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
(2012-01-10 08:29:27)
标签:
交通运输转坡牵引力滚动阻力纵断面教育 |
分类: 土木工程 |
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
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称为纵断面。它主要反映路线起伏、纵坡与原地面的切割情况。公路的纵断面是由不同的上坡段、下坡段(统称坡段)和连接相邻两坡段的竖曲线组成,即公路路线在纵断面上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其基本线形由坡度线和竖曲线组成。公路纵断面设计是在纵断面图上决定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等数值以及做有关的计算工作等。
在纵断面上,有两条主要线条:一条是地面线(又称黑线),它是通过公路中线原地面各点的连线,地面线上各点的标高称为地面标高,它是一条不规则的空间折线,基本上反映了路中线地面高低变化的概况;另一条是设计线,设计线上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设计线是根据公路等级、汽车爬坡性能、地形条件、路基临界高度、运输与工程经济,以及视觉方面的要求等,通过技术上、经济上和美学上比较后确定的由坡度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空间线。对于纵断面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包括路面厚度)的设计标高,有如下规定:
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设计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的路段,是指超高加宽前该处原路基边缘的标高。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中央分隔带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式中:i 纵坡%,
从式(3-1)知,按路线前进方向,上坡时i为“+”,下坡时i为“-”。
相邻两坡线的交点称为转坡点,在转坡点处应设竖曲线。转坡点前后两坡度线坡度之差称为转坡角,用符号表示,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转坡角的度数,以弧度计,
按式(3-2)计算结果,为“+”时为凸形竖曲线,纵断面图上用“
第二节
一、汽车的行驶阻力
1、空气阻力Zw
式中:K 空气阻力系数(kg/m3),见表3-1;
车
闭式车身小客车
敞式车身小客车
载重汽车
车箱式车身大客车
0.40~0.50
0.50~0.70
0.25~0.40
1.5~2.0
3.0~5.0
4.5~6.5
0.6~1.0
1.5~3.5
1.0~2.6
2、滚动阻力Zf
滚动阻力是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是由路面与轮胎变形而引起的。它与路面种类、状态、车速、轮胎结构及充气压力有关,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G 汽车总重(N);
汽车滚动阻力系数是一个综合性的阻力系数,其影响因素较多。它与轮胎的变形,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路面的平整度,路面的干湿程度,路面的清洁及油污程度,汽车的行驶速度,以及汽车的构造,量测的方法等都有关系。见表3-2。
路面类型
f
3、坡度阻力Zi
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称为坡度阻力。
式中:G 汽车总重(N);
4、惯性阻力Zj
汽车在加(减)速过程中,受到的惯性阻力包括汽车整体质量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产生的线性惯性阻力和汽车各转动部件(车轮、飞轮、传动系统、发动机等)加(减)速所产生的旋转惯性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Zj
汽车的加(减)速度(m/s2),当等速行驶时,=0;当加速时取“+”,
g 重力加速度(m/s2)。
惯性阻力换算系数(或旋转质量换算系数),是一个大于1的系数;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1 考虑车轮惯性影响系数,可取0.03~0.05;
2 考虑发动机飞轮惯性影响系数,对小客车可取0.05~0.07,载重车则可取0.04~0.05
ik 汽车变速箱的变速比;
二、汽车的牵引力和牵引平衡方程式
(一)、汽车牵引力
汽车行驶的牵引力来源于汽车的内燃机,内燃机输出有效功率N,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和传动,使驱动轮获得一个扭矩Mk,在Mk的作用下推动汽车行驶。
汽车牵引力可根据Mk或N求得:
式中:F 牵引力(N);
式中:N 发动机功率(W),查汽车的有关技术性能表;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二)、汽车的行驶条件
