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荃序注《四言史征》的发现及其意义

(2011-07-01 11:25:12)
标签:

曹宣

四言史徵

六峰阁

分类: 空灵梦寻

曹荃序注《四言史徵》的发现及其意义

卷单行

【内容提要】曹荃是曹雪芹家世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但由于史料阙如,在近百年的曹学研究中,对曹荃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其生平、子嗣这个层面上。有关曹荃文采、思想、史观的了解还有很大的空间。曹荃序注《四言史徵》的发现对弥补这一学术缺憾,或有所裨益。

【关键词】曹荃  曹宣《四言史徵》御赐萱瑞堂

1904年,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说:“苟知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1]首次提出了《红楼梦》研究要注重小说作者及著书时代的研究。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后,胡适于1921年发表了《红楼梦考证》,将“小说作者”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近百年的曹雪芹家世研究,不难发现还原曹雪芹家世世系仍然是曹雪芹家世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无论是曹雪芹祖籍研究,还是曹雪芹的生卒年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的话,我们认为曹雪芹家世世系研究的重点应是以确定曹宜、曹寅、曹荃(宣)的兄弟关系以及与曹雪芹的祖孙关系为基础。

  曹荃于曹雪芹家世世系中的地位

1921419,顾颉刚受胡适所托在京师图书馆查阅到雍正十三年(1735)始修,乾隆九年(1744)刊印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在其卷七十四“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详细地记载了曹雪芹直系祖、父六代十一人的名字和任职情况。在当日给胡适的信件中,顾颉刚据此作出如下的世系表[2]

http://s1/mw690/3fc23a0ftd4d16677bca0&690

    同时,顾先生又从曹寅的诗集《楝亭诗钞》中梳理出曹寅有“弟芷园,二弟子猷,筠石(此当是一人)”。

526日给胡适的信件中,顾颉刚依据曹玺、曹寅、曹顒、曹頫都是文职;曹尔正、曹宜、曹颀都是武职(佐领),推测其世系为[3]

http://s7/mw690/3fc23a0ftd4d1678dde46&690

19211112,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根据顾颉刚提供的资料,对曹雪芹家世世系作出了如下推定[4]

http://s15/mw690/3fc23a0ftd4d16d0a96ee&690

从顾颉刚、胡适所作的曹雪芹家世世系表中可以看出,两人在“宜系谁之子”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顾颉刚认为曹宜为曹尔正之子,而胡适则认为是曹玺之子。至于曹荃,顾颉刚没有给出明确的划分,只是很客观地将其归入曹寅的兄弟辈,而胡适却将其直接纳入到曹尔正名下。

19315月,李玄伯于故宫懋勤殿发现曹家近200件奏折,据此撰《曹雪芹家世新考》[5],李玄伯文中所作的曹家世系表完全沿袭了胡适。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家世新考》一文在曹学史至少有两点值得首肯:一是推动了曹雪芹祖籍的深入研究;二是首次将曹雪芹舅祖李煦纳入到了曹学研究范畴。19402月,慧先的《曹雪芹家点滴》[6]、周黎庵的《谈清代织造世家曹氏》[7]发表;19433月,方豪的《红楼梦考证之新史料》[8]发表,这些文章分别对胡适的家世考证作出了不同的补正。

在这期间,曹雪芹家世研究更多集中在曹雪芹祖籍研究之上,但是关于曹宜与曹荃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芷园、子猷、筠石与曹荃、曹宜是何种关系这些问题似无人关注。

1953年,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他依据曹家奏折、诰命、曹寅与友人唱和的诗文、《楝亭图》题咏等史料对曹家世系做出了新的推断[9]

http://s3/mw690/3fc23a0ftd4d16e491582&690

    周先生编排的曹家世系表在曹寅的兄弟辈中加入了曹宣,使原本的兄弟三人变成了兄弟四人,看起来似乎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实则不然。正是因为“曹宣”的出现,才使得曹家世系研究出现一线新的曙光(容后文详细介绍)。

