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析阅读笔记:《怎样做文献综述》架构笔记第1稿

(2013-05-20 09:40:46)
标签: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这是关于如何开展主题阅读、主题研究及文献撰写的指导性的实用手册,讲述了文献综述的全部过程,并提供了具体步骤的指南。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前言和文献综述的六个步骤。

 

前言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了文献综述的目的、定义、过程

(一)文献综述的目的,这个部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定所做的文献综述的目标”;

1、目的:展现关于某个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基本文献综述,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并通过现有文献列举与主题相关论点来回答问题的研究过程。

2、目的:揭示一个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高级文献综述,不仅要求要展现现有文献相关论点,并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分析、论证,得到新的发现和结论的研究过程。

(二)文献综述的定义: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证。它依据对研究课题现有知识的全面理解,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回答研究问题。从这个定义来看,文献综述要求的必备要素是:研究课题、论证方案和过程、结论。其文体是一种论述文体。

(三)文献综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本书要讲述的6大步骤,选择课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综述撰写,要注意的是,这种划分是根据任务的性质来划分的。

1、选择课题:本阶段的任务是将现实问题,通过学科语言转化为研究课题

2、文献搜索:搜集、查阅、管理相关文献和资料

3、展开论证:通过有力的逻辑论证方案,将资料转化为证据

4、文献研究:在展现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结论

5、文献批评:分析现有知识是如何回答研究课题的

6、综述撰写:将上述研究过程及结论写成让自己看得懂、别人也看得懂的文章

(四)其他相关论述:

作者花了近千字的篇幅论述了和文献综述息息相关的必备要素:质疑精神、环境及设备准备、计划日程。

1、质疑精神:由于每个人都有其偏见、三观、和个人经历,因此,在思考他人论点、文献时,应批判性思考,并注意不要预设立场,同时,对未知的结论也要保持探索、追究的态度。

2、计划日程:将文献综述工作分解到月//天的计划中去,同时,有意识的安排大块的时间来做文献综述工作。

 

一、选择主题:首先论述了选择研究兴趣的重要性,讲述了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指出要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必须经历“选择广义兴趣、转化为研究兴趣、转化为研究课题”三个阶段。并阐述了这个转化的过程、

(一)重要性:明确了研究兴趣的定义,指出研究兴趣对于研究者的重要性,简述了转化研究兴趣为研究课题的过程,并指出不能将主题等同于论文的主要思想

1、研究兴趣的定义:一是指对某一对象的强烈兴趣或关注,二是指这一对象本身。

2、重要性:研究兴趣的第一个定义即“为什么研究”,是驱动研究者开展研究的动因。第二个定义即“研究什么”,为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提供必要的信息,第二个定义驱动研究者不断界定和澄清研究范围,以将研究兴趣转化为研究课题的过程。

3、转化三阶段:通过将宽泛的兴趣表达为“具体”的陈述,并简化和选择,将“问题聚焦”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从具体学科领域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基于学术领域的研究需求,将问题用“学科语言”表达为研究课题。

4、主题不等于论文的主要思想,因为主题是我们围绕研究兴趣开展学术讨论的切人点,他决定着文献综述的背景和研究对象,并限定了逻辑论证的必要界限,主题在文献综述过程中有可能扩大或缩小,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而论文的主要思想则是最终看到的陈述,是静态的词语。

(二)选择日常兴趣

1、作者首先明确“任何研究都始于好奇心”,因此,研究课题的起点也必然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兴趣或关注点

2、选择的来源:工作经历、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媒体

3、研究者应不断通过内心反思,细心和预见性的发现问题,这里有引导性的问题:“我的研究兴趣或问题是什么?”、“它有几个部分?”、“这个研究兴趣包括哪些主要观点?”

4、研究者应控制个人偏见和观点,一个是谨慎的内省,另一个是理智分析。

(二)转化为研究兴趣: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缩小选择范围,直到找到一个可清晰识别、有意义并可供研究的兴趣,作者详述了前文所说的转化三阶段,并通过摄影者的比喻,论述了选择研究兴趣的重要性和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兴趣

1、具体化:通过对陈述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指向界定,进行检验和衡量对主要观点的陈述是否准确。作者用“标准化考试的分数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业表现?”为案例,详述了如何将研究兴趣具体化的过程。

2、问题聚焦:经过具体化的研究兴趣,需要通过聚焦来决定一个研究的关注点。

1)定义:指的是研究范围的缩小,使研究具体到一个定义明确的对象上。例如:"你关注的对象是个体、群体还是组织机构?"