1、必要行驶条件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当牵引力的大小等于各种阻力之代数和时,汽车就等速行驶;当牵引力大于各行驶阻力之代数和时,汽车就加速行驶;当牵引力小于各行驶阻力之代数和时,汽车就减速行驶,直至汽车停止。要使汽车行驶,牵引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各种行驶阻力之代数和,这就是汽车处于行驶状态的必要条件。当汽车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之代数的状态时,称为牵引平衡,其牵引平衡方程式为
式中:F 牵引力(N);
Zw、Zi、Zf 、Zj 分别为空气阻力、坡度阻力、滚动阻力、惯性阻力(N)。
2、充分行驶条件
只有足够的牵引力还不能保证汽车行驶,如果轮胎与路面之间没有摩阻力或摩阻力不够大时,牵引力就不可能发挥作用,车轮只能在路面上打滑(车轮转速飞快但前进速度甚慢,甚至无法前进),所以汽车的牵引力又受驱动轮与路面之间摩阻力的限制,即牵引力不能大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阻力。即
式中:Fmax 最大摩阻力(N)。
式(3-10)就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这个条件如果被破坏,则轮轴上获不到牵引力,F再大也只能使车轮打滑空转。
又因
所以
式中:G驱
驱动轮荷载重力(N),一般情况下,小汽车取G驱为总重力的0.5~0.65;载重汽车取G驱为总重力的0.65~0.80倍;
轮胎与路面之间的纵向摩阻系数,见表2-1;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三、汽车的动力特性
牵引平衡方程F
=Zw+Zi+Zf+Zj中的各个力,只有牵引力和空气阻力与车速直接有关;惯性阻力只有在加速(或减速)时才与车速有关;滚动阻力虽与车速有关,但在一般速度范围内,车速使其变化很小,可近似地看成其与车速无关;坡度阻力则与车速完全无关。所以可将与车速有直接关系的F和Zw放在一起,则
这里的F-Zw称为汽车的后备牵引力,其值与汽车的构造和车速有关。
将式(3-4)、(3-5)和(3-6)代入式(3-12)得
设=f+i, 称为道路阻力系数,将上式两边除以G,并设 ,称为汽车的动力因素,则得
式中:i 上坡取正值,下坡取负值;
动力因素D表示汽车单位重力的后备牵引力,可以用来克服公路上的阻力或用来加速,可直接用来评价不同类型汽车的牵引性能,而牵引力则不能。例如,具有相同牵引力的两种不同的汽车,如果其重力不同,则显然重力轻的汽车具有较好的牵引性。由于F、Zw和G取决于车速和汽车的类型,而与道路条件无关,因此对任何汽车都可以在不考虑道路条件下而事先通过试验、计算绘出其动力特性图,图3-1就是某汽车的动力特性图。
对于不同排档的D-V关系曲线,D值均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档位愈低,D值愈大,则速度也愈低。对某一档位来说,又有各自的动力因素最大值(Dmax),与(Dmax)相应的等速行驶的速度称为临界速度Vk(见图3-2)。
当某一排档的 = Dmax时,说明在该排档已无法加速,只能等速或减速行驶。若要加速,必须改善道路行驶条件,使减小。
如果汽车采用某一排档作等速行驶,当道路阻力系数为D2=2
1、当采用V1>Vk的速度等速行驶时,若遇到意外阻力(例如碰到坑槽),汽车可以在原来排档上自动降低车速,以发挥较大的D值来克服意外阻力,待意外阻力消除后,汽车也立即可以自动将速度提高到原来的V1继续行驶。这样的行驶情况称为稳定行驶。
2、当采用V2<Vk
的速度行驶时,若同样遇到意外阻力(如果驾驶员不提高车速的话)汽车只能在原来排档上自动降低车速,这样由图3-2可知,D值随之减小。D值减小后,反过来又使车速降低,直至汽车熄火停止。这样的行驶情况称为不稳定行驶。
因此,临界车速Vk是汽车稳定行驶的极限,又称为某一排档的稳定行驶的最小速度。一般汽车行驶都采用大于某一排档的临界速度作为行驶速度,以便克服意外阻力而继续行驶。
当汽车油门开足,变速器挂最高档(直接档),汽车满载(不带挂车),在表面平整坚实的水平路段上作稳定行驶时,汽车不可能再加速,即dv/dt=0,所以
= f,即D =
f,则D=f时的稳定行驶速度Vmax为该汽车的最高速度(图3-2所示)。每一排档都有自身的最高速度,而直接排档的最高速度为最大,所以在平坡(i=0)的道路上用直接档的最高速度为最快。但当碰到意外的较大阻力时,就无法提高动力因素D值来克服这意外阻力,这时只能换较低档提高D值来克服意外阻力,但换档后速度降低了,这就是汽车爬坡或克服其它阻力时采用低档降低车速的原因。
汽车以直接档行驶时的最高速度与最小稳定行驶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值愈大,表示汽车对道路阻力变化的适应性能愈强。汽车以其它排档行驶时,也同样存在着各自的最高速度的稳定行驶速度,所以公路设计时,应对行驶在该路上的车型的这两项指标进行了解,以便控制阻力的变化范围,满足主要车型的要求。
根据汽车动力特性,汽车上坡时,若坡度较缓,汽车的行驶阻力之代数和小于或等于汽车所用排档的牵引力,汽车就能用该排档按等速或变速(加、减速)走完这段坡道全长。
当坡度较陡,汽车上坡的行驶阻力之代数和大于汽车所用排档的牵引力时,在坡道很短的情况下,在上坡前只要提高汽车的初速,利用动力冲坡的原理,在车速降到临界速度之前即使不换档也可冲过此坡道。但如果坡道既长又陡,这时汽车利用动力冲坡无法冲过这坡道,必须在车速下降到某一程度时,换到较低档位来求得较大的动力因素,从而增大牵引力,汽车才能继续上升,走完全程,但换为较低档,汽车速度慢了。若汽车已换为Ⅰ档仍克服不了行驶阻力之代数和,说明这坡道太陡,汽车无法提供更大的动力因素,则汽车爬不上此坡,汽车速度降到临界速度以下,直至熄火停车。