1975年,冯其庸找到了曾于1963年展出后不久就丢失了的《辽东曹氏宗谱》,在19764月据此绘制曹家世系图,其中关于曹锡远一支如下[10]

http://s16/mw690/3fc23a0ft7bae8b228e8f&690

    世系图中曹宣神秘“失踪”了,问题又变得扑朔迷离。但是《辽东曹氏宗谱》中记载曹荃属曹玺之子、曹宜属曹尔正之子,这与1921年顾颉刚的推定不谋而合。

1976年,《红楼梦新证》出增订本,周汝昌根据新发现的雍正十三年(1735)曹家诰命等史料对曹家世系表作了修订[11]

http://s12/mw690/3fc23a0ftd4d170840b6b&690

    纵览曹家世系研究,不难发现曹荃(宣)是解决曹宜、曹寅兄弟关系的一个过渡人物,也是一个重要人物。正是有了“曹宣”的出现,才使得曹家世系逐渐清晰起来。曹荃(宣)本应引起“曹学”研究的重视,但是苦于直接史料阙如,对其研究还并不深入,探究文章如晨星之寥落。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读到的文章仅有《曹宜曹宣》[12]《曹宣小考》[13]《曹雪芹家世问题新探——曹荃的几个儿子》[14]《寅宣子系似丝棼——新发现的曹雪芹家世档案史料初析》[15]《曹宣生卒年考》[16]等几篇。然而这些文章所探讨的重点,仍然停留在有关曹荃生平等问题,对曹荃的思想、史观这些有可能影响到曹雪芹,或可影响到《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深层次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当然,如果没有新材料的发现,这块曹学研究中有待开垦的土地,必然会一直荒芜下去;历史遗留下来的“曹宣改名”问题也必然会一直沉寂下去。

  《四言史徵》的发现及版本简介

199710月齐鲁书社出版了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笔者在阅读这套“丛书”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部曹荃序注的《四言史徵》,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觉得这一发现对探讨曹荃的思想、史观,以及对彻底解决曹宣改名问题或可有一定的帮助,现公布出来,供同好者共同研究。

曹荃序注《四言史徵》事首见《四库全书总目》,其卷九十“史评类存目二”记云:“《诗史》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国朝葛震撰。震字星岩,句容人。是书于历代帝王各以四言韵语括其始末,起自盘古,终于有明。”“《四言史徵》十二卷,内府藏本,国朝葛震撰。即葛氏《诗史》,曹荃为之注释,改题此名也。”据此可知,《四言史徵》是由葛震、曹荃共同完成的一部咏史诗集。

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91292册的这部《四言史徵》,底本是据辽宁大学藏雍正年间刻本影印。《四库存目标注》[17]对该书的版本样式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对刊刻时代也作了初步判定。

《四言史徵》十二本,辽宁大学藏清雍正曹氏芷园刻本,卷一题“长白曹荃芷园甫注释,顿丘葛震星岩甫编辑,古歙程麟德蔚窑甫校订”。半叶八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版心下刻“芷园”二字。前有康熙二十七年九月陈廷敬序,康熙三十九年宋荦序,康熙三十三年曹荃序。封面刻“芷园藏板”,钤“御赐萱瑞堂”印。卷内钤“静远斋果郡王图书记”,“果亲王府图书记”等印记。

《四言史徵》“‘钤御赐萱瑞堂’印 ”,据此可知这部书曾是曹家的自藏书。

按,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回京途中,住在江宁织造曹寅的府邸,曹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康熙皇帝见到了儿时的教养嬷嬷非常高兴,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当时织造府前萱花盛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18]。这对于包衣身份的曹家来说无疑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用“御赐萱瑞堂”作为自家的藏书印,彰显荣耀,也是情理中的事。

该书后来的收藏者“静远斋果郡王”“果亲王”,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允礼(16971738),雍正皇帝胤禛的异母弟。在雍正元年(1723)封果郡王,管理藩院事务。后依附雍正皇帝,弹劾胤禵,进亲王。允礼及其子弘藏书颇丰,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中有关于果亲王府藏书事一则:“又西为宝名堂周氏,在路北,本卖仕籍及律例路程记,今年忽购得果亲王府书二千余套,列架而陈之,其书装潢精丽,俱钤图记。”由此可见王府藏书锦轴牙签,自是一般藏家所不及。按李文藻此文写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也就是说,两代果亲王府搜集收藏的图书,在弘卒后不久,就全部散出了。在散出的图书中或可就有这部《四言史徵》。

至于这部《四言史徵》如何从曹家流传到果亲王府,又如何最终流传到辽宁大学图书馆,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则尚待查证。

