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转身》连载十二•低镜位的感动】

标签:
原创特别推荐纪实连载十二经典转身低镜位感动精彩杂谈 |
分类: 纪实连载 |
【过去的不必都记起,经历的不必都忘却。有些往事却无法抹除…】
人生会有许多种邂逅,无论是偶然相遇还是不期而遇,都会留下不同的记忆—认识不同道;相遇难相知;同道修同梦;情谊难分舍;期盼再相逢...
那还是我在1991年北京紫房子婚庆部担任婚礼策划的时候,当时紫房子总部婚仪厅一天要安排了六、七场婚礼,急需配备多个专业摄像师拍摄,我们从北京市文化局请来了几位专业“扛机子”的“大块儿”,一来二去,熟了,对这其中一位印象最为深刻,如果说谁不像“扛机子”的主儿,那就是这位后来才知道是从“西山大院”里出来的“公子”
刘晓军先生了,但论起“练活儿”的精气神儿来非这位“公子”莫属了。你别看他平时寡言寡语、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如果非要絮叨其“练活儿”的绝技那还真有被传为佳话
的“躺拍”可聊。最为动人的一幕是在每一场婚礼高潮时新人要喝交杯酒时,就看他把老高的摄像机位通过自己慢慢仰躺在地下来慢慢的压低摄像机镜头位置的方式,以仰拍的角度让流淌的红酒溢满新人脸颊的瞬间成为凝住的甜蜜画面,这种移动机位的拍摄从专业角度比较难,这要求画面不能抖动、乱晃和震颤感。就这招“躺拍”成为了一道风景线,赢得了所有在场的来宾为之感动,也成为婚庆业服务标准的一个典范。
后来刘晓军先生成为了我的搭档。熟了就拿他开涮、戏弄他见着漂亮的新娘就倒下去低镜位拍摄好像是“倒在了新娘的石榴裙下”那般荒诞、搞笑、误会,他总是憨厚的连连摆手,嘴上说:“去去文一,别瞎说哦!”
就刘晓军先生职业性而言,套用一句话形容“在合适位置上的人就是人才”。无论是职涯规划者还是企业管理者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体现我的价值?我们将如何给人才一个适合的职置?刘晓军先生所具备的就是“职业性”,起码在在婚庆领域里的“低镜位拍摄”上堪称职业性“人才”。因为不是每一个摄像师都会那样做;因为婚礼的主角儿并没有要求这样的镜位拍摄;因为那完全是婚礼现场高潮时的一个整体氛围的自然迸发;那是我们一贯追求的服务品质。
自1991年我认识刘晓军先生到1995年我们因各自职涯目标的不同分别,我们共搭档了4年,我们一同从紫房子这个甜蜜的驿站走到北京市民政系统的婚管服务中心,创建新的平台;从经历数千对新人的婚礼服务到承办天安门军旅婚典;从开发包括涉外庆典在内的各类婚典到接受委派组织国际家庭年大型活动,成为了我们一段难忘的美谈,那是一种偶遇后的相知......
可能现在已经没人再去关注紫房子这个老号了,因为这个行当已经进入群英辈出的时代,但初创的那个年代,在全国首创的婚庆系列服务团队中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铁三角”――婚庆策划人沙皮先生、京城婚庆第一主持朱宗英先生和首席摄像师刘晓军先生,我一直引以为自豪。当时记得央视《财经特辑》李阳找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找到婚庆业的‘铁三角’不容易”,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婚庆业在中国刚刚兴起没多久,网络又没有,能寻踪到这伙玩命的人确实不易哦!如果谈婚庆文化的渊源,就不能忽略京城婚庆第一主持朱宗英先生对中国婚庆文化的贡献,因为,1990年朱宗英先生作为第一个中国新式婚礼的主持人开创了先河;他也是开创紫房子婚典的一个形象、一种风尚;也是第一个作为专业型主持人被社会认同的金牌主持人,那么,至今我仍然怀着浓厚的兴趣探究朱宗英先生作为婚典主持人的魅力所在,虽然我们最早合作;虽然我们是君子朋友;虽然他已经在许多电视栏目上是个熟客了,但每每在一起时,他总是称兄道弟的与我胡抡,但他绝对没有浪得虚名......
精彩连载:下期【《经典转身》连载十三·金牌主持】将稍后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