汽车使用低档时间越长或换档次数太多,会增长行驶时间,增加汽车燃料消耗和机件磨损。其中行驶时间是汽车运输经济效益的关键,而从汽车动力特性图上又可看出道路纵坡对车速影响极大(i越大,需要的D越大,而D越大,使用的档位越低,则车速越慢)。为了使汽车能保持较高的车速行驶,少用低档或减少换档次数,对道路纵坡提出如下要求:
1、
2、
3、
第三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为使纵坡设计经济合理,在纵坡设计时一般要求为:
1、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断面设计中,各级公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越岭公路常常采用较大纵坡,这是因为纵坡越大,路程就越短,一般来说工程量也越省。但由于汽车牵引力有一定的限制,故纵坡不能采用太大值,必须对最大纵坡加以限制。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汽车的动力性能:要根据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按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来确定;
(2)公路等级:公路等级愈高,则要求行车速度越高,从动力特性图看,对同类型车辆来说,速度越高,其爬坡能力就愈低,所以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湿度和其它自然因素,均影响汽车的行驶条件和上坡能力。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特别是在山岭区,纵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运输成本和工程造价。
最大纵坡的决定主要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自然因素,并要保证行车安全。汽车沿陡坡行驶时,因克服升坡阻力及其他阻力需要增大牵引力,车速便会降低,若陡坡过长,将引起汽车水箱“开锅”(即沸腾),气阻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使发动机熄火,使驾驶条件恶化,若沿陡坡下行,因制动次数增多,制动器易发热而失效,司机心理紧张,易引起交通事故。当道路泥泞时,情况更为严重。因此,我国《标准》对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规定如表3-3
公路等级
计算行车速度(km/h)
最大纵坡(%)
注:(1)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最大纵坡只是在线形受地形限制严重的路段才准采用。例如,越岭路线为争取高度、缩短路线长度或避开困难工程可应用最大纵坡。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较小的纵坡,以利将来提高公路等级。
三、最小纵坡
为了保证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水不畅路段的排水,以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一般在这些路段避免采用水平纵坡。所以《标准》规定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应对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
四、纵坡折减
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因空气稀薄而使汽车发动机功率降低,相应地降低了汽车的爬坡能力;此外,在高原地区行车,汽车车箱容易开锅,破坏冷却系统。故《标准》规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行车,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3-4的规定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如小于4%,则仍用4%。
海拔高度(m)
折减值(%)
五、坡长限制
坡长限制主要是指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现分述如下:
1、最大坡长
按动力因素的要求,对较陡纵坡的坡段,其坡长应较小。从实际观测调查的结果表明,对纵坡>5%的坡段,若其坡长过大,上坡时需提高D值而采用较低档且速度下降,发动机易受磨损甚至熄火停驶;下坡时坡度阻力为负值而使汽车加速行驶,为保证行车安全往往使用制动器来减速,多次制动会使制动器失灵甚至造成车祸。因此,对纵坡>5%的坡段,其最大坡长必须加以限制。《标准》对各级公路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规定见表3-5所列。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纵坡及坡长的选用应充分考虑车辆运行质量要求。对高速公路即使纵坡为2%,其坡长也不宜过长。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缓和坡段。
公路等级