2) 作者指明宽泛的研究兴趣包含很多具体的研究兴趣,并通过学生与成绩的研究的案例来进行说明为何需要将研究兴趣聚焦到具体的对象上。

3、选择角度:就像辩方需要选定一个立场来开始辩论一样,研究者也需要选择研究的角度或者立场,作者以上一个案例为例,陈述了如何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学科领域的视角。

4、选择研究兴趣的关键:作者以一个摄影者的案例来说明是否能成功选择具有潜力的研究课题取决于研究者的观察能力和谨慎选择,以拍摄为例,从拍摄目的、拍摄视角,到价值选取,简单易懂地说明了如何选择研究兴趣。

(三)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阶段讲述了研究兴趣需要通过学术领域的术语进行论述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

1、个人的研究与外界的关注和相关学术团体的工作要保持一致,否则就不能以相关学术知识为基础;

2、由于词语的用途和含义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要获得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的语言技能,并着手将有关研究对象定义的主要观点,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和论述,其目的是为表达提供途径。

 

二、文献搜索:这个过程是将文献研究的范围,通过搜索、查阅、浏览不断进行缩小的过程,同时,通过预览、选择、组织管理等方式,将资料进行整理,对主题进行再思考,以确定是需要进行提炼还是扩展的过程。总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资料整理

(一)圈定需要审阅的文献范围和资料:这里有三种方法,都是以主题陈述(及研究课题)为核心,一是确定收集的信息要与研究课题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问题,三是审视性问题“研究对象?基于此需要哪些文献资料?”

(二)开始文献查询:本阶段包括三个任务:1.“预览”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大量著作,2.根据每个著作对研究做出的具体贡献、研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来选择最重要阅读的文献,3.对需要阅读的每一著作中的具体观点进行组织归纳。需要运用三种技巧:1.浏览文献;2.快速阅读文献,并掌握主要内容;3.用图表来组织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作者以拼图为比喻,简述了上述过程。

1、查询的技巧:以初步主题陈述的主要术语和核心观点为依据——它们规定了寻找拼图碎片的界限和范围;同时,把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编目;

2、快速阅读:作者仍然用拼图为比喻,喻快速阅读如拼图的第一次分类,审视性问题“我们需要选择什么资料?可以舍去哪些资料?是否适合研究需要?是否与主题相关?如果是,具体如何相关?”

3、图表组织:作者仍然用拼图为比喻,喻图表组织为玩具的拼装,需分析搜集到的资料,并决定他们应该安排在文献综述的哪个部分,它们如何阐释你研究的核心观点,它们如何有助于进一步界定主题陈述中的那些关键词。分析每个文献对主题阐释的作用,确定其在文献综述中的次序位置,完成文献综述的拼图游戏。

(三)浏览文献:作者专门辟出一个小节来对文献查询中的浏览文献进行论述

1、在本节,作者强调了研究者要规划好自己的浏览过程,以便寻找到各种各样的主题内容、理论基础和定义、讨论和争议、当前问题、专业问题和功能应用等,输出结果为按照内容类型和出版时间顺序进行分类组织的分析框架表。

2、要区分和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a.实践性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决定研究的问题、了解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实用性。b.理论性文献则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界定主题,并提供有助于我们理解主题深层和广度的基础性知识。c.对最新资料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研究的主题的意义,以及它与学术或实践领域的关联性。

(四)资料管理:本节是对(二)3的内容进行阐述。讲解了如何对浏览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存储。现阶段,仅记录两种类型的信息,参考书目信息和浏览进程

1、书目存档:每一个条目都要包含作者、标题、时间、出版社、刊号、参考资料页码,以及图书编目号码。并根据主要观点或关键词排列书目。做成卡片。

2、浏览:记录对研究有用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编目。记录的方式有两种:a.根据布尔查询列表记录,在浏览过程中删除研究中不需要的条目,把剩余的条目运用到下一步的查询中去,同时记录下查询日期。b.完成编目过程,可利用数据存储程序,如endnote等。

(五)快速阅读文献:根据作者意图,本章应排在第四小节。快速阅读的目的是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作者还从目的上区分了快速阅读与浏览的不同点。讲述了快速阅读的两个技巧分别是:利用目录和索引查询、选读相关章节以判断内容是否符合课题。并简述了快速阅读的7个步骤。

1、快速阅读与浏览的不同点:快速阅读是要找出文本中最佳的潜在信息,浏览的目的是找出包含潜在信息的文本。审视性问题“需要在本研究中包含还是排除掉这个作品?如果要包含进来,哪些内容是有用的?”

