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劉合群: 以“力網理論”探尋中醫新境界

(2014-04-03 15:27:32)
标签:

健康

分类: 学术论坛
劉合群: <wbr>以“力網理論”探尋中醫新境界

■醫者仁心

  “宇宙及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因為力(泛指一切力)的作用而發生著聯系,而聯系即構成了網。因此,宇宙間不僅存在著萬有引力,同時還存在著‘力網’。力網是被人們忽略的客觀存在的又一普遍規律,可以稱之為‘力網定律’。如果以‘力網定律’來看待疾病,治療的方式和手段將有所不同。”中醫專家劉合群日前向筆者介紹了一個看待疾病的全新視角。

  “力網理論”下的醫學觀

  “人們普遍存在著這樣的誤區,認為當今醫學越細越微越科學。實際上,這是對‘科學’二字的狹隘理解”,劉合群說,“什麼是科學?科學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而醫學的科學性就在於揭示疾病的本質。診療疾病中的量化是必要的,但是完全依靠量化,抽一滴血,取一滴尿液,盡儀器所能去研究微觀變化,隔斷聯系來看疾病,反而會與醫學科學的本質背道而馳,甚至使醫學陷入困境。當務之急是要跳出以往醫學的視角,回到宏觀,樹立一種‘力網理論’下的醫學觀。”

  劉合群出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從小學習傳統醫學。他曾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天體力學專業,並就讀於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正是由於這種從天文學轉而又進入“人體科學”的特殊學習經歷,使劉合群不再單純局限於一門醫學的認知,而是走上了多學科交叉的探索之路。

  天體和人體的運動變化規律是相通的。如果在人體上遇到疾病困惑與困擾時,不妨通過從天體和自然的觀察中去尋找答案。劉合群形象地把人體上所發生的腦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等出血現象,與地球內部由於擠壓所發生的地震、火山噴發做出比喻,認為其道理是相通的,比如, 高血壓可以看作是由於人體內部陷於不正常的擠壓狀態,殃及了血管周邊環境,從而破壞了血壓的內穩機制,使血壓升高成為一種必然。這樣對高血壓進行解讀的最新理論,即“擠壓理論”。

  “從‘力網’視角看,當今醫學研究還存在著空白,劉合群說,找到空白也就等於找到了醫學的突破口!他認為,人體不僅具有生物性質、化學性質,更為重要的是還應該具有物理的性質,這才是人體的整體與系統性所在。”劉合群指出,疾病的生成並不是單純的細胞變異,而是在無形中受到“人體力網”的制約,栓塞、佔位、擠壓與形變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更為主要的原因。

  據此,劉合群對疾病形成的原因首次進行了物理破譯,在“力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栓塞與佔位理論”“擠壓理論”“人體形變醫學理論”和“人體內部物質漂移學說”,配合獨創的“周身物理應力手診法”及“針術”,以針灸工具直入病灶,對擠壓、扭曲、不當佔位和阻滯的地方進行撥正、疏通、理順和調整。

  “周身診法”與“針術”

  與傳統的寸口摸脈不同,劉合群提出,周身物理應力手診法是建立在物理學的“應力”原理概念上。“人體患了各種疾病,手下的應力感是不一樣的。周身物理應力診法主要是診察人體內部的‘應力’變化,形象的說,可稱其為‘力診’。”劉合群介紹,人身之脈,周身無處不在,不必局限於寸口。比起診病僅是停留於寸口分析揣測人體健康情況,周身診法更具直接性、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醫者在分析過程中所帶有的主觀性,從而更貼近被診對象的客觀實際,少一些似是而非、或者“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情況。

  在以往中醫的診法中,胃部不適更多被診為“脾胃虛寒”之症,而西醫往往稱之為“胃炎”。劉合群應用應力診法時發現,這一疾病的起因其實是胃部周圍受到擠壓,或胃部本體出現痙攣,進而發生形變。又如中醫辨証多診為“宮寒”的經前期綜合征,在採用“應力”診法觸摸后,他發現大多數患者是由於附件本身發生了異位、扭轉,或因直腸不順、排瀉不暢,導致硬便堆積,使附件部位受到擠壓進而引發疾病。

  在劉合群的理論中,引發疾病問題的病位點與傳統針灸意義上的穴位點或阿氏穴不同,他強調的是一個立體多維的空間,病變部位或有暗結、或有瘀塞、或有擠壓、或有痙攣、扭轉、異位等形變。同時他認為,人體的結構物質除了骨架(似剛體)支撐系統外,如中醫定義的皮膚、腠理、筋、經絡、經筋五臟六腑等,西醫所言的肌肉組織、肌腱、神經等皆屬軟體之列,具有彈性。他說,“在接受到外力的作用后,具有彈性的物體自然會恢復到原有的狀態。”據此,劉合群利用傳統針灸工具,跳出穴位施針的理念,將病位點作為施針的靶點,通過針的“力學回位復常效應”,對引發疾病問題的所在之處進行撥亂順正,利用針術理順、復位、復常功能,糾正這些軟體的異位、變形,恢復力網平衡。融入自然科學的理念,從傳統的經絡、穴位脫穎而出,從而開創了中醫診療疾病的新方法、新途徑。

  尋找現代中醫發展突破口

  創新被視作一個民族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則是發展中醫藥的戰略選擇。實現自主創新,既是中醫藥自身發展的關鍵,也關系到中國科技能否實現重點跨越,爭取在醫學和生命科學方面有所突破,從而成為中國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

  可以說,劉合群帶有突破性的“力網”醫學理論與“周身診法”“針術”等,都可視為中醫藥自主創新的一次實踐。在2008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大會上,劉合群的針術吸引了各國醫者、專家的關注,他希望這一技術能夠得到推廣。2009年,他被正式聘為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團隊的導師,“劉合群醫學研究組”亦同時成立。2014年,以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圖像研究所所長、博導宋恩民教授為首的科研團隊,已正式啟動與劉合群教授共同開展相關的研究課題。

  對此,劉合群表示,“力網理論”將改變人類的疾病觀。他的最大願望和理想是將他的新研究、新發現,對疾病的新認知以及所產生的新的醫學理念,向世界弘揚,並造福全人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