计算行车速度(km/h)
纵
坡
坡
度
(%)
2、最小坡长
坡段的最小长度限制,是基于:
(1)布设竖曲线的要求,各转坡点必须用竖曲线来联接相邻两坡段,因此,一个坡段的最小长度,就应等于转坡点竖曲线的切线长度之和。
(2)汽车行驶要求,公路设计应尽量减少纵坡转折以满足行车平顺性,即在一般情况下,应保证汽车在坡道上行驶时间为9~15s。
由此《标准》对各级公路的最小坡长规定见表3-6
公 路 等 级
计算行车速度(km/h)
最小坡长(m)
3、缓和坡段
当纵坡>5%的坡段达到限制坡长后,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的坡段,称缓和坡段,其目的是减轻上坡时汽车的机件磨损和降低下坡时制动器的过高温度,以保证行车安全。
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其长度应不小于表3-6最小坡长的要求。对一般公路的山岭重丘区路段,如缓和坡段设在平曲线半径较小处,如二级公路小于80m、三级公路小于40m、四级公路小于20m,这时的缓和坡段长度应予增加,所增加的长度为该平曲线半径值。
六、平均纵坡
由若干坡段组成的路段,其两端点的高差与路段长度之比称为平均纵坡,用符号ip表示,即
式中:ip 路段平均纵坡(%);
在山区公路的纵坡设计时,可能会不间断地交替使用标准规定的最大纵坡和缓和坡段,这似乎是合法的,但会造成汽车长时间用低档爬坡或下坡需频繁刹车制动甚至发生不良后果,这就不合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的办法是对路段的平均纵坡进行控制。《标准》规定: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行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m)和5%(相对高差>500m)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七、合成坡度
公路在平曲线地段,若纵向有纵坡并横向有超高时,则最大坡度既不在纵坡上,也不在超高上,而是在纵坡和超高的合成方向上,这时的最大坡度称之为合成坡度。合成坡度用符号i合表示,其值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i合 合成坡度(%);
汽车在有合成坡度的地段行驶,若合成坡度过大,当车速较慢或汽车停在合成坡度上,汽车可能沿合成坡度的方向产生侧滑或打滑;同时若遇到急弯陡坡,对行车来说,可能会在短时间向合成坡度方向下滑,因合成坡度比纵坡和横坡均大,所以速度会突然加快,使汽车沿合成坡度冲出弯道之外而产生事故;此外,在合成坡度上行车还会造成汽车倾斜、货物偏重,致使汽车倾到。因此,对合成坡度也应加以限制。我国《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容许合成坡度如表3-7所示;对积雪严寒地区,各级公路的合成坡度应不大于8%。当陡坡与小半径曲线重叠时,在条件允许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保证路面排水迅速,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应不小于0.5%。
公 路 等 级
计算行车速度(km/h)
合成坡度(%)
八、爬坡车道
爬坡车道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在道路纵坡较大的路段上,载重车爬坡时需克服较大的坡度阻力,车速下降,大型车与小汽车的速差变大,超车频率增加,对行车安全不利。速差较大的车辆混合行驶,必将减小快车的行驶自由度,导致通行能力降低。为了消除上述种种不利影响,宜在陡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把载重车从正线车流中分离出去,可提高小汽车行驶的自由度,确保行车安全,增加路段的通过能力。
一般讲,最理想的路线纵断面本身就应按不设置爬坡车道来设计纵坡,但这样往往会造成路线迂回或路基高填深挖增大工程费用。在多数情况下采用稍大的坡度值而增设爬坡车道会产生既经济又安全的效果。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纵坡大于4%时,可沿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m。设不设爬坡车道,要根据与减小纵坡不设爬坡车道进行技术经济来比较。除此之外,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也应设置爬坡车道:
1、沿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表3-8所规定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计算行车速度(km/h)
容许最低速度(km/h)
2、上坡路段的小时交通量超过设计通行能力时;
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纵坡大于4%时。
从上述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看,设置爬坡车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通行能力,以免影响较高车速的车辆行驶。如果二级公路平原徽丘区的纵坡大于4%,当交通量很大、载重汽车比率较大时,若车速低于容许最低速度的路段长度大于1000m,也可设置爬坡车道.