《四库存目标注》对该书的刊刻时间做了简单的判断:

曹荃序云:“录成命梓,用契葛君。”原即据此定为康熙三十三年曹荃芷园刻本。唯细检卷一第十叶“胤侯六师”,卷八第一叶“姓赵氏,名匡胤”,“胤”字均缺末笔,且结体居中,不似后来铲版,“弘”字不避,则系雍正时刊版。究系康熙三十三年刻本之重刻,抑系当时未刊,至雍正始刻成,尚待勘验。

由“版心下刻‘芷园’”“封面刻‘芷园藏板’”,可推断曹荃生前曾刊刻过此书,刊刻时间的上限应是曹荃写序言是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下限则应在曹荃去世之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19]。根据“‘胤’字均缺末笔,且结体居中,不似后来铲版,‘弘’字不避”这一版本特征,可推断该书可能是由曹頫在其父曹荃去世之后的雍正年间印刷流传的,其下限当在曹頫获罪曹家被抄的雍正五年。曹頫在印刷之前应该对有“胤”字的版片进行了补刻。

按曹寅曾多次刊刻自己的诗文集,也出资为舅氏顾景星、朋友施闰章等刻过诗文集,但为何没有为自己的亲弟弟刊刻著作,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尚待研究。

三《四言史徵》作者葛震小考

《四言史徵》的前身是葛震的《诗史》,即葛震写的一部咏史诗集。关于葛震的生平,《诗史》序者陈廷敬、张希良、张鸿烈、钟国玺在序文中都有所提及。葛震,字甫之,号星岩,江南句容人,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终年五十七岁。著有《种松堂文集》四卷、《诗集》八卷、《史赞》十六卷、《北行纪行录》一卷、《律陶诗》一卷、《选定古唐诗玉林》六十卷。清赵士麟《读书堂彩衣全集》中《葛星岩公传》[20],对葛震的生平事迹及其为人介绍得较为详尽,现摘其要者录之:

癸亥入都,上召见养心殿,顾问南事,公应对称旨。上悦,命供奉武英殿。丁卯再召见养心殿,奉面敕咏御书竹赋屏风诗一律,寻命清查内库御窑瓷器。庚午设立御书处,奉特旨监造御笔、御临法书,与北地米公汉雯、长洲宋公骏业同直内局,多所论定,称上意焉。辛未四月,圣驾北巡,命扈从直懋勤行殿,恩遇有加,作北巡赋并诗以献。是役也,车骑行李,上命侍卫赵公昌供给。公自以沦落之余,荷主上特达之知,勤敏在公,历十余载,夙夜不遑,遂成劳瘁,犹时勉强医药,并得保余年,以答主眷。然日就委顿,病势形焉。时壬申十月,上闻,亟命侍卫赵公昌、郎中强君国忠率同大喇嘛僧诊视,复面敕院医黄等接踵调治,一切药饵具蒙上赐。至三十一年癸酉七月二十二甲子终,年五十有七。

葛震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癸亥入都,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癸酉去世一直在武英殿供职,而这期间曹荃一直在康熙身边当侍卫,两人交往或还很密切。又:

公(葛震)少而好学,至老不倦,研穷经史百家,悉能究其指归源流,以故发为文章,上下千古自成一家言。诗溯骚雅汉魏,下迄三唐,纵横排,诸体皆善。真书师钟太傅,分书法蔡中郎。草书如铁干铜柯,风韵溢于笔墨之外。然皆矜慎不传,自娱而已。性方严,端重燕居,无惰容,无亵语。虽至戚子弟见之,未尝不整冠振衣。人有过,必面折之。进无谀词,退无后言,故亲族皆严惮焉。所与游者,皆海内名流,诗文唱和,无虚日。

从传文可知,葛震于经史、诗赋、书法皆有造诣,且为人至孝,耿直好学。从其性格,以及把《诗史》很信任地交给曹荃注释,说明两人的关系的确是很密切的。从“所与游者,皆海内名流”,可知曹荃亦非泛泛之辈。

四《四言史徵》的校订者、叙者

《四言史徵》的校订者程麟德,字令彰,安徽歙县人,著有《霱堂集》。程麟德与曹荃其兄曹寅是好友,曹寅有《自润州至吴门,行将北归,杜些山、程令彰作诗见寄,奉和二首》《和令彰十八夜饮南楼》《浣溪沙·丙寅重五和令彰》《高山流水·和霱堂韵》等与之唱和的诗词,程麟德也曾为曹寅的《北红拂记》写过跋语[21],据此可知程麟德与曹氏兄弟关系亦非一般。

