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的战争的交战双方在战争结束后, 战胜的一方为了向世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往往将战败一方将士的尸体收集在一起, 堆积在大路两侧, 然后再用覆土夯实,形成一个大金字塔的韵土堆, 这种土堆历史上称为“ 京观” 、“京丘” 或“ 武军”等。
史书上最早记载修筑京观的历史见于《左传》, 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 年),楚、晋两国军队在邺(今河南武涉东南)展开激战, 结果楚军大败晋军, 打了一个空前的大胜仗。战争结束后, 楚国大臣潘党对楚庄王说: “ 臣闻克敌必示子孙, 以无忘武功。”所以他劝告楚庄王: “ 君何不筑武军, 而收晋尸以为京观。” 那知楚庄王却对修筑京观一事极为反感, 他反驳潘党说: “ 非尔所知也。” 随后, 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 示子孙, 以无忘武功” 和修筑京观一事的看法。他认为, “ 武” 字是由“ 止”和“ 戈” 两个字组成的, 意思就是要废除武力, 制止战争。所以国家用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武功, 而是为了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和丰财, 一个国君只有做到了这7 件才可以使后世子孙不能忘记他的武功。而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 是为残暴; 出动军队威吓诸侯, 未能敢兵; 暴而不敢, 也不能保大; 晋国仍然存在, 算不上有功; 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 不能说是安民;自己无德还要和诸侯征战, 何以和众; 把别国的混乱作为自己的荣耀, 也不算丰财。7 件事我一件都没有做到,怎么能够让后世子孙来纪念呢? 况且古代圣王征战是为了讨伐不敬者,然后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 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最严重的惩罚来警告那些继续做恶的人。而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晋国将士都是为了自己国家而尽忠的, 我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呢? 于是,他下令将晋军阵亡的将士妥善埋葬。从《左传》的这段历史记载来看, 早在春秋以前, 交战双方就习惯将战败一方的阵亡者筑为京观, 而楚庄王却极力反对修筑京观。《左传》的作者显然十分赞同楚庄王的说法, 因此他才有意略去了当时有关京观的记载, 并不厌其烦地记载了楚庄王说的这一大段话, 目的显然是想用这段话来谴责那些将普通阵亡者的尸体修筑为京观的残暴做法。
然而, 战国以后历史上有关修筑京观的记载依然不绝于史书。如《汉书·翟方进传》里记载说, 王莽篡汉后曾下诏说: “盖闻古者伐不敬, 取其鲸鲸筑武军, 封以为大戮, 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愚。”据此, 他下令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 , 并将他们的尸体筑为“方六丈, 高六尺” 的京观, 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 上书“ 反虏逆贼鲸鲸”。418年,十六国的夏国国王赫连勃勃率军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 号为“ 骸骸台” 。隋场帝征高丽失败后, 高丽国将隋军阵亡将士的尸体筑为京观, 631 年, 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进行交涉, 最后拆毁了京观, 收拾隋军将士的骨骸,祭而葬之。784年, 唐朝将领李皋率部镇守薪春, 打败了军阀李希烈的军事进攻, “斩首万级, 封尸为京观” 。936年, 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 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 “ 以为京观”。986 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 将宋军尸体筑为京观。1410 年, 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 击败安南军队, 杀死了2000多名战俘, “筑京观” 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 史籍上记载的“ 院” 与“ 坑”实际上指的也是京观。“ 院”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 而“观” 与“ 闻”相通, 也有门楼的意思。“ 院” 与“ 坑” 又可以互相借用, 所以也往往写作“ 坑” 。如前文所述, 王莽下诏将刘信等人“ 坑杀” , 实际是筑了京观。再如,401年, 后秦的军队将后凉将领吕隆镇守的姑减城(今甘肃武威)围得水泄不通, 城内粮食奇缺, 百姓们饥饿难忍, 但吕隆却严禁老百姓出城找粮, 并下令将企图逃出城的老百姓“ 尽坑之, 于是积尸盈于衙路” 。由此可见, “ 阮” 、“ 坑” 与修筑京观实际上是、一回事, 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所不同的是凡‘是惩治罪大恶极者, 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者, 史书上就称为京观; 而凡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者,史书上就称之为“ 院”或者“坑” 。
修筑京观反映了封建社会极其残暴的一面, 所以即使是在封建社会里也遭到了以楚庄王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 那些下令修筑京观的人甚至遭到了人们的诅咒。北宋将领田况奉命率军平定保州一带的叛乱, 他先是派人招降叛军, 继而又出尔反尔,“ 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 , 得到朝廷的赞赏。但是《宋史》的作者在《田况传》最后的评论中却认为, 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才导致自己“无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里, 无后应该是最大的不孝了。《明史》里记载说, 明初大功臣常遇春曾下令坑杀敌军战俘, 部将徐达的极力劝阻虽然未能奏效, 但徐达却因此而大得人心, 后来很快就成了全军的统帅。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90期
作者:安广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