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 忌免费
我相信所有学中医的人都曾经无数次赌咒发誓,一定要学好《伤寒论》,但是真正学好的人却很少。为什么会如此呢?就是因为学好《伤寒论》不仅仅需要热情和冲动,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坚持需要有毅力,同时还需要有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你需要付出,你需要缴学费,而且必须要缴足够的学费,这个学费必须要在你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会心疼加蛋疼,你才会看在学费的份上,咬着牙流着泪坚持学下去。这本身就是价值规律的体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免费获得,即使是有人要免费给你,你也不可能不付出代价真正拥有。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绝对真理,到哪里都不会错。这也告诫我们,任何事情都不要贪便宜,贪便宜终究会吃大亏。古今中外的医家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学好了《伤寒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医生,而真正的医生是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伤寒论》对病人而言是活人的书,对医生而言是安生立命的书,对于安生立命的书都不愿意花钱找老师好好的学,哪怎么可能成为好医生,不是好医生怎么安生立命?很多关心热爱中医的仁人志士,希望通过办免费的中医教育来帮助中医发展,结果总是轰轰烈烈的开始,冷冷清清的结束。与之相反的是,一些收费昂贵的学习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坚持下来了,都修成了正果。老师的知识和技术也是有价值的,要想学到老师的知识和技术,也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好老师通过教学生实现价值,好医生通过治疗病人实现价值,学生学到了老师的知识和技术,也就具有了价值。
我历来反对把中医当成谋生的手段和挣钱的职业,这样贬低了中医的价值。医生绝对不是不应该得到回报,而是应该得到人间最好的回报,医生天天为病人解除疾苦,天天挽救病人的生命,给医生什么样的回报都不算过。只是医生不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钱,而是当好医生,解决病人的病痛;医生的钱不应该由病人直接付,而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来付,政府和社会根据医生的医术和医德付给与他们身份相适应的钱,让他们心无旁骛的专心于医学。医患之间直接的金钱交易不利于医患双方,也不利于医患关系。对医生而言,医患之间直接的金钱交易容易产生趋利行为,影响医生的纯粹性和崇高性。对患者而言,医患之间直接的金钱交易则会导致不公平,如果一个贫穷的病人,那就可能得不到诊疗。所以,医生本来应该由政府供养,政府供养的本质是社会供养,就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供养医生,医生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道理很简单,比如,社会必须供养公务员,因为没有公务员,社会没法运转,公务员必须为社会服务,政府为社会服务是不应该收费的,并不是只为有钱的人服务,不为没钱的人服务,而应该恰恰相反,更多的为没钱的人服务。医生的性质和公务员是相似的,社会没有公务员不行,没有医生也不行。社会不供养医生,要医生直接向治疗的病人收钱,医疗就不可能正常,医患关系就变得复杂。要让医患关系回到治疗和被治疗的简单关系,治疗过程中不涉及到金钱,医患关系才会正常,医学才能正常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医学已经被推进了市场经济的泥潭,在还没有从市场的泥潭中拔出来之前怎么办?那就可以先参照美国的办法,建立符合医生特殊性的合理的评价体系,维护医生的基本利益,保持医学的正常发展。对于医疗市场中的贫困人群,政府和社会要进行求助,让贫困人群的疾病能得到及时诊治。这个时候仅仅靠医生的觉悟,医生的奉献,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使医学和医生陷入困境,最终使整个医学体系崩溃。现在出现的儿科医生荒,医学院校受冷落,都是危险的信号。
所以,我认为,学医要缴钱,而且要缴比较多的钱。医生要得到回报,而且要得到比较好的回报,医生的回报应该由社会承担,不是由被治疗的患者承担。为全社会的人提供诊治是医生的责任,医生只管诊治,不管收钱;所有的病人都有获得诊治的权利,病人只管接受诊治,不管缴钱。
二 忌把书买回家
发现一本好书,先借一回来赶紧看,把重要的东西记下来,这本书你就算学到了一点东西。如果去买一本回来,很多时候都会放在书架上并忘记了,因为总以为书买回来了就是我的了,没人崔你还书,我可以等到有时间的时候慢慢看,结果你总是没有时候慢慢看,其实你就没有看。书没有看,没有掌握书中的知识,这书就没有用,就算你拥有了书,但书中的知识你并没有拥有。
三 忌把课件拷回家
现在复制文件太方便了,导致我们基本放弃了用笔写字。上课也好,听讲座也好,总是习惯于把老师的课件拷回来,或者用手机照下来,不愿意做笔记,做笔记太累,太麻烦。我们总以为,把老师的课件都拷回来了,这个知识是跑不了的,我可以认真的学习研究。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上课和听讲座做笔记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你参与到了学习当中,你只有将老师讲的、写的内容弄清楚了,你才可能记下来,组织语言的过程,书写的过程就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过程,归纳过程,也你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还不懂的问题就可以向老师提问,或者记下来自己去查文献。如果你把老师的课件拷下来了,大部分的时候你就没有紧迫感,不会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只是等着下课了回家去好好学习。上课就是专门让你好好学习的时间,上课的时间都不好好学习,其实的时间怎么能保证好好学习。全世界的学校都在花巨资把多媒体装到教室里去,有以多媒体以后,教学效果并不是提高了,因为多媒体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知识体系的教学。中医的知识体系中,有一些以形象、结构为主的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如舌象、穴位、中药标本等,更多的并不适合多媒体教学。比如《伤寒论》的教学,老师用板书,并控制好节奏,有条理的将知识重点写出来,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板书记笔记,听老师讲解,基本上能将老师教的知识记住,弄懂。如果用多媒体,老师要是节奏控制的不好,学生就会着急记不下,不能全心全意的参与学习过程,更愿意把老师的课件拷回去,事实上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