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左】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显庆四年,当年被长孙无忌大骂的许敬宗上疏,指责长孙无忌与人勾结谋反。这种指责让唐高宗非常沮丧,说:“前几年是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现在又是舅舅,我家门不幸,不断出现这种事,让我愧对天下百姓。”
许敬宗说:“房遗爱是无知小儿,根本无法与长孙无忌相比。长孙无忌帮助先帝夺取天下,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群臣服其能,百姓畏其威。如果长孙无忌站出来振臂一呼,会有无数人响应,后果不堪设想,希望陛下早做决断。”
唐高宗一下子哭了出来,“我怎么能忍心对自己的舅舅下手?后代史书会说我恶毒。”
许敬宗引用历史故事,当年汉文帝哭着杀掉自己的舅舅薄昭,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并不坏。长孙无忌的罪过远远超过薄昭,所以许敬宗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机之事,间不容发。请陛下赶快做出决断。”

唐高宗也不找长孙无忌来当面质问,直接夺去他的官爵,把他发配到黔州。许敬宗派出大理正袁公瑜等人赶到黔州,严刑拷问长孙无忌,逼迫他自缢而死,籍没其家。至此,唐太宗留给儿子的两位顾命大臣全被杀死。史书上批评唐高宗有失君德,说:“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长孙无忌对于自己的外甥唐高宗,一心一意,忠心耿耿。问题在于,居住在宫苑之外的年迈的舅舅,总不如枕席边的武则天距离唐高宗更近,更体贴他。长孙无忌死得冤枉,败得必然。
长孙无忌与武则天的矛盾,其实是两大势力的矛盾。唐代,皇后在皇权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帝。长孙无忌自己代表着唐太宗时代的后党势力,可惜时过境迁,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唐高宗李治,坐在皇后位子上的,不论是王皇后还是武皇后,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后党集团的形成,长孙无忌如果不甘心退出权力的核心,他们之间的矛盾总要爆发。
在铲除异己的过程中,武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唐高宗慢慢被架空,成为放在皇帝宝座上的一个摆设。唐高宗的身体不好,虽然对武皇后有几分惧怕,但他并不甘心大权旁落,不想继续忍受下去。这时候有一个名叫王伏胜的人出来揭发,说武皇后招引道士进宫,暗中搞一些厌胜的仪式。唐高宗大怒,想以此事为契机,把武皇后废掉,于是把上官仪找来商量。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人,进士,文词极佳,文风绮丽,引领一时风气。上官仪做过弘文馆的直学士、秘书郎。唐高宗时代又做过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等职务。
唐高宗可以倚靠和信赖的,只有上官仪这样的文学之士,说明当时真正的实权人物已经都站到了武皇后的一边。上官仪看不清这种形势,有话直说:“皇后专权,朝野失望,应该废掉武皇后,以顺人心。”
上官仪的立场与他的经历有关,当初他和王伏胜都在皇子李忠身边做过事,李忠后来做了皇太子,又因为武皇后的缘故而被废,上官仪当然不满。唐高宗就让上官仪拟一道圣旨,这正是上官仪最擅长的。
问题是,此时的朝廷内外到处是武皇后的亲信,马上有人飞速跑到武皇后那里,说明皇帝这边的打算。武皇后匆匆赶来,当面为自己申辩。
一见到皇后本人,唐高宗心里的一团怒气立刻烟清云散,代之以畏惧和气馁。这种变化,究竟出于对皇后的爱意还是迫于皇后的气势,外人难以知晓。随后唐高宗又说了一句很不仗义的话,把一切完全推到上官仪的身上,他说:“上官仪教我。”
这是一句要命的话,武皇后从此把上官仪牢记在心。以后由许敬宗出面,指控废太子李忠、上官仪、王伏胜等人谋反,于是上官仪和他的儿子都被处死。此时是麟德元年,李忠只有二十二岁。
这是唐高宗最后一次尝试摆脱武皇后的控制,以失败告终,而且败得很不光彩。那以后,唐高宗彻底放弃抵抗,大唐王朝的大权完全由武皇后掌控。
■未完待续
节选自《皇帝的家事儿》系列之《悲欢后宫》 转载请注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