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导师
11级研究生
石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迷茫中的引路者,他们如浩瀚大海上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航行的方向。他们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堪承一切溢美和赞誉之辞。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能够将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只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回顾我的求学生涯,有着无数盏明灯为我指引方向。万分幸运的是,在我的研究生阶段中,依然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无时无刻地引导和鞭策着我的行进!。他给了我“为人师表”的最好诠释,他就是我的导师——肖相如教授。
初识肖老师,是本科时第一次的伤寒课上。我本科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五专业,肖老师是我们班伤寒论的任课老师。记得离上课还有10多分钟,他就已经站在教室里,一身整洁的橘色西装,显得庄重又不死板。他治学严谨,却又不乏生动幽默;他不仅向我们传输知识,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说,他的生活理念就是健康、快乐、自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那时起,我就被老师的这种豁达的生活理念所吸引,决定追随着老师,成为老师的学生。
一位优秀的医学老师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我曾经问过肖老师:“老师,您毕业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当一名医生而是老师呢?”肖老师说:“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却也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技术。我博士毕业的时候,许多大医院希望我去工作,我因为害怕到了医院以后,会身不由己,会因为生活所迫,必须考虑挣钱的问题,所以,为了保持我从医的纯粹性,不带有功利的色彩,选择了当医学老师。我是职业老师,兼职医生,老师的职业是我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来源,所以我看病就不必考虑挣钱的问题,这样我就觉得医生有了一种崇高的感觉。”
本科临毕业时,我有幸获得了保研的资格,我选择了伤寒专业,如愿成为了老师的一名弟子。在跟随肖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老师在学术上的造诣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肖老师注重经典,重视临床,关注疗效。他说,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孔子之于儒家;《伤寒杂病论》之于中医,犹如《论语》之于儒家。他让我先熟读经典,深刻理解,学以致用。还引导我不光用现行的理论去解释经典,而是考虑经典对现在的指导意义,对于现在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文,教我用转换思维的方式理解。老师对于中医经典的观念和教导方法,让我在中医理论的学习中受益匪浅。肖老师是十分注重实践,认为临床和疗效才是检验中医理论的标准。他常教导我们说,疗效是中医的立身之本,是中医的生命。这是给那些认为中医与科学相违背,认为中医是“巫术”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肖老师热爱中医教育事业,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上。在我刚上研究生时候,老师就开始关心我的选课内容,积极的为我提供选课意见。他还经常找我谈话,了解我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对于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也不会敷衍或显得不耐烦。记得在学习科研思路与方法这门课程中,有一份文献综述的平时作业,我对于选题毫无头绪,就咨询了老师,老师说,让我好好想想,想好了给你答复。第二天,他就给了我三个选题供我参考。
肖老师不光对自己的学生悉心关怀,对其他同学也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每当有同学组织了一些活动,邀请肖老师参加时,他都从不推辞,热情参与。本科伤寒课结束时,他特意带了相机与我们班同学及留学生合影。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几乎每个人在老师心中都有位置。我有一位同学平时比较内向,课堂上也不活跃,有时候就连班主任也叫不上来他的名字,有一次他跑过来兴奋的跟我说,“刚才我在路上遇见肖老师了,他竟然还能脱口而出我的名字!要知道我上一次上他的课可是3年前了啊。”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一些细心的小事,就能让你感动。
除了在学术上的一丝不苟,对学生的亲切关怀,肖老师还是一位具有大爱的老师,他对国家发生的事情和对祖国人民的关怀也使我难忘。还记得那是5.12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我听讲肖老师的课,随着上课铃声还未想起,走廊便传来一阵与往日不同的脚步声的厚重感,肖老师身着一身黑色西装,沉重而缓慢的走向讲台,他眼中含着闪烁着泪光,用悲痛的声音对着我们说“同学们,我们的同胞。。。”接着又哽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全班也随即进入了沉默的气氛。如今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肖老师哭,看到他为受苦受难的人民而哭,为我们祖国遭受的巨大磨难而落泪。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一幅画卷离不开老师的细心勾勒,一汪清泉隐藏着老师的辛勤挖掘。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好教师;但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肖老师将“完美教师”的定义完美阐释,并育出桃李满天下。我会谨记老师的教诲并不断努力,以期成为肖老师桃李满天下的一份芬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