《四言史徵》文前有序三篇,序者分别为陈廷敬、宋荦及注者曹荃。

陈廷敬(16391712)号子端,泽州(今山西阳城皇城村)人。清初名相,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奉旨主编过《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陈廷敬的序文完全移录于《诗史》序文,只不过在刊刻的时候把“诗史序”改为了“四言史徵序”,恕不作繁引。

宋荦(16341713),是清朝著名的藏书家、文学家。字牧仲,号漫堂,别号绵津山人、西坡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官至直隶通永道,山东按察使,江西、江苏巡抚,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从政清正廉洁。工文学,与王士祯、汪琬、施润章等人同称康熙间十才子。有《漫堂墨品》《绵津诗抄》《筠廊偶笔》《西坡类稿》《沧浪小志》等著作传世。

宋荦与曹寅同朝为官,关系密切。《楝亭集》中,曹寅有多首与其唱和的诗词。宋荦叙《四言史徵》,事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当时曹荃还在世,可知宋荦与寅弟曹荃也是有交往的。宋荦的叙文详细交代了曹荃注释《四言史徵》的方法、特色及目的:

长白曹君芷园为之注,取诸本纪、世家、列传之文,而又书帝王统系纪年于前,备采野史之可传信者于后。正统则标其名,僭国则书其附。文约而事备,法严而义精。盖效《紫阳纲目》之遗意,所谓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者,几几乎近之矣。

语云: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葛氏《史征》虽佳,得芷园注乃益明。今夫史乘之多,汗牛充栋,黄吻唔,白首不能罄其词。于是畏难而阻者,反籍口宋儒玩物丧志之说,高束不观,往往不知自古至今帝王几统南北,几朝制度。文章蒙然云雾,学问日入于荒陋,岂若于毁齿就传时即授以此编读之。有韵之言寻行朗诵,即易于成熟而先入之所睹记,又可历久而弗忘,其有功蒙养不小也。

宋荦对曹荃注《四言史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裴松之注《三国》、刘孝标注《世说》、郦道元注《水经》之外的第四奇注。

况芷园之注,又复精详,乃尔乎,昔裴松之注《三国》、刘孝标注《世说》、郦道元注《水经》,世称三奇注,今得芷园而四矣。

《四言史徵》曹荃自序:

学士家究极经书所以治心也,博览史书所以资识也。经史学识不可偏废,犹辅车然。然士之求治一经,殚心岁余,义可粗了,程功若易;史则充栋,非究数年之力以勤披览,亦不能遍,是为难耳。人每畏难,鲜不置之,因犹改难趋易,删多就寡。而诸家裒史,减略出夫史;至于撮要,则节目不能详。律句则书,法莫能备,大端疏漏,实误信传。句容葛君是所慨然,于此而有《四言史徵》之著也。首自鸿蒙,下至元明,皆取各家正史而概括之。凡所更代,帝王功德之绪,胪列于前;臣宰忠奸之迹,鳞次于后;节烈异数,附记于末。率为四言韵语,则寓褒贬、美刺大意,有同葩经,俾读者可以与群、怨焉。予一日相与衡论古今之际,出此稿以示予。予览竟喜其琢句之工、命意之善也。然亦微有因简致疏之处,乃不揣请而为之注。取诸本纪、世家、列传详以系之,庶使读句者记其要领。览注者得其纤悉,去多而寡、去难而易,使无星漏,足可信传。葛君之功,有益于世学实厚。予则因弥至深,少助弘济。且此诚便家塾幼学,裨于摹字之初。即令写此,不二三岁可熟正文,再为讲解古今全史,咸贮腹笥。牖下恣谈,论廊庙,资政事,润色柔翰,鼓吹诗歌,学士案头岂可少此一书乎?其中短注古韵音切皆本考究,间抒己意,览者自知。录成命梓,用契葛君。

时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戌孟秋,长白曹荃书于漱艺山房。

文后印二:曹宣今名荃(阴文)、芷园字子猷(阳文)

