的画家寻求真实自然的动机的富于成果的实践,既是将客观的自然存在与图象再现的相似性尽行尽可能的接近。荆浩通过“墨”的使用将真实的图象的含义表现了出来,文化传统提供的绘画的工具是毛笔,毛笔的吸水和墨色在笔头上因水产生的变化给画家提供了最接近的与自然相似效果的可能性,在朴素的经验方法的指导下,画家开始凭借感性经验描绘真实的山水
画上题诗曰:翠微深处墨轩楹,绝磴悬崖瀑分明。
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11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 [艺博画廊]用报纸拼出来的《匡庐图》(12P)](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NO.12P
宋庄美术馆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