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现在的中医教科书中辨寒热的方法是根据恶寒和发热的轻重来辨别,而临床的事实是,根据发热和恶寒的轻重不能区分外感病初期的寒热属性。外感寒邪初期的麻黄汤证发热往往很高,恶寒也很重;而外感热邪初期的银翘散证、桑菊饮证发热往往并不高。这就告诉我们,现在中医的理论不能辨别外感病初期的寒热性质。辨不清外感病初期的寒热性质,外感病初期的误治就成为必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理论?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