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随着摄影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器材的普及程度和卡片机手机的日益强大,当你看到一张照片的时候确实不敢当时就断言这是用什么拍的,所以大家从开始的问用什么镜头,现在变成但凡不是看到大光圈的虚化效果都会问:这是用什么滤镜?而我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我要告诉你,我们真的很厌烦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太!复!杂!
有人说,你这是故弄玄虚,只不过是不想告诉我们罢了,怕我们学了跟你抢饭碗。No no no,这你就误会了,我是真不怕告诉你,就算我和盘托出,你也不一定学得会,何况掌握精髓直到运用自如,更不容易。这世界上会用相机的人不计其数,懂得曝光参数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想成为摄影师,能成为摄影师,干得了摄影师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而且想明白了,这是三件事儿。再者说了,摄影师也不是什么香饽饽行业,苦逼呵呵的还挣不了几个子儿,让你辞掉本职工作干这个你还真不一定稀罕。
又有人说了,我们又没想拍大片上杂志,我们也就想把日常生活的或者旅行的片子让它更赏心悦目一些,稍微美观一些,要求不是太高。就是想发到朋友圈得瑟的时候好看嘛,这我明白,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不是吗?谁生来会调图?对吧。但是你明白调好图的最根本核心关键问题是什么吗?是你的眼睛,也就是你的审美。软件都是固定数值,它不会思考,但是调图的你得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子,才能用软件调的出来。这好比我们学画画的时候,如果想要一种紫色,那就得知道用多少比例的蓝色加多少比例的红色才能得出想要的紫色。我知道你会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样子,但是我看到一张图的时候知道它好看不好看。OK,这说明你的基础审美是有的,但是它并未成形,也就是你无法反推,我可以理解这种无从下手。我可以给你的方法就是,软件里那么多滤镜,一个个的试,直到碰到你喜欢的。懵B了或者选择困难症我可就帮不了你了。
现在你基本理解摄影师不喜欢回答这种问题的原因并非你想的那样,那么就来说说正题。为什么说调图复杂呢?因为不同的照片会有不同的修图方法,同一个地方拍的照片,有可能因为光线或者色温不同,我就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调成我满意的色调。而每次我也不一定会固定用哪种滤镜,可能会用很多种滤镜叠加,再加上微调些参数,甚至有些效果根本不是一个软件的滤镜完成的。明白了吗?因为没有固定套路,所以没法解释清楚。
但是你们都给面子看到这儿了,我还是得分享点儿干货给你们是不是。下面我就举几个我日常调色的例子,步骤会写清楚,但是提醒你们这不能生搬硬套,理由看上面那段,所以,学得会学不会就看你们悟性咯。
今天不说专业调图软件,我知道对于毫无基础的人来说,打开PS或者LR看见那么多的菜单和按钮,直接懵B了好么,所以这里只说傻瓜软件和手机修图APP。我最常用的电脑版软件是“美图秀秀”,最常用的手机修图APP是“Mix”和“黄油相机”。
首先,看几个电脑版美图秀秀修图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常拍的风景片,以蓝绿色调为主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我喜欢拍的花花草草,颜色属于暖色系。
美图例子A:
1. 原片。通常遇到阴天或者雾霾,用数码相机拍的不用任何滤镜就很可能是灰的。
2. 用美图秀秀打开,界面如下。别问我软件怎么用这种傻瓜问题,软件已经够傻瓜了。
3. 美化界面右列,“基础”标签下,选择“去雾”,程度我选择了100%。
4. 再选择“智能绘色”,就是把颜色饱和都提上来点儿。
5. “LOMO”标签下,选择“胶片”,程度40%左右。每次我都是拉杆拉拉看,找到合适的停下,没有固定数值。
6. 选择“哥特风”,程度选择40%左右。
7. 选择“摇滚”,程度为25%左右。
8. 到这里,我对于颜色基本满意了,然后就动一动左列的对比度、饱和度、锐度,都只能微动,不能拉大了,否则效果会很吓人的。
这张图的调图步骤就是这些了,大家可以看看下面效果对比。
美图例子B:
1. 原片。拍花花草草也同样面临灰灰的问题,这都不是事儿。顺便科普一下,植物叫蝟实。
2. 使用“裁切”工具,给画面二次构图。
3. 使用“LOMO”标签下的“印象”滤镜,程度25%左右。
4. 选择“80S”效果,数值设定为15%左右。
5. 选择“摇滚”,设定60%左右。
6. 切换到“人像”标签,选择“粉嫩系”,数值设定40%左右。
7. 选择“暖黄”滤镜,设定25%左右。
8. 回到“基础”标签,选择“智能绘色”,数值为40%左右,这个数值的选择还是要用眼睛看,不要让画面太夸张到不自然就行。
9. 调整一下锐度,ok。
来对比一下原片和后期效果吧。
接下来举几个手机修图的例子,第一个是逆光室内的片子,这种片子是容易拍不好也不太好处理的片子类型,第二个例子是让我们的照片变得很文艺的方法,第三个例子是逆光下的花朵同样是不好处理的类型,希望这几个例子能确实解决你们的实际问题。
手机APP修图例子A:
1.
