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榰案木如何

标签:
刘子翚秀才木楔明代文化 |
分类: 《文史天地》文章选登 |
http://s8/mw690/001amyb8zy6OCVDzIl987&690
刘子翚是朱熹年少时的老师,他有一首咏物诗很独特,不仅取材朴实无华,而且写出了生活情趣,笔调略带辛辣,其哲理颇值得玩味:
匠余留片木,榰案定欹倾。
不是乖绳墨,人间地少平。
何为“榰(音zhī)案木”?就是木工制做完工件后所剩余的三角形小木块,人们利用它来垫桌脚,所以叫做榰案木。既然是垫桌脚的小木块,谁都不会将它当成起眼的东西来看待。引发刘子翚写这首诗的,是他书斋里的那张书桌。因为地面高低不平,所以书桌摆放不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让书童去木匠那儿找一块剩余的三角木片来垫桌脚。童子照他的话去做了,把桌脚垫妥当,桌面就平整了。此举却让刘子翚触景生情,联想到人间有些事情的不公平,而解决这种不公平的,往往还是像小木楔一样敢于承担责任、主持公道支撑起危局的小人物在起作用。
其实,玩味榰案木的,不仅仅是刘子翚一人。直至明代,又有人写咏榰案木的诗。明代笔记小品《尧山堂外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一位秀才破格参加殿试,朱元璋拿出一块榰
朱元璋见这秀才有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且文思敏捷,借物抒情又恰到好处,很是欣喜,第二天就任命秀才为掌管司法监察的按察使。一个小秀才就靠一首小诗改变了命运,这故事虽然有点令人不可信,但秀才诗中的“每于低处立功名”和最后一句“要向人间治不平”,分别道出了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感慨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基层知识分子如果不懂得忍辱负重,又怎么能取得上司赐权行政呢?要向人间治不平是一种愿望,也体现了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持有的抱负。读刘子翚以及明代才子的这两首诗,对榰案木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咏叹一块木楔子了,而是揭示了官场卑微者心态的真实写照。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153期
作者:邹全荣
http://s14/mw690/001amyb8zy6OCVAkihn7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