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肾虚的蛛丝马迹之二十六:骨(齿)
(2010-03-11 20:23:43)
标签:
健康 |
发现肾虚的蛛丝马迹之二十六:骨(齿)
【概念】
骨,为骨骼;齿,即牙齿,齿为骨之余。
【理论依据】
《内经》有云:“肾主骨” ,“齿为骨之余”。中医理论认为,肾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而齿与骨同出一源,因此齿与骨均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肾气充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髓充足,骨骼得养,强壮有力,耐久立而强劳作,牙齿也坚固不易脱落。如果肾精亏虚,则骨髓不能充养骨骼,在小儿就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软无力等也即人们常说的“五迟”,“五软”,在成人可出现腰膝酸软,甚则足痿不能行走,对老年人来说还易发生骨折;而牙齿则会枯槁无光泽且易于长齿垢或者出现齿黑、齿黄、齿长(牙龈萎缩所致)、齿浮等牙齿病变。
因此,凡是骨骼的病变和牙齿的病变,都要考虑肾虚。
附:《黄帝内经》原文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禁: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五脏所主:……肾主骨……五劳所伤:……久立伤骨……。
《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发为骨痿。
《灵枢·经脉》: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肉不相亲则柔软却,柔软却帮齿长而垢。
《灵枢·终始》: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