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5天津奥匈帝国租界里的名人旧居

标签:
天津市奥匈帝国租界袁世凯冯国璋李叔同 |
分类: 中国大运河 |
天津奥匈帝国租界里的名人旧居
中国的海河之八
你找到这座桥,走到东面的桥头,很容易找到这两处故居
袁世凯后人袁克定的旧居
冯国璋旧居





奥匈帝国领事馆





袁世凯大儿子袁克定旧居
在海河的东岸,意大利租界以北,就是奥匈帝国租界。这一段海河的西式洋楼,很多,也很漂亮。在这些漂亮的洋楼里坐落着许多名人的故居。这里的每一片瓦,都有不一般的经历,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奠定了这里人文景观的精彩。海河两岸,是中国近代史活着的教科书!
这里有一座会师桥,桥的东岸,坐落着冯国璋和袁世凯的旧居。袁世凯家族的宅子,是一幢造型很漂亮的西式楼房,即便是在天津这么多小洋楼中,这也算是出类拔萃的。建筑平面呈折角“L”型,
位于“中轴”
位置的是一个类似六角钟楼式的建筑,这是“采光亭”,这种造型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在德国建筑风格中进行演化,变为有外棱的“扣钟”。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层楼房,都有着又高又陡的双坡顶。
这幢楼1918年落成,这时袁世凯已经病逝,租界也已经被中国政府收回。所以虽然被称为袁世凯故居,但其实袁世凯一天也没住过。据说,后来是他的长子袁克定在此居住。
袁克定
(1878年到1958年),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外号袁大瘸子,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原配于氏所生。辛亥革命爆发后,受其父之托,拉拢汪精卫。后鼓吹帝制,帮助父亲袁世凯复辟。袁世凯死后,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曾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1958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中去世,时年81岁。
袁家融(1904到1996)河南项城人。他是袁克定的独生子,袁世凯的嫡长孙,生于1904年,袁世凯死去那年袁家融12岁。
1920年,家融赴美留学,先上中学,后又在美国上大学,学习地质勘探,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地质学博士学位。
1930年回国后娶了湖北督军王占元的女儿。袁家融先在开滦煤矿当工程师,后去绥远主持地质勘探。50年代初在白云鄂博、大青山发现铁矿矿苗以及后来包头钢铁公司的建立,都有他的功劳。
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教书,被错划为右派,贬到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当教授,那时候我在机械系读书,机械系也有一个右派内燃机教授,在他的家中认识了袁教授。我们学生暗中很佩服这两个教授,并知道袁教授是袁世凯的孙子。1964年退休,定居北京。1996年,他以92岁高龄辞世。
没想到的是,我在78岁的时候,才有机会拜访袁教授家的祖居,而袁教授也已经去世。
冯国璋旧居





冯国璋的旧宅就在奥匈帝国领事馆的南面不远处,冯国璋是最早在奥租界添置房产的军阀,这是一幢主体两层、局部三层的西式洋楼,据说其曾孙冯巩就出生在这里。
冯巩的曾祖父是冯国璋,北洋三杰之一,直系军阀的创始者,1917年出任代理大总统。
冯巩的祖父冯家遇,是冯国璋的第三子,留学德国,立志实业救国,回国后创办了东方油漆厂等多种实业,对发展天津的民族工业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冯家遇在抗战期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大汉奸王克敏多次邀请他出来做官,他以疾病缠身,极力推辞,并用黄胆水涂面,以装病容。他给后人留下三条戒律:一、不能在租界购置房产寻求外国保护;二、不许出洋读书,娶外国老婆;三、女人不能戴钻石戒指。因时代局限,冯老先生所言颇有些偏颇之处,但足以表露出一个觉醒的中国人拳拳爱国之心。他长期居住在天津,膝下有6子7女。第三子冯海岗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曾在天津市河北区房管局工作。冯海岗另有三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就是享誉海内外的相声演员冯巩。
临终前,他将全部资产自愿地交给人民政府。
冯巩是我国著名的相声演员,曾祖父冯国璋是著名军事将领、北洋军阀直系首领;祖父冯家遇,是一代实业家;母亲刘益素是人称“几何刘”的教育家。
冯氏家族几代人从贪财慕势到安贫乐道,终蜕变成书香门第。曾祖父曾入主中南海,手握兵权,给家人在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留下几千间房子和大量财富;祖父投资办厂,开办了全国闻名的油漆生产厂;外婆家是当年和荣毅仁家齐名的京东第一家,富可敌国。
当年的冯家着实辉煌过,但到冯巩这一代,所能享受的,只是祖辈留在天津民主道58号的一套老宅了。
“文革”时,冯巩一家被赶到大昌兴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住进一间仅有12平方米、连窗户玻璃都没有的小屋,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奥匈帝国领事馆




短命的奥匈帝国领事馆
很多军阀政客将滨临海河的奥租界作为置业建宅的首选之地,袁世凯、冯国璋、鲍贵卿、王占元、王士珍、龚心湛、曹锟等,都在奥租界建有富丽堂皇的寓所,可惜地震时损毁不少,现在留存的不多。
李叔同家的故居也在奥租界,本博已经介绍过,他们家是老住户,和上列的人不一样。