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宣宗——该死的亲王(2)

(2014-06-06 06:29:41)
标签:

文化

该死的亲王

皇帝的家事儿

朱高炽

朱棣

分类: 《皇帝的家事儿》系列

朱高炽在皇太子的位置上等了二十年,诚惶诚恐,既要小心别让父皇对自己更失望,又要提防如狼似虎的两个弟弟,在他们闯下大祸时又要替他们求情疏通,这个皇太子做得十分辛苦。

朱棣对这个皇太子很不满意,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朱高炽最大的问题是肥胖,体态异常臃肿,已经影响了他的日常行动。而且他的腿上还有毛病,走起路来非常吃力。

朱棣的陵墓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当初开始营造陵寝的时候,朱棣派三个儿子和他们的孩子去天寿山看看。途中要经过沙河,当时天气寒冷,河面已经结冰。两位王爷提议,大家步行过河。朱高炽下了轿子,跟着大家走到冰面上,这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滑溜溜的冰面简直让他寸步难行,虽然左右有两个太监搀扶护卫,肥胖笨拙的皇太子的脚下依然不停地打滑,狼狈不堪。

汉王和赵王跟在后面看笑话,汉王嘲讽地对赵王说:“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没想到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正跟在两个人的后面,听到汉王的这句话,冷冷地说了一句:“更有后人把滑哩!”

汉王回头,这才发现身后的朱瞻基,汉王狠狠地盯了朱瞻基很久,叔侄二人从此结下深仇。

汉王和赵王知道父皇对大哥不满意,两个人都有些跃跃欲试,他们原本就像父亲朱棣一样,有一颗虎狼之心。朱棣每次带兵出征,都让皇太子留守。汉王和赵王经常在父皇面前议论太子的不是,让朱棣对皇太子更加疑惑,派给事中胡滢前去调查。

皇太子身边有梁潜、黄淮、杨士奇等人辅佐,平时经常提醒太子做事谨慎守法。所以胡滢没有查出皇太子那边有什么问题,而且这种事,少说或者不说更保险一些。胡滢回去以后向朱棣汇报,说皇太子敬天、仁孝,没发现什么问题。

朱棣对皇太子常常感觉失望,平时对汉王朱高煦的恩遇超过了皇太子。解缙提醒朱棣说:“这样很不妥当,陛下是在制造矛盾,后患无穷。”

这话让朱棣很不高兴,认为解缙在挑拨他们父子和兄弟之间的关系,离间骨肉。加上解缙在一些事情上与朱棣的看法相左,渐渐失去了朱棣的器重,最后被远远地打发到交阯去做官。到此,解缙的晦气远远没有结束。

永乐八年,朱棣带兵北伐,皇太子留守南京。解缙正好到南京奏事,顺便拜见了皇太子,没有等朱棣回来就离开了。汉王朱高煦借题发挥,说解缙这一次来京城,就是瞅准了皇帝不在的时机,因为他只想见皇太子,不想见皇帝。朱棣大怒,把解缙投入锦衣卫的监狱。解缙在牢中受尽折磨,连累不少人丢了性命,自己最终也亡身败家。

朱棣曾经很认真地考虑废掉皇太子,改立处处与自己相像的二儿子朱高煦。《畜德录》中说,朱棣把隆平侯张信找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征询张信的意见。

当初朱棣做燕王的时候,张信暗中投奔他,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朱棣后来封他为隆平侯。张信明确反对改封汉王,说:“这种事违背常理,不容易。”

朱棣大怒,拔出宝剑,把张信的牙齿打断,鲜血洒了一身。不知道朱棣这支剑是刺向张信的嘴,还是打向他的嘴。过了一会儿,朱棣的情绪平静下来,感觉自己做得过份,让人拿衣服来给张信换上,说:“你是一个耿直的大臣!”

以后,改立太子的事也就放了下来。

朱棣还曾经派太常寺的袁廷玉去给皇太子看相,袁廷玉的结论是:“后代人主。”再让他给皇太子的儿子朱瞻基看一看,结论是“万年天子。”

遇到这种问题,无论懂不懂相术,每个大臣都会像袁廷玉一样回答。反正都是皇帝的儿子和孙子,说几句好话总不会出大错。可以说,朱高炽最终能保住皇太子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借了儿子朱瞻基的光。

还有一种说法,不知真假。明成祖晚年的时候,也曾想过让三儿子朱高燧继承皇位,询问杨荣的意见。杨荣说,赵王的鼻子有些歪,不宜居正位。

朱棣就把朱高燧召来,仔细打量他的脸,果然鼻子不太正,也就打消了原来的念头。明仁宗的时候,宫里的太监在明仁宗面前谈起此事,明仁宗高兴,马上升杨荣为太子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件事是太监在帮助杨荣,当初并没有这种事。

朱高炽在皇太子的位置上足足等了二十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继承大位,就是明仁宗,此时他已经四十岁。登基之后,明仁宗把两个弟弟的食禄增加到每年两万石,对他们宽厚有情,两个弟弟基本上也还算老实。另一个原因,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很短,兄弟之间的矛盾还来不及显露出来。

第二年的五月,明仁宗在钦安殿里暴亡,前后只在皇帝位上坐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就是明宣宗。据说,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时,汉王朱高煦曾经派人半路拦截,只因为时间太过匆忙,难以布置妥当,最终没有得手。

这些年来,两位皇叔在背后对父亲搞的种种勾当,朱瞻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他有能力处置二人的时候,他不会像父亲那样顾及骨肉亲情。

现在,明宣宗终于可以了结自己与叔叔朱高煦之间的旧怨了。

■未完待续

节选自《皇帝的家事儿》系列之《该死的亲王》(东方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转载请注明
     ■于左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