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周梦蝶--哲学思考(一)

(2010-12-15 08:09:2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成长

庄周梦蝶--哲学思考(一)

      http://www.plcsky.com/wh/csjd/jdpj/images/2010/6/29/82126.jpg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蹁跹飞舞的蝴蝶,自己心得意满、万分愉悦,竟然忘掉了自己是庄周。忽然梦醒,惊喜之余,庄周问自己:是庄周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庄周呢?

    庄子不是蝴蝶,这是大家清楚不过的事实,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常识。但哲学家们是不满足常规性思维的人,他们会不停地追问。按照常识,人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而已,梦醒之后,人们就回到了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生活决不是梦。但庄子就是这样思考了: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庄子认为:一个人做梦时,梦里还有梦,醒来之后自己以为醒了,其实还在梦里,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不是一场梦呢?

     庄子梦蝶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反思的是:我们所感觉到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既然在梦里我们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那么,我们怎么就肯定我们醒来之后的感觉就不会出错呢?

    人有五官,故有五觉,人类的感官在认识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或正确或错误、或深刻或浅显地反映客观事物,感官是连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通道。我们知道,人的感觉是不完全的,色盲的人跟正常的人对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我们人类不能直接看到紫外线,但视力很弱的蜜蜂却能看得见,说明人类跟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究竟谁对谁错?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凭借的是感觉,除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难道没有人们所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第六感觉吗?难道没有“眼冒金星”,其实没有“金星”的幻觉吗?

    既然感觉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必须依靠感觉,那么,我们凭什么说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可靠的呢?

   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心要的。人的感官感与人的抽象思维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人与其它动物相比的本质区别,狗的嗅觉远胜于人,但把气味跟特定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却不如人类,尤其在当今的科技社会时代,人的感觉可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得到延伸和提高。射电望远镜能看到360亿光年以外的地方,而我们的视力可能不如老鹰,但人类能制造出比更加锐利的眼睛,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人类的聪明,延伸了人的感觉能力。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我们对感觉的不信任及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让这种怀疑发展成为神秘主义。因为,一旦感觉的通道被堵塞或弃之不用,我们就不可能认识这五彩斑斓的世界,思维是可以反映存在的,只是反映的正确与否;或是无所谓正误反映了事物的某一角度、某一层次而已。

     我们不可以为“庄周梦蝶”中的问题很可笑,其实,正是这种看起来极其可笑的问题,锻炼了人类自身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推动和提高人类的认知世界的能力。

百度搜索:

庄周梦蝶

百科名片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注释

  ①喻:通“愉”,愉快。

  ②适志:合乎自己的意愿。

  ③觉(jué):醒来。

  ④蘧(qú):蘧,原意为惊喜的样子,此处为惊愕的样子。

  ⑤分:区分、区别。

  ⑥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此处意思为,外部事物都会与自身交合的,即,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

译文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简介  庄周梦蝶,典出战国《庄子·齐物论》,是由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

  在这个哲学命题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人生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庄周梦蝶这个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后来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著名代表。也由于这个短小的故事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起了后世众多诗人、文学家的共鸣,成为了后世诗人、文学家经常吟咏的题目,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的那句“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哲学探讨

论点

  “庄周梦蝶”是庄子借由其故事所提出的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详细阐释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追寻实质

  表面看,庄子永远活泼潇洒,然实质上从庄子认为生的痛苦中不难看出,其哲学的人生观前提是持“有待”的悲观态度的。虽说《庄子》极具自由精神,也追求自由“无待”的人生,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生本是自由的,庄子也并不否定这点。因此即便是在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他仍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业也。此虽免乎行,犹有可待者也。”——何其悲哀!连飞跃南冥的鹏鸟与御风而行的列子都谈不上逍遥,处处受制,那么渺小若在榆枋树间跳跃的蓬间小雀般的人又将会是何样的可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冬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