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68
  • 关注人气:9,3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浩瀚的历史中书写自己的历史

(2009-03-24 13:37:03)
标签:

文史天地杂志社

演讲稿

杂谈

分类: 《文史天地》文章选登

在浩瀚的历史中书写自己的历史

——在贵州省直机关“干部素质三项赛”演讲赛上的演讲稿 

姚胜祥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在浩瀚的历史中书写自己的历史》。

 

2008215,正是北方大地冰雪肆掠的日子,甘肃省陇西县双泉村两个汉子 “吱吱嘎嘎”踩着两尺深的积雪,喘着粗气,连滚带爬的向村后的山顶攀去,半个小时以后,《文史天地》杂志社接到甘肃一位农民打来的电话。他说,他的村里不通电话,他是借打工回家的弟弟的手机,爬了半个小时的到山顶上才找到信号的。打电话的目的,只是想跟我们通一下话,看看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办了一份这么精彩的杂志。在电话里,他一口气,背出了我们从社长、主编到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的名字。

这个电话,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天的下午,我们又接到一个至今难忘的电话。这个电话是世界级科学巨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打来的。他操着浓重的长沙湖南口音说:“实在是太遗憾了,我是前几天才知道有《文史天地》这本杂志的。办得既严谨、有精彩。谢谢你们!”他还告诉我们,已经叫秘书汇款过来,要购买我们创刊以来所有的合订本。

这一天之中的两个电话,让杂志社的同仁,几乎激动得跳了起来。大家又一次感受到了荣耀与自豪。

下面,我要荣幸地汇报一下:今年以来《文史天地》发行已经突破10万,其中省外省外发行突破了6万。杂志已经成为全国政协系统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我们的读者已经遍布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我们的刊物走进了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学府和五大洲众多的国家图书馆;我们建立了一支由中科院、北大、中央党校等权威机构的专家、博士为主体的作者队伍,打造了一支年富力强的由北师大硕士、北大毕业生和青年作家、中青年画家组成的编辑队伍,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2007年杂志获得了“全国百佳优秀期刊进连队入选期刊”、“贵州省首届十佳优秀期刊”和全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首批A类期刊。

抚今思昔,我们百感交集。不能忘记,杂志创办之初,一间10来平米的办公室,4张桌子,一门电话,从主编到编务56个人手工糊信封;不能忘记,当初年近70高龄的罗信和老师为讨要资金,忍受赞助商冷落;也不能忘记,我们的编辑背着一大包稿件挤交通车,反反复复跑印刷厂……

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啊! 14年来,龙志毅主席、王思齐主席、孙淦主席和黄瑶主席,对杂志发展的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使杂志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能忘记李金顺副主席亲自带着我们上北京、下广州召开作者座谈会,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不能忘记鲁颂、文志强、王恒富、姚钟伍等几任社长和主编,他们为了杂志的发展不仅仅运筹帷幄,还亲自参与到具体的编辑工作中,选稿、校对。是他们,为杂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编辑部里,吴世祥老师为了杂志的发展,熬白了头发。从办刊资金的筹措、刊物的销售发行、文章风格的定位、多少次的改版,他绞尽了脑汁。常常是白天忙事务,晚上看稿件,一天工作10来个小时,忘记了节假日,忽略了与家人的团聚。即使现在,他的妻子病危在床,他仍在为杂志的组稿、策划尽心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几年来,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招聘来到编辑部的同志,都把杂志的质量和杂志社的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美术编辑刘丹,在一次拿到新杂志后,发现一个小小的错漏,当场就难过得哭了起来。记得去年夏季的一天下午,正当大家下班走出政协大院的时候,突然接到印刷厂打来的电话,说我们杂志正在发排的菲林上出现了错误,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住了脚步,围着吴老师打听错漏的情况,十分焦急地分析原因,并全部主动返回办公室。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大家饥肠辘辘,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吴老师见这种情况,不得不指令家有老人和小孩的同志先回家,但是这一次,他的指令却失灵了,见吴老师有点生气,一位编务站出来说:“吴老师,孩子一餐不吃不要紧,假如杂志因此而出了问题,这么多年来大家的努力都会受到影响,我呆在这里,至少可以陪着大家。”这一天,这位编务的孩子正在家里发着高烧。

几年来,杂志社的每一位同志正是以这种刊物利益高于一切、集体荣誉胜过生命的态度和精神,把《文史天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到了今天。

 

当飘着油墨馨香和我们体温的杂志
每月一次走进绚丽的晨光
播洒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我们的心尖开满了春天的花瓣

我们的笑容异常灿烂

 

心中装着党的嘱托

我们愿  用一生的汗水和欢笑

翻阅厚厚的典籍

把“存史、资政、育人”的事业

进行到底

 

许多年以后

当岁月的年轮

不能在我们的躯体刻画印记的时候

我们依然记得

我们曾经 

在浩瀚的历史中

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08.1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