这篇序文详细地交代了曹荃注释葛震《诗史》的缘起,“一日相与(葛震)衡论古今之际,出此稿以示予。予览竟喜其琢句之工、命意之善也。然亦微有因简致疎之处,乃不揣请而为之注。”注释目的则为,“取诸本纪世家列传详以系之,庶使读句者记其要领,览注者得其纤悉”“予则因弥至深,少助弘济,且此诚便家塾幼学裨于摹字之初,即令写此,不二三岁可熟正文”。

五曹荃序文于曹学研究的意义及曹荃文采之探讨

从前录曹荃序文内容看,其所透漏的信息,至少还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早期的研究者,在根据《八旗画录》中“曹宜,字子猷,号筠石”[22]这一资料作曹雪芹家世世系表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将曹宜归为曹玺之子。后被证实字子猷,号筠石、芷园者实为曹宣,曹宣乃曹玺“仲子”,而曹宜是曹尔正之子。但根据已发现的曹家档案所知,曹玺只有二子曹寅、曹荃,于是就有研究者推测曹荃就是改名前的曹宣。一九六三年十月中央档案馆明清部杜衿南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提出:“曹荃极可能原名为曹宣,因宣字与康熙帝名字玄字同音避讳,才改为荃字的。”[23]

关于曹宣改名曹荃的问题,至今还只是一个推测,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四言史徵》曹荃序文后所钤“曹宣今名荃”“芷园字子猷”二印章,有力地证明了曹宣改名曹荃,字子猷,号芷园的问题,使推论成为了定论。

(二)在红学研究领域,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的考证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新红学创立之初,有关曹雪芹祖籍的问题,胡适并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来讨论。真正开曹雪芹祖籍研究之先河的是李玄伯先生。1934年,李玄伯先生在考察了大量“涉曹”史料后,首先确立了曹雪芹祖籍“丰润说”的学术观点,开启了“曹雪芹祖籍研究”这一课题。曹雪芹祖籍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丰润说”、“铁岭说”……

《芷园叙》中曹荃自署“长白”,与曹寅早期所署里籍“长白”完全一致。[24]笔者无意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观点,只是从公布史料的角度出发,觉得这似乎能为曹雪芹祖籍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点。

(三)根据以往发现的有关曹荃史料,知其精于绘画,做过《康熙南巡图》监画。据考康熙帝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回京后,于次年诏画《南巡图》,作为纪念。由宋骏业主其事,王翚主绘,曹荃奉谕“监画”,历时三年完成。曹荃善画,从其兄曹寅的诗注以及阎若璩的赠诗中也能获知一二。如曹寅《喜三侄颀能画长杆为题四绝句》:“妙香一树花难描,泪洒荒原百草稍。此日天涯深庆喜,也如历劫见冰消。(子猷画梅,家藏无一幅)”。又如阎若璩《赠曹子猷》诗句“请挥一匹好东绢(原注:善画)”。

从曹荃手书的这篇《芷园叙》(见附图)中,可知曹荃不但精于绘画,而且字写得潇洒大气。笔者于书法所知实浅,但初步印象曹荃书法很见功底,似不在其兄曹寅之下。

西汉文学家扬雄说:“书,心画也。” 清人周星莲也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意思是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学士的字,清俊秀丽。正所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曹荃的字写得磊落洒脱、浑厚有力,似可说明他也是一个脱俗、磊落之士。

(四)曹荃的书、画才艺为世人所重之外,他的诗词造诣同样值得研究者重视,时人在颂扬曹寅之才时往往与曹荃并提。例如《楝亭图》第三卷王鸿绪的题诗就说:“婆娑一枝下,授经声琅琅;哲嗣双凤举,苞采辉岩廊”;第四卷尤侗的《楝亭赋》也说“昔有才子,子恒、子建;今有才子,子清、子猷:二惠竞爽。两难相求。”[25]

由此可知曹荃才华出众,恐不在曹寅之下。遗憾的是曹荃的诗文集未见流传,仅留下一句“水动渔舟出”,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对曹荃“具异才”的探讨。从曹寅的《楝亭集》和时人与曹荃的唱和诗词中同样能管窥其诗词造诣之一斑。

《楝亭集》中收录的曹寅与二弟曹荃唱和、寄怀、悼念之作,有《黄河看月示子猷》《十八对月与子猷作》《有怀子猷》《人日和子猷二弟仲夏喜雨原韵》《和芷园消夏十首》等三十题。《人日和子猷二弟仲夏喜雨原韵》《和芷园消夏十首》则直接说明了曹荃是能诗的。