2、技巧:利用目录和索引查询与主题相关的具体资料;选读相关章节以判断内容是否符合课题,如果符合,具体哪些内容符合?

3、输出的成果:通过快速阅读来判断、组织和编目具体资料,将结果记录在书目卡片的反面。

4、七个步骤:

1)快速阅读,首先是浏览文章的摘要或简介。

2)资料与文献综述的主题相关吗?具体如何相关?

3)继续分析文本目录或者主要的期刊标题。记录下与文献综述主题中的主要术语和核心观点相关的章节和部分。

4)归纳总结书目卡片中的审阅部分。确保记录下的每一个条目都有具体观点,确定每一条目的出处及页码。

5)一旦选择了文章或期刊的具体部分,快速阅读这些部分并找到相关信息。阅读这些部分的第一段(介绍)和最后一段(总结)以明确主要观点。

6)用相当于正常阅读三到四倍的速度进行阅读,快速得到大意。

7)记录书目卡片上所选部分的摘要大意。

(六)将资料化为图表:资料图表的目的是分析每一组坐在主题陈述中的作用。作者论述了主题陈述与资料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本阶段建立资料与主题陈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关键就是:主题陈述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术语-检索词-与检索词相关的内容-记录-分类编目。讲述了制图的4个步骤。图表类型分为核心观点图和作者图谱。

1、制图步骤:

1)以文献搜索关键词为中心主题,制作核心观点图。每个主题制作一份图表。

2)将主题陈述和核心观点图进行对比,以确保通过浏览和快速阅读收集到的信息之完整性。

3)根据作者信息重新组织资料,整理理论知识和引文。制作作者图,并同步扩展资料细节。

4)审视你所制作的图表。斟酌是否还需对研究主题进行修改。

2、核心观点图:旨在回答“对于这个对象,我们了解些什么?”核心观点图就是把初步主题中的每一个核心观点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中心观点。组成核心观点的各种分类或部件,在图表中形成相应的下位观点或支持性观点。同时,必须为第一个主题图表中所出现的每一个观点、关键词和关键术语都制作一份核心观点图。每一个主题句都通过其从属概念和小标题来进一步组织起来,每一个小标题都附有作者信息,以便参考。

3、作者图谱:旨在回答“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作者图谱依据作者个人的学术贡献来组织资料,从一个权威的立场来描述那些通过浏览和快速阅读获得的信息。并简述了作者图谱的制作过程:

1)记录每一篇具体的文章

2)把文章中的相关观点和细节记录在图表中,并根据内容、理论阐释、章节标题或副标题对其加以组织。

3)记录作者图谱中各篇文章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文章的关系,你可以进行理论之间的比较、信息的相互参照、文章之间的年代关系对比等。

(七)精炼主题:作者论述了“主题陈述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范围”的观念,并介绍了芝加哥大学学者对如何做研究的回答是花费大量时间思考不去研究什么。

1、审视性问题:

1)你是不是对研究课题的核心观点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2)你的文献查询是不是足够支撑这些核心观点?

3)文献查询后,你的主题陈述发生了什么变化?

4)回顾核心观点图和作者图谱,思考你选择的主题是不是太宽泛或太狭窄?

2、精炼主题的技巧:限定核心观点、限定具体的理论领域、采用更狭窄的学术领域观点,两个缩小主题的审视性问题:“你这真正要研究的什么?你不要研究的是什么?”

(八)扩展主题:通过审视性问题核查是否需要扩展主题:“你是否正确阐释了主要术语和核心观点?其他角度的阐释或其他立足点是否更有利于研究?是否可以扩展关注点或研究学科,使研究内容更加宽泛?”

