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帝——兄弟君臣(4)

标签:
明英宗太上皇朱见深明景帝文化 |
分类: 《皇帝的家事儿》系列 |
易储
明英宗平安归来,让明景帝陷入尴尬的境地,南宫里住着一位太上皇朱祁镇,东宫里住着的皇太子朱见深也是太上皇的儿子,明景帝夹在中间,十分难受。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入手的地方就是改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太子。此时明景帝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见济,生母是杭妃。
问题是,明景帝要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障碍重重。首先,现在的皇太子朱见深并没有什么过错,硬生生地废掉,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其次,明景帝的汪皇后极力反对,而且朝中百官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倡议,让明景帝非常苦恼。明景帝想要用金钱封住大臣们的嘴,赐给大学士陈循、高穀每人一百两黄金,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每人五十两黄金。
此事非同儿戏,太上皇还在那边好好地活着,又有一大帮儿子。明景帝只有这一根独苗,未来的形势暧昧不明。黄金当然是好东西,人人喜欢,然而明景帝的这些黄金有点烫手,接受的时候需要赌上身家性命,谁都会认真掂量一番的。
在这一类生死攸关的大事上,敢于挺身而出的往往是具备赌徒气质的人,或者本身就没有退路、不怕失败的人。
这种人适时出现,此人姓黄,是广西土官都指挥使。此前,黄某人因为私怨而杀死弟弟一家人,朝廷正在调查此事。黄某人知道皇帝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反正自己身上的案子重大,一旦查清,基本也是一个死罪,不如赌上一把。
景泰三年四月,黄某人写了一道奏疏,建议改立皇太子,以安定人心。这道奏疏正是明景帝眼巴巴盼望的,马上交给大臣们讨论,同时宣布不再追究黄某人的罪过,反而提拔他做了都督。
第二天,文武百官当廷讨论,圆滑一点的人都不肯明确表态。有几个胆子大一点的,站出来反对,分别是给事中李侃、林聪、御史朱英。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警告大家:“这件事今天一定要议出明确的结果。每个人都要明确表态,不同意的,可以不署名。”
这是逼迫每个人表态,哪个人敢不同意呢?结果大家都赞成改立皇太子,连同前面反对的人都签了名。明景帝非常高兴,让礼部挑选一个好日子诏告天下。
景泰三年五月,明景帝宣布废掉汪皇后,改立杭妃为皇后,皇后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先前的皇太子朱见深被废,改封为沂王,同时封朱见深的兄弟朱见清为荣王、朱见淳为许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明景帝费尽心思,把自己的儿子推到皇太子的位置上,不到两年的时间,皇太子朱见济却突然病死。皇储之位再一次空了出来,更令人困惑的是,明景帝再没有别的儿子。因此,景泰五年五月,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提出请求,希望恢复沂王朱见深的皇太子地位。明景帝刚失去惟一的爱子,精心的设计化为泡影,现在这些人又来触碰他敏感的神经,当然非常生气,两人被下入锦衣卫的监狱。
景泰六年八月,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旧事重提,又一次要求恢复朱见深的皇太子地位。明景帝大怒,下令打了廖庄一通棍子。此时章纶和钟同两个人还关在狱中,当初正是他们两个人最早提出这个可恨的建议,所以明景帝下令连他们一同施以杖刑。
到了景泰七年冬天,明景帝患病。转年的春天,皇帝到北京南郊的斋宫中养病。皇帝身体不好,皇储又迟迟没有确定,所以大臣们再一次请求确立皇太子的人选,被明景帝拒绝。这段时间,明景帝在斋宫当中斋戒,因为病情比较严重,不方便在仪式中行礼,特意把石亨找来,让他代替自己行礼。明景帝信赖石亨,才把如此出风头的差事交给他。随后的结果证明,明景帝此举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石亨是渭南人,善骑射,作战勇猛。因为于谦的推荐,石亨做了五军大营的右都督,在随后守卫北京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做了镇朔大将军。后来于谦设立团营,任命石亨为提督。明景帝易立皇太子之后,石亨被任命为太子太师。
石亨来到明景帝身边,听候明景帝的吩咐。通过就近观察,石亨发现明景帝的疾病非常严重,认为时机难得,回去之后与张軏、曹吉祥等人密谋,要把南宫里的太上皇重新请回来,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夺门之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