曹荃与曹寅的朋友也有诗酒唱和,在吴秋屏的《秋屏词》[26]中就有两首词涉及到曹荃:《满庭芳·芷园席上曹东皋索赠》《沁园春·寄芷园次南屏韵》。

曹荃的才华在其生前就已被时人接受,可从当时的文化名人朱彝尊、朱稻孙祖孙,以及翁方纲奉题《思仲轩诗》中得到佐证。

曹荃去世后,曹寅因怀恋弟弟而作《思仲轩诗》诗卷征题,其中朱稻孙题诗《奉和曹荔轩先生思仲轩诗》[27]

中庭有灌木,柯叶青娟娟。注名桐君,曰杜亦曰

不若皂多荚,不若榆多钱。比桂香较殊,似藕丝相连。

有时清风生,绿荫满庭前。爰怀吹人,朗咏留佳篇。

即事怃今昨,拓轩斯树边。旁列千个竹,下临一泓泉。

无言赋长句,体物何祥妍。胜地从未游,感此情缠绵。

申章和宏制,弱豪终莫宣。

曹荃有画《洗桐图》,文中朱稻孙称呼曹荃“桐君”,说明了曹荃的这幅《洗桐图》在当时很负盛名,不然朱稻孙也不会用“桐君”来代称曹荃。

 

综上所论,我们认为,通过对《四言史徵》序文及曹荃相关史料的解读,我们对曹荃这个曹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是曹雪芹家世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不仅才华出众,能诗善画,字写得好,而且人品端正、脱俗磊落。至于《四言史徵》体现曹荃何种史观,以及该书有没有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待时贤俊秀作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64年,第265页。

[2]《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3]同上,第50页。

[4]同上,第102页。

[5]《故宫周刊》第八十四至八十五期,1931年。

[6]《学术》第一辑,19402 月。

[7]《宇宙风》(乙刊)第二十一期,19402 月。

[8]《东方杂志》第二十九卷第二号,19433月。

[9]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棠棣出版社,1953,第5455页。

[10] 参见冯其庸著,《曹雪芹家世新考》文中插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12]周汝昌撰:《红楼梦新证》(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53页。

[13]朱淡文:《曹宣小考》,载《曹学论丛》,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14]刘广定:《〈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特辑·红楼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第118页。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从刘广定先生该文中获益匪浅,谨此致谢。

[15]《历史档案》1985年第2期。

[16]《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第5辑。

[17]杜泽逊著:《四库存目标注•史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400页。

[18]文见《丛书集成续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清)冯景著,《解舂集文钞》卷四叶一。

[19]关于曹宣于康熙四十四年去世,朱淡文《曹宣小考》一文有详细论述,文见《曹学论丛》,群众出版社,1986,第2527页。

[2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9册•别集类》,齐鲁书社,1997年,第1113页。

[21]程麟德为曹寅《北红拂记》题跋事,见胡文彬《为伊消得人憔悴——曹寅撰〈北红拂记〉发现报告》一文,收入《读遍红楼——不随黄叶舞秋风》,书海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22]李放编:《八旗画录》,1919年印本。

[23]周汝昌著:《曹雪芹》,作家出版社,1964年,第236页注②。

[24]蒋景祁编《瑶华集》所收词人“姓氏、里、爵、集”内,列“曹寅,子清、荔轩,长白,内部,《西农词》”。见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黎阁刻本。

[25]引自周汝昌撰:《红楼梦新证》(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26]《秋屏词》,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27]见《六峰阁诗稿》,康熙刻本,卷二。

附图:

http://s12/mw690/3fc23a0ftd4d17266fb8b&690

http://s5/mw690/3fc23a0ftd4d17267f394&690

http://s11/mw690/3fc23a0ftd4d17269bdea&690

http://s15/mw690/3fc23a0ftd4d17276628e&690

http://s10/mw690/3fc23a0ftd4d172721659&690

http://s3/mw690/3fc23a0ftd4d172773ab2&690

http://s14/mw690/3fc23a0ftd4d1729063bd&690

http://s8/mw690/3fc23a0ftd4d172a40327&690


(原载《曹雪芹研究》2011年第1辑(总第1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