 

三、展开论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种类和主题将资料分类,发现论点,然后分析资料,了解与主题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了那些成绩。要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将资料形成证据,并建立一套可行的逻辑论证方案,形成论断。最后,作者介绍了复杂论点的论证。

(一)论证方案:

1、定义:建立论证方案是指按照一定逻辑形式组织和安排一系列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来证明研究课题中的中心论点

2、分类

1)发现式论证:讨论并解释有关研究对象的已有知识。就是呈现于你的研究兴趣相关的现有知识。

2)支持式论证:以发现式论证为基础,对发现式论证中通过资料整合而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评论,并解决研究问题。这一论证的结果就是你论文的主题陈述。

(二)论证

1、定义:论证就是逻辑地呈现论据并推导证明某个结论的过程。

2、公式:

论证=论据a+论据b+......论据n∴结论

3、原则:

有说服力的论证原则很简单:如果有效论据能依据一定的逻辑来证明论点,那么论证就是成功的。

(三)评价论证的基本要素

1、审视性问题:

1)结论是什么?

2)支持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3)这些理由是否能够证实结论?这些理由是否有资料支撑?结论是否依据一定的逻辑从论据中推导得出?

2、论证必须要在逻辑上证实研究的结论。

3、简单论证的必要部分:

论断

证据

推理

(四)形成论断

1、论断

1)定义

论断是论点的声明或主张。

论断表达一种让人思考并接受的立场和观点。

2)作用

推动论证的进行

3)形式

声明性的陈述

4)分类(克里斯。哈特《撰写文献综述》2001

事实论断:是关于人物、地点或者事件的陈述

价值论断:对观点优劣、行动过程、行为或立场等做出评价和判断

政策论断:是指确定准则或标准的论断,它直接指出应该做什么。

概念论断:是对主张、观点或者现象的定义或描述。大多是经专家证实过的定义。

解释性论断:是指为理解某种观点而提出参考框架的论断。

5)标准

切中要点:展示与论证直接相关的事实

有说服力: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支持论证

可支持: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持的论断

可理解:陈述清晰准确

2、证据

1)定义:证据是一系列支撑论断的资料。证据推动论断的陈述

2)资料VS.证据:资料本身不作任何判断,信息就是信息;证据是为某个目的而收集的资料,是有意图的资料。

3)资料的质量:资料的质量指资料作为有利证据的力度和可信度。

要求:

 - 准确性:是对研究现象的真实面貌的真实反映,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反映。

 - 精确性:是对现象的准确衡量、描述或刻画。

 - 可信性和权威性:是扎实的研究实践的成果

4)资料的相关性

合适:合适的资料即符合论断语境的资料

真切:真切的资料即对研究现象提供准确解释的资料

5)限定论断:

一个强有力的论断必须呈现辩论的正反两面

限定论断的范围就是缩小论断陈述的领域

几乎在每一个论证中,证据都会呈现问题的多个方面。最后形成的论断将确定主题的条件和界限,使主题合理化。

3、推理

1)定义:推理就是从证据到结论的过程推理组织证据,引出逻辑性的结论,从而证实论断。

2)目的:没有一定的组织方式,呈现的资料就不能引导我们做出论断。资料是有目的的论证,其目的就是导出并证实论断

3)令状:

令状是联系证据和论断的中介物,是使论证得以在逻辑上顺利进行的通行证;

在论证中使用的令状则是确保论证,并顺利导出论断。

它是逻辑性的思考,很少直接陈述出来

(五)复杂论点的论证:复杂的论证有多个简单论断组成。

1、方法

进行多个简单论证,利用资料作为证据,证实每一个简单论证的论断。

结合简单论证的论断得出新的论据,利用这些证据来证实复杂论证中的主要论断

2、构成

每一个简单论断都是复杂论证的一个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是构成复杂论证的资料。

前提条件就是先前对事实的陈述或断言,它是进一步论证的基础。

 

四、文献研究:前一阶段讲述了一个初步的论证方案,并对资料进行初步的组织,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集中资料,综合信息,分析各种资料对论点的强/弱支持,形成完整的支持式论证。

(一)集中资料

1、集中资料

文献研究始于集中信息

中心控制文档

2、记录资料:利用研究对象图表、核心图表和书目卡片,把信息综合起来并集中记录到中心文档中,以便对资料进行后期审查和组织。转移和记录方式:

1)使用简单的编码来指代在资料来源和中心文档中出现的内容。如首字母

2)使用CitationEndNote等软件程序中的报告。

3)采用那个剪贴板方式,使用活页纸或粘纸记录本来集中资料

(二)综合信息

1、阶段任务:

对资料进行组织,形成证据,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些简单论断

2、资料转为证据的步骤

1)查看资料矩阵图中的参考书目确定怎样组织资料:资料要怎样联系起来讲述内容呢?检查矩阵图中关于关键词、核心观点和作者的资料,把可以作为证据的资料条目整理成图表。

2)参照核心观点图和作者图谱,建立资料条目图表

依据时间阶段给条目分组

按照不同主题来分组

按作者对资料进行分组

3)建立一种编码方案来组织证据

关键词

字母符号

用一张纸列出每一个编码条目,并且简短地写出证据的分组类型

把证据分类的编码写入资料矩阵图中的第五栏

3、推理

1)形式(《批判性思考:绪论》亚历克。费希尔2004

一对一推理:原因和结果的简单对应关系。R(原因)∴C(结果)

并行推理:引用多条资料,这些资料提供相同的理由来证实结论;原因1,原因2,原因3,原因4...,原因n∴结果

链式推理:首先引用一个或多个原因证实结论,第一个一对一推理的的结论成为第二个论证的证据。以链条形式不断进行,直到证实最后的结论。(原因1∴结论1+(结论1∴结论2+(结论2∴结论3+...+(结论n-1∴结论n

联合推理:每个理由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联合起来才可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结论。(原因1+原因2)∴结论

2)建立论断

 -1.根据证据类型分析每一组资料。分析资料是怎样联合在一起的,然后把正确的推理形式运用到每一组证据中

 -2.把每个资料小组的推理形式(证明方案)记录到第六栏

 -3.从每一组证据中找到由此推导出的结论。用陈述句将结论记录下来,这就是论断。

 -4.在第七栏中写下依靠证据得出的论断或主张。

 -5.完成论断陈述后,评价每个论断的可接受性。论断是不是切中要点、有说服力、可论证并表述清晰?

-6.在第八栏中记录对论断的评价

4、下一步

找到简单论断之间的关系,建立复杂论断进而说明关于研究对象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三)分析资料类型

1、阶段任务

1)回顾第二阶段的简单论断,发现它们的逻辑关系形式,通过有意义的方式结合论断,分析证据,可以帮助你讲述故事,进行论证

2)以论证方案为引导,你可以列出论证的提纲或图表,这个提纲可以帮助你进行尝试性的写作。

2、复杂推理

1)分歧推理

展示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

用来描述证据资料中不同作者相互对立的立场、研究成果或理论

分歧推理图

2)对比推理

展示资料组织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和对比每一个观点的证据和论断来检验资料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维恩图

3、发现式论证制图

1)分析前,先浏览第八栏中的论断

2)利用复杂推理形式重新组织这些论断,并对支持这些论断的相应论据进行重新分组

3)记录重组后的论断,把它们作为前提条件记录在第九栏

4)分析第九栏中的前提条件,确定复杂论断的推理方案,进行发现式论证。

5)在第十栏中记录推理方案

6)在第十一栏中记录发现式论证的主题陈述

 

五、文献批评:本阶段讲述如何基于现有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以进行原创性的探究,并介绍了隐含推理、二度论证、九种论证模式及其推理保障,并介绍了如何提防谬误论证。最后,总结了文献研究与文献批评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地呈现论文方案、建构确凿的论证、展现清晰的逻辑。

(一)相关定义

1、批评

批评是一门对文学、科学或技术类著作加以阐释的艺术,它有一系列有理有据的论证组成,而论证源于对著作的详尽分析与评估

2、文献批评

文献批评要对有关研究课题的已有知识加以阐释,并探究这些知识是如何回答研究问题的。

1)问题

基于已有的知识,我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2)回答

对有关主题的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并总结出一个论点

超越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拓展某一领域内的知识,进行原创性的探究。

(二)隐含推理

隐含推理是对论据进行逻辑阐释的过程,以便提炼论点,导出特定结论。

(三)二度论证

1、在文献研究环节构建的是发现式论证

2、在文献批评环节构建的是支持式论证

1)由于支持式论证是一种带有隐含意义的论证,因此论证模式必须证实这种隐含性

2)支持性论证还需要运用发现式论证所得出的复杂论断回答研究问题

(四)论证模式

1、审视性问题

如果前提是“关于研究问题,已有知识X”,那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回答:必须弄清已知前提与研究问题本身之间的关系:

1)研究问题要寻找什么信息?

2)已有知识能够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3)如何建构“如果...那么...”的逻辑关联?