当公路的车道数为六车道以上时,行车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已不大,就不必设置爬坡车道.
隧道、大桥、高架桥及深挖方路段,若因设置爬坡车道会使工程费用增加很大时,爬坡车道可暂时不设,视交通量增长程度和行车速度情况在改建公路时再考虑设不设爬坡车道。
主线的超高坡度(%)
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
由于爬坡车道上的车速比行车道上的低,故超高坡度比行车道可相应小一些。爬坡车道超高的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其超高横坡度规定如表3-9
爬坡车道的加宽应按行车道加宽的有关规定进行。
爬坡车道的长度及起、终点应按下述规定进行:
1、爬坡车道长度应与主线相应纵坡长度一致;
2、爬坡车道起点处过渡段三角端的长度为45m;
3、为使载重汽车车速恢复到容许最低速度,在爬坡车道末端应设置如表3-10所规定的附加长度,以便载重汽车加速后顺利进入车道。该附加长度包括爬坡车道终点过渡三角端的长度(60m)在内。
附 加 段 的 纵 坡
(%)
附 加 长
度(m)
设计爬坡车道应综合考虑它同原行车道线形设计的关系,其起、终点应设在通视良好,便于辨认,过渡顺适的地点。
长而连续的爬坡车道,其右侧应按规定设置紧急停车带。
第四节
一、竖曲线的种类和作用
纵断面上两相邻纵坡线的交点为变坡点,为保证汽车安全、顺适及视距的需要而在变坡点处设置的纵向曲线称为竖曲线。
如图3-3所示,竖曲线不外乎为开口朝上或开口朝下两个形式。因此,竖曲线分为两种:①将开口朝下的曲线称为凸形竖曲线,其曲线半径以R凸表示;②将开口朝上的曲线称为凹形竖曲线,其半径以R凹表示。
a)
图3-3
竖曲线的主要作用有:①起缓冲作用,以平缓的竖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该处的颠簸,增大乘客一定的舒适感;②确保公路纵向的路面视距,在凸形竖曲线处,倘若纵坡坡差较大时,若无竖曲线,则盲区部位的路障便看不见,如图3-4;如若设置了适当的竖曲线,则视距将获得保证。
二、竖曲线要素计算
《标准》规定竖曲线的线形采用二次抛物线,见图3-5所示,其要素计算如下。
二次抛物线的数学方程式为x=2py,若将坐标原点设在竖曲线顶点时,其参数p即竖曲线顶点的曲率半径又称竖曲线半径,用符号R表示,则竖曲线的方程式为x=2Ry。
由于值很小,竖曲线长度可近似为竖曲线始终点的水平距离L,竖曲线的切线长T可近似为竖曲线长度的一半,据此,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 竖曲线半径(m);
x 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m)。
三、竖曲线的半径
(一)、凸形竖曲线
汽车在凸竖曲线上行驶时,因前方隆起使驾驶员视线受障碍,因而设计时满足视距要求是主要问题。
1、设置原理
如图3-4所示,设两相邻坡段A1O和B1O的坡度角为和,AA1=d1、BB1=d2为视点高,公路设计中规定:小汽车d1=1.2m,大汽车d1=1.5~1.6m,而通常均取d1=1.2m以策安全;根据图示有:
则
当
故
式中:rmin 最小可见长度(m);
相邻公路纵坡坡差;
k 能自然保证视距时的纵坡坡差,称临界坡差。
因此,停车视距时,取d2=0;会车视距时,可取d1 d2,则
停车视距时:
会车视距时:
显然,如为相邻公路实际坡差时,则
当 k时,已自然保证视距,可不设竖曲线;
当 k时,不能保证视距,需设竖曲线。
这就是竖曲线的设置原理。它对于判断是否需要设置竖曲线有一定意义。但是,应当指,我国公路设计现已规定:无论 k 或
k,一律应设置竖曲线。
2、凸形竖曲线半径R凸
如图3-6所示,竖曲线长度与视距长度间有大于或小于两种情况,现分述如下。
(1)竖曲线长度L>视距长度S (见图3-6a)所示)
根据图示几何关系可近似得:
当采用停车视距ST时,d1=1.2m, d2=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