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

(2012-05-23 05:04:37)
标签:

戴眼镜的人

裸眼者

798艺术区

艺博画廊

沙皮随感

文化

分类: 时尚工场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也很玄奥,简单到一个人通过戴与不戴眼镜揭示戴或者不戴,有或者没有,来探讨人性的本质,俺审视的秘诀是在戴与不戴眼镜者上多停留几秒会有发现哈。艺术家刘瑾近期的摄影作品聚焦于一群戴眼镜的人,这群人以各种类别的艺术家、不同领域的文化学者为主,他们被要求以正常配戴眼镜和被摘掉眼镜两种状态下直面镜头,从而生成两种神气迥异、面目似是而非的肖象作品。当同一个人物的肖像以如此两种情形并置时,艺术家就在观者疑惑的瞬间巧妙的植入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人的,包括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探究。大部分人和俺一样看个热闹,......[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NO.1P 刘瑾肖像摄影展《戴眼镜的人》在北京798艺术区四面空间画廊举行。每一个被拍摄的人物都呈现出戴着眼镜和摘掉眼镜的两种状态,如此拍出的肖像是冷峻、木然的,他们不苟言笑,像是一套被陈列出来的科学标本。但正因为如此单调的构图和僵硬的表情,这些肖像作品将诸位面部一些微妙的变化凸显了出来,每一位佩戴的眼镜和藏于其后的眼睛成为观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同时高度清晰的画面所创造的超视觉性,在画面营造出一种张力,逼迫观看者对画面中的变化所暗示的命题给予思考和回答。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NO.2P 刘瑾作品在视觉上所突出的核心是眼睛和眼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对密切相关的事物进行重新审视。眼睛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表现和成就,地球上的生态自眼睛出现后很快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光感受器的形成对于动物精确定向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它成为一种弱肉强食的有力工具,拥有眼睛的生物由此开始执掌着生物界的生杀予夺的特权。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 NO.3P 眼睛总是和判断、寻找、决定紧密相关,眼睛也折射着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它可以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心变化,多愁善感、心止如水,也可以传达非常细腻的心理状态如:悲悯、哀怨、欣慰、愤怒、恐惧、希望、绝情。除此之外,在社会学的视角下,人类的眼睛可以传递具有更加丰富的差异,芸芸众生的眼睛和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的眼睛是具有明显区别的,锱铢必较的商人和忘我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眼神也是不同的。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 NO.4P 因此站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对视人类的眼睛,你也会透视到其中存在着的一些微妙变化,从低眉顺眼到目空一切都一一对应着不同阶层的社会心理。我们会意识到在人体所有的外在器官中眼睛和心灵的距离是最近的,它既是灵魂、人格、心理的表露途径,又是他者洞悉灵魂的窗口。刘瑾和许多艺术家(包括表演艺术)一样,除了用镜头表现人类的眼睛,还独一无二地瞄准了架在其上的眼镜。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 NO.5P 刘瑾依靠的媒介是戴着眼镜的人群这个类别,采用的是依靠研究特殊性来揭示普遍性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印度人引以为豪的贡献在于他们发明了“零”;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饰演的主人公,在经历生离死别后,总结出的那句话:“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医学中的照影技术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应用。由于人类始终处在不断的进化之状态中,人性的问题既有永恒的性质又包含着诸多擅变的文化基因,因此无论在医学方面亦或生物学方面,我们对自身的研究总是面对着一个永无止境动荡之中的课题。人体实验在医学领域是严格被禁止的,但绝不会有人干涉艺术家的工作。艺术家对人性的剖析凭借着的不是血淋淋的外科手术,而是玄妙生动地想象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推演。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 NO.6P 近几年来,许多艺术家开始借鉴科学的方法进行创作活动,科学中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是被艺术界的弄潮儿们广泛青睐的工具,纳米技术在纤维艺术领域的采用、卫星拍摄对绘画题材的拓展、高倍显微镜下对生物细胞社会的窥视、通过脑电波的追踪对知觉原理的探究等等,都是科技开始介入艺术创作领域的尝试。刘瑾虽然也摆出了一副科学研究的架势,但手段却依然采用了相对传统的摄影技术,他通过较为温和的技术手段委婉地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同时以启发性和讨论式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释,完全没有那种因为仰仗了技术而显示出的霸权式口吻。这位过去一直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的艺术家,在这一系列创作中开始利用私人性的社会关系,将几十位戴着眼镜的朋友(也多是一些公众性人物)拉到镜头前,拍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 NO.7P 物理方面的解释依然是心理学、社会学、类型学方面描述与诠释的基础,如果我们将戴眼镜者的眼球和镜片的结合称为这个群体的眼睛的话(实际上它们的结合体确实在行使着眼睛的功能),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被摘掉外在的和附加的眼镜之后的眼睛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眼睛的全部。这一点和服装与身体的关系有点类似,我们日常谈及的身体指涉的实际上是身体和服装的综合体。人们经常会根据场合(微观社会)变化来选择服装,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已经难以把服装和身体分开来看待。因此分离二者就会凸显出各自具备的本质,这就是许多艺术家(包括刘本人)喜欢采用自己裸露的身体来表达的原因。但眼镜的透明特性使得它和眼睛的关系之模糊性、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服装与身体的关系,这也就是当代摄影超视觉特征具有的特殊表现力所在之处。刘瑾的作品提醒我们必须承认眼睛的功能和意义都被分裂了的推断,但令我更加好奇的是:那些被刘瑾摘掉的附加在眼镜镜片之上的特质究竟是什么?

[艺博画廊]人性的审视(8P) NO.8P 作为人体外在器官的一种,眼镜也在不断的改良、优化和不断的进化,并且逐渐和佩戴者产生更加密切的关联。正因为如此,眼镜的多样化就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和不争的当下事实。除了合适的度数和瞳距之外,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下如此丰富的眼镜产品中为自己选择一款得体的镜架。这个标准也是心理因素、先天条件、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我甚至幻想未来的眼镜设计或许会结合参数化的技术,为每一个个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更加贴切的产品。就像不断进化中的肢体或器官一样,技术和设计的有效结合将生成一个有机的外在骨骼和晶状物的混合体。这也许是人类异化的一个未来图景,它将社会性残忍的书写嵌刺在人类天然的面孔之上。戴眼镜的人对眼镜的依赖感在被迫摘掉眼镜时,生硬地割断了,于是突然间我们陷入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状态中。面对突然模糊和黯淡下来的外部世界,惶恐和不安潮水般袭来,我们的思维无法面对这个模糊下来的信息而作出判断。尤其我们此时面对一些注视的目光时,这种不安的情绪还会上升到恐惧的境地。就像是在众目睽睽下,被剥掉遮蔽的外衣。对我而言戴眼镜者的裸眼状态,就是裸体的升级版本。



刀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