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藏博览]任志明•镜头不能承受之重


标签:
影藏博览任志明老人村被镜头改变人文影像遇见感动沙皮创意文化 |
分类: 影藏博览 |
光鲜的照片往往让人愉悦,但当你看那些破旧感的褐色片儿时,心里总会有一种沉重并久久挥之不去……2011年10
月俺去北京798艺术区闲拍,撞上了一个在一座楼的过道展出的《任志明·老人村被镜头改变》的摄影平面招贴展览,虽然展览的环境过于穿堂风,还有些简陋,但俺对《老人村被镜头改变》的主题印象深刻,并被摄影的力量,摄影师的爱心与坚持,以及极具感染力的作品本身所震撼,让我们从这些照片里读出一种沧桑的味道儿……
上世纪80年代,还在呼和浩特市毛纺厂工作的任志明来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村摄影采风,当地村民贫困和空巢老人的孤苦对他触动很深。他说:“看了这些老人的现状,就没心情拍风光了,总想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由于是自费拍摄,他不得不搭乘班车和农民的拖拉机、毛驴车无数次的深入最偏远的山乡。前些年由于山乡路况差,百十来里的路,他要倒好几次车,颠簸走上两三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在山乡,不论冬夏他往往一住就是半个来月,吃住在农民的窑洞中,遍访所有人家,详细了解每位空巢老人的生活。长期的下乡拍摄,让他成为山乡群众最贴心的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任老师”,有什么困难都会首先告诉他。
2003年,任志明将这些照片整理成册,起名《呼和浩特贫困县农村调查》,并自费印刷。他带着这本画册奔走于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同时,他也把这本画册展示给所有他认识的人,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帮助这些贫困农村的空巢老人。
2003年下半年,老牛湾旅游项目迅速启动。为了配合旅游快速度开发,呼和浩特市交通局将原来老牛湾通往县城的羊肠小道拓展为双车道的沙石公路,老牛湾人第一次感受到他们与外界的距离如此亲近。2004年的一天,当任志明再次来到老牛湾村,他诧异地看到了昔日拍过“遗照”的赵娥女,坐在侄儿的门口,看着侄儿李禄忙碌地砌着村里最大的“石窑”旅馆,开心地笑呢。77岁的老伴李润生也没闲着,他到工地做起了“和水泥”的小工,因为比外村人卖力,一天可以挣上40元。一个月下来,他挣了1000多元,最近赵娥女一次400多元的输液费全靠这笔钱。
受益于镜头的老牛湾。面对被摄对象,有的摄影师置身事外,冷静地按下快门;也有人不满足于此,甚至会放下相机,介入当事人的生活。任志明属于后者,从对内蒙古“空巢老人”的关注,延伸到帮助贫困县发展旅游经济。他从相机后面走到前面,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答案是“不由人”。对他而言,摄影并不意味着一幅幅作品,它是生活的过程,是情感的磨炼与释放的方式。
“看了这些老人的现状,就没那个心情拍风光啦,这个问题你不管不行,它老在你脑子里转,这个不由你。”
被影像改变的老牛湾。“老拍老人们的生活,后来觉得太沉重了,咱看看能拿起相机帮他们干点啥。”大前年,因为一幅照片获奖,任志明去张家界领奖,在旅游车上,导游的一番话给了他很大启迪。以前张家界穷透了,摄影师陈复礼拍的一幅照片在国际上获大奖,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紧接着又是黄永玉张家界题材的画,“就这两个人,把张家界推出来了。现在一年四季根本没有淡季,老百姓的口袋老是鼓的”。他好像被点醒,悟出门道。
在影协的年会上,讲完了这个故事,他提议会员拿起相机,把呼市周围三个贫困县———和林、清水河、托克托,也正是最好的三个风景区的旅游优势展现出来,为人所知。
协会会员开始着意拍摄内蒙古自治区内富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景观,更寻找机会把这些图片广泛展览、传播。
一个香港老板看中了邻近的和林县的风光,决定投资开发旅游,而这又启发了当地一个老板,决定投资开发老牛湾村。2003年下半年,老牛湾旅游项目启动。
今年春节过后,任志明又去了一次老牛湾,村长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交通厅来了5个人,说要解决修路的问题。看到老牛湾的发展前景,离开村子的年轻人又回来了,纷纷盖新窑洞,建新水窖。很多一度的空巢又被天伦之乐填满。
“一看做起来还真有点效果,心里感到平衡,特别高兴。”受到老牛湾变化的鼓励,任志明的心更大了:“我们协会一直喊叫。现在老牛湾已经闹得红红火火了。这桦树沟,还得继续喊,往外推。”他那一脸笑纹就像拾到了金元宝,不由让我产生了疑问:你这样做自己有何获益?他笑着说:“哪儿有钱,呵呵。”把个“没钱”说得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