原片。房间的一个角落,没什么稀奇,但是你能从中发现我想要的部分吗?你知道我接下来会如何处理吗?不管前期还是后期,都是需要思考很多的。
2. 使用“MIX”裁切为1:1比例的正方形图片,两边的杂乱都是我不需要放到画面里的。
3. 选择一个系统提供的基础滤镜,是为了省点儿事儿,我选的“泛黄记忆”。
4. 在“泛黄记忆”滤镜效果的基础上,我们再微调。进入“效果”标签,已经高亮的“胶片”里面就有我们现在使用的滤镜效果,进去找到。
5. 原本的设置是100%,我不想那么浓重,就把拉杆拉下来点儿,改为85%。
6. 再选择“调节”标签,里面可以调很多参数,这里我把“对比度”往下降到-25。
7. 再到“色彩”标签,选择“色温”,数值改为25,也就是往右拉,照片颜色就暖了。
8. 再选“色调”,往左拉,数值改为-10。
9. 这时候就达到我想要的颜色了,保存之后如下图。
10. 下面换APP“黄油相机”,打开刚才用MIX处理后存储的照片。
11. 选择“白边”给照片加个白框框。
12. 下一步,选择一个滤镜效果,我选了“Se”,数值调为80%。
13. 选择一款“模板”,能表达心境的。
14. 我还是会微调一下,把模板里不想要的元素删掉,保留我想要的部分。
15. 调节保留元素的大小和位置。接下来选择“元素”标签里的“文字”,要添加自己的版权了。
16. 输入自己版权,比如“Photo by Pinky”。
17. 调整大小和位置放好,就可以发布/保存了。
最终效果。
手机APP修图例子B:
1. 原片。在星巴克下午茶的一张照片,拍的时候用了现在Instagram最火的Flat Lay方法,这种拍摄方法也不是胡乱拍一气的,也有讲究的,至于怎么拍,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范畴。
2. 用Mix打开这张照片,选择4:3的照片比例,稍微裁切一下。
3. 选一个基础滤镜“镜头”。
4. 这个滤镜上面有些白色的斑点特效,是添加的纹理,我需要把它去掉,所以进入“纹理”标签,点“清除”。
5. 进入已选择的滤镜。“效果”标签,胶片,F5。
6. F5胶片效果参数调节为80%。
7. 进入“调节”标签,高光往下拉到-13。
8. “阴影”选项,拉到-7。
9. “对比度”调节为-23。
10. “层次”调节为23。
11. “锐度”调节为15。
12. “暗角”调整为20。
13. 需要调节的部分结束,现在到“色彩”标签。
14. 色调调节为-3。
15. 色温调节为18。
16. 使用MIX调整的部分结束,照片可以保存了,效果如下。
17. 用“黄油相机”打开刚才MIX处理完的照片。添加一个白边。
18. 选择一款滤镜,我选的“Ne”。
19. 选择“元素”标签,来添加我想要的文字。
20. 点击“文字”,就在画面里出现一个文本框,双击。
21. 敲进想要的文字,“Photo by Pinky”。
22. 调整文字位置和大小,搞定。
最终效果如下。
手机APP修图例子C:
1. 原片。夕阳西下时候拍的逆光花朵,怎么逆光不黑,这问题也不属于今天讨论范围。
2. 用MIX打开照片,裁切时候选择1:1的比例,正方形片我还是非常喜欢的。
3. 选择基础滤镜“泛黄记忆”,这个是我很常用的滤镜。
4. 进入微调步骤。选择“效果”,胶片,F5。
5. 把数值调为60%左右。
6. “调节”标签,层次拉到33。
7. 对比度拉到-8。
8. 高光提到20,为了让花瓣更透一些。
9. 曝光提到5。
10. 饱和度降到-3。
11. “色彩”标签,色温调为25。
12. 最终效果,保存。这里就没有再用“黄油相机”调。
看到这里是不是大致就明白了?!每一张图片的背后,都是无数步骤堆叠的效果,确实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而且没有固定套路固定滤镜,具体片子具体分析,后期效果还得看这个人的喜好和审美,都是用眼睛看着调到什么程度,需要加什么滤镜,用什么样的数值。对于专业人来说,我这些就是雕虫小技,传统方法,但是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有点儿复杂,一篇文章是无法针对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的,你们见谅,只是希望我没白费劲,你们能从中得到点儿自己想要的。
最后再说一点,摄影师拍一张图片后期一张图片并不是拿起来随手拍那么简单,就算可能看起来如此,也是多少年累积的审美和经验才产出的,所以要珍惜摄影师的劳动成果,不要盗图,盗图必究!
谢谢!
本文中照片使用器材:
Canon 5D3 | EF 24-70mm F2.8
Canon 5D2 | EF 100mm f/2.8L IS USM
vivo X6Plus D,小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