3、选择正确模式的关键

弄清研究问题所寻求的答案与文献研究得出的证据和前提之间的关系

4、九种论证模式.xlsx

(五)推理保障

1、问题:隐含模式合乎逻辑吗?

1)每个推理模式都有其逻辑规则,而这种规则使得推理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每个推理模式都依赖于这些逻辑规则和一些特定的条件,只有满足条件时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模式。

2)如果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构建论证模式的逻辑规则就行不通

3)这些条件规则称之为推理保障(见九种论证模式)

2、做法

1)运用合适的论证模式,在研究问题与发现式论证环节所形成的前提之间建立逻辑联系,进而展开支持式论证,并从逻辑上证明文献综述的论点。

2)为了在发现式论证所得出的诸项前提之间建立隐含关联,研究者需要审视那些前提的本质,并将其建立在权威论据的基础之上。

3)研究者有责任将每个反对观点所提出的辩驳案例一一摆出,从而进一步解释检验自己的论点。同时研究者还要考虑,是否有可能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问题,推动原创性的研究,为现有的争论提供新的解答,从而拓展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领域。

(六)谬误论证

1、定义

谬误论证即导致错误结论或令人产生误解的论证

2、常见谬误

1)草率定论

2)忽略其他解释

(七)方案审视

1、方案即一切

1)论文方案是任何文献综述的关键部分

2)呈现方案、建构确凿的论证、展现清晰的逻辑是文献研究和文献批评的主要任务

2、反思

是否正确地呈现了方案

 

六、文献撰写:再完美的文献综述过程,也必须有最终的好的展示,这就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写作增进自己的理解,包括设计大纲、撰写初稿、审核修改初稿;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写作促进他人理解自己:通过分析、评价和外部评审,进行第二、三稿及终稿的写作,并通过写作格式手册的参考和外部评审人员的审核进行核查和修改。首先弄清楚应该说什么,然后再弄清楚应该怎样说。

(一)通过写作增进自身理解

1、任务1.尝试性写作:即搜集并发展有关研究课题的知识

1)评估你对研究课题的理解程度

2)让你初步构造论文内容,

3)发现文献和研究资料中的疏漏之处

2、任务2.大纲设计

1)设计一个正式的论文大纲:对研究材料进行编排与组织

a.引言

 - 介绍性陈述:旨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研究上来,采用如:事例、争论、问题本身

 - 研究课题陈述:对研究的主题进行明确界定,如:对研究的核心思想做出简练说明、指出研究的焦点与视角、对主题陈述中的每一个核心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

 - 情景陈述:展示研究的框架,提供相关信息,界定研究问题的环境,需要详细阐述研究问题所处的背景,甚至是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如:学术争论、学界关注的话题、导致研究问题出现的现实议题或实践困境

 - 研究意义陈述:旨在论证研究的必要性,通过阐述作者对研究课题的个人兴趣,或证明此项研究对学术界的价值(如: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亟待澄清或确定的学术问题)来开展

 - 研究问题陈述:阐述论文研究将要解答的问题

 - 论文架构陈述:向读者简要介绍文献综述的主体和总结部分的结构框架

b.主体

 - 发现式论证:研究背景介绍、主题论证

 - 支持式论证

c.总结:对主题的论证作出总结

 - 论点陈述:对研究论点进行重申

 - 论点分析:对论点进行详尽的阐释,如:对论点的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进一步的界定,或从多种视角对论点进行探究

 - 研究意义:指出研究论点对日常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影响和意义,而这些问题正是此项研究的原因和动力,或展示论点是如何解答研究问题的;

2)审视性问题

 - 大纲中主要观点的铺陈方式是否连贯合理?

 - 大纲是否完全涵盖了论文的内容?

 - 论断是否建立在有力的论据基础上?

 - 结论是否都经过了合理的论证?

 - 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否合乎逻辑?

 - 大纲是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3、任务3.初稿撰写:细节性文本

1)撰写初稿

2)最初的初稿

3)审核初稿

4)修改初稿

(二)通过写作促进他人理解

1、任务1.1稿

1)分析

2)评价

3)外部评审

2、任务2-3.23稿

3、任务4.终稿

1)终稿的写作

2)终稿审核

3)写作格式手册

 - 稿件的各部分

 - 文字排版

 - 版面设计

4、先写作,再通过审核发现错误与疏漏,然后对论文进行修订

5、审核具有双重目的

1)发现所有错误

2)评估写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