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胡睿思老师
初66-5班
http://s3/small/3fb33900t8f3d1568ee62&690
敬爱的胡老师,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祭奠您的在天之灵,追思无尽师恩,不禁心潮起伏,感慨良多,而这绝非一般的套话,而是发自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我们由衷的感念。
您是我们班在北大附中唯一的英语老师,自始至终没有间断过的授课老师唯您一人(注:中间有蔡老师给我们作过不长时间的代课老师)。我们那时不过13岁左右,只是懵懂少年,对英语一窍不通,甚至闻所未闻。是您从26个字母开始,音标、单词、语法、课文、朗读、造句……,一点一滴地辛勤浇灌,手把手地领我们步入英语世界的殿堂,给我们奠定了坚实的英语基础。
当我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沟沟坎坎、年年岁岁,特别是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型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师恩难忘。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在我们努力立足社会的奋斗中,每逢和英语相逢,我们发现,我们得益于最多的竟然仍是师从于您的三年所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您都是我们的恩师。只是我们有的同学那时不懂事,没有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至今想起仍有诸多遗憾。
敬爱的胡老师,从我们认识您起,您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仪表端庄,头发一丝不乱,说话从未高声。您没有豪言壮语,耀眼的光环,甚至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社会的主旋律还不那么一致——也就是不那么“无产阶级”,但您却在工作的岗位上,在职业的角色中,競競业业、恪尽职守、与世无争,平和而身体力行地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责任,大道无形地融入在真善美的境界中。在经历了那么多人生历炼后的今天,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真善美并不体现在豪言壮语中,朴实、无华、真实、平淡……,也是人生的一种至境,更何况绚丽至极,终归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当然,这里所指的不是一般意义的虚耗时日的平淡,而是有目标、方向,尽自己本分、天命的伏身前行。
敬爱的胡老师,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您和许许多多的家庭、个人一样,遭遇了种种不幸,以您的柔弱之躯承担着丧夫、失子之痛,更何况这丧夫、失子还充满着悲剧色彩。每每提及至此,都令我们深深为您难过,扼腕叹息,同时深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渺小与无奈,因此更体悟到社会的和平与安宁的可贵,真诚企盼社会的进步与宽容,願以往的悲剧不再重演。而我们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我们的良知未泯,道德底线犹存:我们始终没有参与对您的不公正对待,否则,将使我们无颜面对恩师于生前身后,追悔而莫及。
敬爱的胡老师,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这里缅怀师恩时,我们已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得已超过您当年的年龄多矣,仅此一点,就足使人浮想联翩。4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在个人生命的旅途中也许只有一个,这40年每个人都经历了很多很多,遗憾的是,这期间有些同学从未再见过您。使我们连当面谢恩的机会也失去了。胡老师,願您安息,願您的在天之灵与我们一息相通,願您能了知您当年的学生对您的缅怀与思念,願上天保佑您在天国快乐、祥和。
北大附中于2008年10月为当年的老三届初、高中六个年级的学生举办了“报效祖国40载,未敢忘却母校恩”的主题校庆活动,事实上,主题如果改为“未曾忘却母校恩”会更加贴切,未敢忘是德性,未曾忘是真情,同样的,师恩难忘,未曾忘!斯时当年的恩师许多已驾鹤西去,令我们无尽感怀。我们受益于母校,得益于恩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母校的五年是奠定我们人生基础的重要阶段。大恩不言谢,但在我们心里却永志不忘。
往事已矣,沧海桑田,师德千古,师恩永存。
胡老师,名睿思,生于1920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98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北大附中初66-5班学生敬祭。
2009年9月
王志婷执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